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

时间:2021-10-01 20:49:03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

3年前,福建省组织了一项以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德育改革。经过140多所中小学校的试点,如今已形成一条“注重实效、日常为主、分步实施、量化测评”的教育思路,并在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中全面展开。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着“要求过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实践太少、测评太虚”等弊端,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脱离了少年儿童的实际。

1992年底,刚出任福建省教委主任仅3个月的郭荣辉同志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要在实效上下功夫,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一项加强基础文明的教育活动。

首先,省教委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区文化环境的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在调查的近3000名学生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倾向;52%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事;25%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26%学生受挫能力较弱;90%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等。中小学生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1993年6月,福建省教委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了以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分年级实施不同德育内容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从小学到大学一个目标、一种模式、一个方法的一般化作法;按郭荣辉的话说,就是扎扎实实地教育中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健康向上的基础道德,最终升华到理想信念、政治觉悟上。。

为了使基础道德教育贴近学生,更富有实效;福建省教委颁发了《福建省中小学道德教育实验指导纲要》,确定了“自尊、自爱、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国爱乡”等20条德育品质纲目及其实验操作的细则,并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分两批选定140所中小学作为全省道德教育首批试点校。

与此同时,福建省教委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3月颁发了《关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生活俭朴、吃苦磨练和孝敬父母等五个方面分别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要求。如要求小学生每天应做15分钟以上、中学生应做30分钟以上家务劳动;上学不能带矿泉水、易拉罐及其它零食;学生参加春、秋游及校外活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应分别步行3公里、5公里、 8公里、10公里以上;长辈生病时,要主动问候,端茶送药,看电视不与长辈争频道等。这些要求,虽然细小,但具体明了,便于检查测评。

为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常抓不懈,福建省教委还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础道德的具体表现贯穿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游玩、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并探索了学校、家庭、社会行为规范的内涵。确定了学生进校、离校、集会等校园规范,起床、就寝、用餐等家庭规范,行路、购物、游览等社会规范。以体现德育工作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精神。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