《舌尖上的中国2》的后期剪辑制作分析论文

时间:2021-07-01 15:27:4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中国2》的后期剪辑制作分析论文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创造了惊人的收视成绩,不但引发了许多有关"舌尖"的相关话题,也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时隔两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登陆荧屏,从2014年4月18日起每周五晚播出一集,题为《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的纪录片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在时长为50分钟的时间里探讨国人对饮食的深厚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2》的后期剪辑制作分析论文

  在当下的电视节目之中,《舌尖上的中国2》堪称收视最火的节目之一。一直以来,周五晚间是各大综艺娱乐节目的竞争时间,而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以来,很多观众选择在周五晚间守候收看这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首播的收视热度就超越了同时段的综艺节目,以2.481%的收视率力压多档节目拿下同时段的收视冠军,有关"舌尖"话题的关注度一点也不输热播的电视剧。

  《舌尖上的中国2》之所以能够延续第一季的收视热潮,与其精良的制作有关。节目制作单位除了在摄制方面花费了极大的精力选择和拍摄内容,在后期剪辑制作方面也对每集节目精心构思,平均每集约50分钟的时长里播出的镜头有1400多个,这些镜头是经过大量拍摄、筛选之后的精华,而纪录片平均拍摄素材和成片的剪辑比例为150:

  1.精细的剪辑让《舌尖上的中国2》每集节目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感觉,虽然整部纪录片的主题和立意较为明确,都在讲述食物和人们的生活,但每集的风格却各有千秋。总体来看,《舌尖上的中国2》在后期制作上不仅配乐和解说的风格延续,画面也做到了行云流水、风格独特,很好地实现了纪录片的艺术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后期剪辑制作将直接影响最后呈现出的节目效果,对纪录片的制作至关重要。

  一、叙事结构流畅

  《舌尖上的中国2》每集都会讲述多个故事,叙事结构的清晰流畅是实现纪录片艺术性的基础。总体来看,《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耗时1年,制作团队走访了百余个拍摄地点,拍摄了一百多位与美食相关的人物,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多个区域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舌尖上的中国2》每集内容需要承载大量的信息,将如此繁杂的内容在8集的纪录片中展现出来。在几乎2秒钟切换一个镜头的情况下,需要在精细剪辑的基础上做到整体叙事的流畅,才能讲好纪录片的"故事".

  从内容上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包括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食材获取和制作烹饪的过程,还有与食物相关的人物境遇和生活,如何有机地组织安排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纪录片最终呈现的效果。剪辑本身就是构建电视纪录片叙事系统的过程,通过镜头的组合和编排以一定的结构形态来完成叙事,在一系列镜头的组合的基础上实现完整统一的叙事结构。在整体上,通过合理的剪辑要实现对《舌尖上的中国2》全片的掌控,使每集纪录片节目之间的层次分明,叙事完整,在保持每一集纪录片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做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沿着一定的逻辑脉络体现该纪录片探讨食物和人关系的立意。

  而在每集纪录片中的内部叙事结构构建中,需要做到几个故事的叙事过渡转换自然、前后连贯、情节饱满、结构和谐。

  《舌尖上的中国2》每一集都会呈现若干个小故事,每个个体故事都相对完整独立,以"脚步"、"心传"、"家常"、"时节"等每集的主题为线索串起,线索单一清晰,几个故事也在不断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如第一集《脚步》的主题是讲述人的迁徙和食物的交流和运输,一路奔波1鱼酱会随父母到远方去,食物在随着人们迁徙的过程中流传出去,极具内涵"脚步"两个字是牵起串联每个故事的线索。结尾处以解说词来明确地说明《脚步》的深意,在"巨变的中国"这个大背景之下,"人和食物"的脚步也因此而"匆忙"和"更快",但不管这份"匆忙"的背后是怎样复杂的情感,食物会通过味道来传递一种内心身处不能轻易忘怀的感受。流畅的叙事紧扣纪录片的主题使观众会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2》的过程中感受到其立意并被感染,很好地实现了作品的艺术性。

  二、视觉节奏鲜明。

  《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叙事流畅,整部纪录片在对素材的处理、选取和组接方面也连贯明确,视觉节奏十分鲜明并具有艺术感染力。剪辑是对纪录片的再创作过程,不论是单独片段的节奏,还是整部纪录片的段落节奏变化都要与主题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进展相关。在初剪到综合剪辑过程中要做到镜头之间的衔接合理、符合叙事逻辑,既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场景,又要通过镜头运动和组合等方式来展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突出镜头的内部表现力,以鲜明的镜头节奏在实现叙事功能的基础上达到增强艺术感染力的目的。

  剪辑过程需要对素材进行分解和组合,《舌尖上的中国2》在剪辑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00余种美食和近50万公里的行程拍摄了大量的素材,虽然第一集《脚步》中脚步的镜头数量相对较少,也耗时5个月来进行剪辑。流浪的养蜂人生活在与蜜蜂相关的世界中,飞舞的蜜蜂、成片的花田、人们的劳作和用蜂蜜烹调的.美食,每个镜头的长短,加上镜头的运动变化、色彩变化、景别变化等因素形成了《舌尖上的中国2》的特色风格。第二季纪录片中增加了航拍的画面,近景镜头的扩展至远景镜头一气呵成、意味更加深远,镜头的景别变化流畅而自然,整体结构和节奏有序而合理。《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师傅们刀功技艺的片段就画面流畅、节奏合理,老人弹琵琶与师傅们切丝的画面交叉,紧张的琴声配合急切的刀声,画面与声音配合,与故事情节一起展现了紧张感十足的画面,琴声止住的时候师傅们手停刀歇,丝丝相连的萝卜犹如艺术品一般铺展开来。

  三、细节刻画真实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以真实的细节感染了众多观众,引发了收视热潮。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细节刻画仍然真实细腻。与影视剧有所不同,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均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不能借助虚构的情节来制造拍摄。因此,如果没有精心编排和拍摄剪辑,打动人心的细节很容易淹没在看似平常的场景之中,难以呈现出艺术效果。

  纪录片的剪辑要适当地突出细节。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瞬间极具感染力,这些细节可以在纪录片的叙事中实现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后期制作中,通过剪辑的手段在精心编排的叙事中突出一些细节,来引导观众跟着纪录片的节奏去领悟更深的内容。因此,细节刻画是提升纪录片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纪录片的剪辑中适当地穿插表现细节的画面,凸显真实的细节场景,来展现生动情节和故事吸引观众的关注。

  《舌尖上的中国2》的叙事主要围绕"人"和"食物"来展开,通过画龙点睛的细节刻画表现可以迅速地勾勒出人物性格,以细微的语言动作等人物行为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生活中细节的展现,也可以使纪录片的情感力量集中,以点石成金的方式来带领观众了解纪录片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人物与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细腻的表现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二集《心传》中,就有许多细节的刻画让观众记忆深刻。"挂面爷爷"张世新的笑容非常具有感染力,在有关陕北吴堡张家山老张家手工挂面的制作过程中,老人在制作空心挂面时专注而认真,搓面和绕面是最难的技术活,做好的挂面晾晒时随风晃动,糅合着辛勤制作过程的挂面里面饱含着情感,感人的细节能够震撼观众的心。"心传"主要围绕中国饮食制作的口传心授,为了呈现出一道菜烹饪过程,制作团队曾一连拍摄27个小时,虽然"扣三丝"这道菜出现的时间不到三分钟,但切丝的工艺却让人大开眼界,鸡脯丝、火腿丝和笋丝这三种不同的食材最后都切成0.5毫米的粗细,让人感慨饮食背后的功夫和手艺薪火相传的情感。

  四、文化内涵凝练

  《舌尖上的中国2》承袭了《舌尖上的中国》关注人文的风格,在表现美食的同时更多呈现的是文化内涵,通过剪辑手法实现了凝练表达,文化内涵味道浓厚且极具质感。第一集《脚步》中,无处不在的人文气息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被其中蕴藏的情感而打动。每一段故事之中既讲述了人们的迁徙,也透过美食讲述了一种情怀,在养蜂人流浪寻找食物和留守儿童制作鱼酱的故事之中,美食成为了文化的载体,末尾处简单概括而有力量的解说词点明立意,"脚步"的背后是"家所在的地方".

  整部纪录片涉及了许多美食制作过程的镜头,通过剪辑的方式体现了每个故事所侧重的不同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饮食的背后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每个人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作为承上启下的传承者,而《舌尖上的中国2》的镜头也体现了对其所拍摄人物的尊重。

  在《心传》中,八段故事围绕着坚守、传承展开,"心"与"传"中有味觉的记忆也有辛勤的劳动,既有传统也有创新。在工业化时代机械化设备取代许多古老技艺的时代,薪火相传的手艺仍然极具吸引力,油坊中赤膊上阵的师傅们沿袭最初的榨油工艺,经过镜头的剪辑组合十分具有庄重的仪式感,通过运动的镜头展现了从脱粒到上榨等一系列工艺,整个过程的传承意味十足。《舌尖上的中国2》的总导演陈晓卿认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所以整部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在画面场景中处处有展现,通过后期剪辑创造性地将动静画面组接,将画面中的人和物故事化,在体现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了精炼表达,以极具风格特色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制作团队所期望展现的文化思考,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欣赏美食的同时也感受人间百味。

【《舌尖上的中国2》的后期剪辑制作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2》在制作传播与商业运作中的运用论文01-21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07-0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味08-25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09-09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11-04

《舌尖上的中国》有感01-16

后期剪辑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学术论文01-04

影视后期剪辑就业前景01-17

后期剪辑实习周记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