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化课程管理的论文

时间:2021-10-09 09:29:27 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化课程管理的论文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用。在实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时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引领实施“一体化”的教学,通过采用有效的课程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化课程管理的论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教学;课程管理;项目引领

  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可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教学模式采用本科院校压缩饼干式教学,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合行业企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教学方法还停留在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学生不能接受,教学效果不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教学模式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双元制”模式、cbe模式、tafe模式和mes模式。

  (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二)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由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课程开发表,即能力分解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终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经国家培训局批准的能力标准、按照能力标准开发课程,这种课程经认证和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教育,按照能力标准评估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培训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准备就业的国家资格证书。

  (四)mes教学模式,是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即“模块培训(教学)法”。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教育,主要偏重于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即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其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借鉴国外一些成功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建教合作模式。以台湾为代表。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学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企业的生产现场是教学的场所。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坚持“在传授基本原理之外,加强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务实教学特色,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以技能考核检验教育的成效,鼓励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二)校企合作模式。我国高职最为典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宽、强、重、图模式。宽、强、重、图模式是指“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图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以“素质”为本位,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

  综合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可见高职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则是构建项目化的课程构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实施“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再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即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四、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一)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前提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也是教学实施的主体。在一体化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对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对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只有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具备充足的设备和资源是基础

  目前很多学校都认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觉得很难实施,主要原因就是设备不足和缺少必备的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设置是以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有真实的项目或工作情景为载体,这些载体主要就是实际操作设备和必要的媒体资源等。它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基础。

  (三)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咨询者,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以上的角色,必须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一体化教学实施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思维导图法等。

  (四)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

  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因此必须建立新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可以了解到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有关方面达成共识并实现这一共识。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保障,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实施有效的“1+1”课程管理,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一个主讲教师配一个实习指导教师——组建双师结构队伍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互融合,主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那么如果还是一个老师来教学的话,就会出现课堂管理和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容易造成教学效率的教学质量的降低。如果安排一个主讲教师,再配一个实习指导老师,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效果,也是合理配置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需要,特别是对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院校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讲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是从企业聘请的一线专业人才、能工巧匠。这样的教师配置即可以保证了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得师资力量最优化。

  (二)一个主讲教师要带一个项目进课堂——引入真实工作项目

  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教师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精通专业技能操作,要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才能真正的以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教师把实际的工作项目引入课堂,不但是要求教师去接触企业,同时还对教师提出了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要求,对教学工作是一个促进,是提高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对学生则是一次很好的接触实际工作项目的学习机会。通过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既可以促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就使得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一个单元(模块)的完成要对应一个考核评价——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考核结果是一体化实施效果的一个体现。因此学习效果评价应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调整和指导。实施一体化的课程是由多个学习单元或学习情景构成,它们对应的是相应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只有把工作任务很好完成后,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和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要求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时就要进行一个考核,而不是“一考定成绩”。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如采用课堂提问、技能答辩、单元项目考查、综合项目考核等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的达标情况。通过这种有效的考核方式,能给教师提供比较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实施效果最佳化。

  (四)一个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采用过程控制管理

  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往往是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设置课程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职业人的成长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企业看不到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了用人的参考。因此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不但能完善教育的各个层面,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从学生报到注册、考勤管理、课程考核、成绩分析、反馈跟踪等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还可以以合作企业的员工考核标准作为参考来考核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上缩短培训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

  (五)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贯穿全过程的跟踪评价

  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利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则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推动课程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价,这个评价包括课程建设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该评价体系具有实效性、效能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它不但能为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建设提供实时、高效的教学决策参照,也为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应该是一个实时、有效的监控,只有关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才能保证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使质量监控有效化。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从教师个人去要求,更要从管理上要质量,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晓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人民论坛,2009,(14).

  [4]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化课程管理的论文】相关文章:

项目管理创新与改革论文02-18

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经济课程改革论文03-29

高校电子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论文12-20

以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引领职教课程改革09-03

关于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05-09

成本管理改革的模式论文02-14

浅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01-11

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03-29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