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走进学生的思维

时间:2021-10-01 17:05:53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走进学生的思维

走进学生的思维

走进学生的思维

江苏靖江市斜桥镇中市小学    徐伯松(05234249264)

记得一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小宝贝去玩具商店购买玩具,各式各样的玩具令人目不暇接,可是孩子却不停的哭闹。妈妈想:这么多的玩具,难道孩子不喜欢吗?当妈妈蹲下身来哄孩子的时候,却猛然发现:在孩子的眼里,见到的只是大人们的双腿,漂亮的玩具,对于他却是什么也看不到!他告戒我们:要蹲下身来,以孩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要蹲下身来看孩子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这样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学习世界。在孩子的思维成长过程中,把孩子的思维方式看的过于能干,过于理想化,一些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事,也许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孩子却不能接受。其中,引导不当,是老师的问题。

   在一年级刚开始认识减法这一单元时,发散练习中出现了这么一道等式(  )=(  )—(  ),我的引导设计是:说说图意,用算式应该怎样表示呢?当学生得出8-3=5时,再引导,要把这个算式填进括号,是怎么填的呢?学生试填后,放到黑板上进行讲评,让学生说说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结果很多学生写的是:5=3-8,或者是3=5-8,还有用加法列式的。但是让他们他们讨论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时候,学生不能反应过来,他们认为自己的第一种算式就是对的。于是我想引导他们看算式两边是否相等来判断正误。但是我发现孩子的脑子里面等式这个概念很模糊,不能用这点进行判断(除了个别学生之外,基本上对我的问题现出了迷糊的表情)。

课后我一直反复去思考这个问题,也询问了这样变式的原因,学生说:我知道,将8-3=5倒过来就是应该这么写的呀!是呀,将这个算式倒过来,多好的一种思维方式,很彻底的逆向思维方式。孩子的思考并没有错,我高估了孩子对“=”的理解能力,导致孩子们只看见算式在变形,没有看见算式变形后的本质。这个问题出现引导障碍,至少可以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1、问题提的过大,不具体,对一年级学生不适合。比如我在最后问的是:你们看3=5-8错在哪里了呢?我应该明确我的引导思路:5-8=?那么=3对吗?

2、讲解,绝对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

冥思苦想之后,我还是得从孩子的思维特征出发,小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于是第二课时,我用两分钟以天平两边相等重量的苹果和梨引导学生说话“苹果和梨一样重”“梨和苹果一样重”,让学生贴图,添加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目的在于理解等号的作用。然后在课中我改直接书写减法算式为用卡片分步出现减法等式,特别让孩子们从图意理解中知道的结果,先出示出来5,再用算式表示是8-3,都先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再次理解8-3表示的就是结果5,可以用等号连接,让学生移动卡片,添加“=”组成减法算式,在此环节中加深理解“=”的含义、作用,并进行变形处理。

课后我忽然就领悟了编书者很多的意图:在课本中出现了许多如:(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