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时间:2022-09-30 13:55:35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通用7篇)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篇1

  摘要

  当银行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双方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地方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股份结构上看,要不要政府继续参与,在当前的金融环境和政治体制下,能否实现地方政府与地方银行之间的双赢是需要进行考察和研究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政府干预的情形比较普遍。

  关键词

  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经济学;金融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机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地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应该抓住机遇,弥补中央政府的不足。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影响手段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相关的利益,各商业银行遍布各个乡镇。地方上的金融机构要更多体现出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在国家的全局性利益和地方的局部性利益之间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为地方的商业银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1.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密切

  政府对国有的商业银行基金进行干预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变化,重新界定政府在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的职责,为国有银行的转型制造一个独立的制度环境。地方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2.地方商业银行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的改革不断深化,地方的财政预算大大增加地方政府自主的运用资金的能力,也逐步增加地方的经济和地方政府发展的管理能力。地方政府需要金融机构为地方性的城市发展建设做出贡献,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只有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才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国有银行相比,地方的商业银行在创立之初就有先天的不足。

  3.地方商业银行的主要特点

  地方商业银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商业银行的网点较少、商业银行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严重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地方银行的不断发展,在地方业务发展中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一地方的财政税收,地方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灵活的经营机制。

  4.地方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企业和广大市民在不同的地域上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了不同的金融手段、办理不同的金融业务、服务不同的客户群体,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商业文化氛围。地方商业银行需要具有较低的服务成本,服务对象多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市民。

  5.地方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地方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市场上具有了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是从目前的问题上来看来地方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有着不可密不可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有助于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提高,同时地方商业银行促进了地方城市发展。当前的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密切合作,地方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促进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

  二、政府参与地方商业银行的经济学分析

  1.针对地方政府参与地方商业银行的“巩固论”观点

  巩固论的观点认为,地方政府作为利益的主体,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负有主要的责任,地方的经济发展客观上需要地方掌握大量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控制、对地方的商业银行负责。地方政府可以分担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更加具有竞争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对银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针对地方政府参与地方商业银行的“摆脱论”观点

  摆脱论的观点认为,地方商业银行的产权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因此,商业银行的.产权不方便的转让和流通。地方商业银行的结构不合理的,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地方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为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资金补助,又不愿意放弃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利,这使得地方商业银行在发展上依附于地方政府,管理者由地方政府任命,地方商业银行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要听命于地方政府。地方商业银行自己发展的空间很小,受到地方控制和行政干预的地方比较多,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能力和自主权,造成地方商业银行在经营上保守僵化,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地方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源于其产权,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地方商业银行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摆脱地方政府控制,走上产权改革的道路,地方政府没有必要非要做地方商业银行的大股东。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地方商业化银行重新进行重组,使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不断地进行融合。

  3.地方商业银行具有国家银行不具有的一些优势

  地方商业银行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不诚信程度。地方性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后,能够很好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监督和管理。地方商业银行能够减少贷款的风险,地方商业银行由于出身和身份成了中小企业借款的主要选择。地方商业银行使得中小企业自己的贷款不会心存侥幸,不会不归还银行贷款。地方商业银行从管理制度来说机构比较精简、管理成本较低、没有不良的贷款、没有退休人员等历史包袱。地方商业银行能够克服官僚机构的弊端,减少商业银行经营的成本。结束语商业银行的股份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政府对银行的控股和运用政治权力进行强行干涉,严重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要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是不可能的,政府干预银行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地方政府必须要对地方的商业银行进行干预,才能够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转,同时商业银行也只有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够不断的增强其发展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璐.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法律规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5.

  [2]王继升.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篇2

  摘要:

  随着我国逐步加强农村建设,社会农村的发展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建设仍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所以对于新形势下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体制;服务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保障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1信息技术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互联网的使用,使企业与供应商,生产商之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各种交互。电子商务能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高效的运作模式,对企业的研发,销售,管理及服务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银行等,都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产物。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生活中的便利,使人们足不出户,享受各种服务。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也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条件,促使信息产业不断的发展。这些都间接的将国家经济推向世界经济,不断适应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使用网络成本过高

  由于信息化网络的使用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一些农民没有能力支付这些费用。农民自身没有过高的收入,对一些硬件的设备也是没有能力维护的,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2缺乏健全的网络配套设施

  我国很多地区的信息化网络设施建立是比较落后的,服务项目也是比较单一的,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没有健全的网络配套设施就不能及时接收到有效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时间是比较短的,我国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农村的经济管理没有专业的人才就会降低经济管理的水平。

  3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对策

  3.1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是很复杂的,涉及到各级政府,而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政府在农村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立一些大型的网站,为农村的信息化进程打好基础。

  3.2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

  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因此应该首先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学习到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为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打好基础。在观念方面,农民应该树立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民主观念,科学观念,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业务能力方面,也应该会使用电脑,利用电脑和网络获得信息,来进行农业的经济活动。农民具有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的经济活动,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

  3.3制度控制

  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建立高层领导负责制,能使领导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能让领导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督促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领导对经济管理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更好的进行决策,保障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实行高层领导负责制后,领导人会对工作更加负责,对人民更加负责,会积极接受上级和民众的监督。这种机制的建设,能提高农业经济过的的管理水平,使农业的经济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全面,更加的民主。

  3.4建立农业信息的数据库

  农业经济活动是我国的几大经济支柱,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活动中的作用,建立农业信息的数据库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农村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后,就能对不同地区的资源信息进行一个整合和规划,帮助其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4结语

  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能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制度,等方面的控制,能有利的规范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能有效的保证农业的办公效率,及时的解决广大民众的民生问题。在经济管理中,只有具有了这些控制,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田春玉.推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06).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篇3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发展中的跨国贸易越来越多,而对于我国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的金融环境不断改变,这些因素都使得新形势下金融风险较传统的金融风险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经济后,各国政府对金融风险的估计与防范逐渐提上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发展态势,进而展开对金融市场风险估计的论述,并就新形势下金融市场应如何防范风险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形势、金融市场、风险估计、防范

  一、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一)通货膨胀问题仍然存在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同比增长7.5%,三季度同比增长

  7.3%。从环比看,三季度增长1.9%。这说明,我国通货膨胀程度虽然已经大幅度降低,但通胀问题仍然可能长期存在。主要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根源并未消失,而是输入性通胀因素依然存在,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持续上升,三是中下游企业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因素的能力已经减弱。四是价格管制无法长期继续。

  (二)证券市场大幅波动

  从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到现在,我国证券市场发挥了筹集资金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也较好地发挥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居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为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益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途径。但是,从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导致钩子环境复杂,投资风险巨大,证券市场的投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弱化了市场的投资作用,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投资行为,甚至影响到我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大幅度波动性。

  “从本轮行情上涨的逻辑看,龙头在于以券商为代表的大金融,其他板块并没有明显的轮动。毕竟实体经济增长放缓、产业转型道路曲折,只有资本市场还有想象空间。但困境也在于此,实体基本面不支撑股指如此快速拉升。高额增量资金依赖于杠杆(现在是8000多亿元,上限是1.3万亿元),同时股指上涨依赖于券商等板块,单边牛市的担忧,即使存量资金不快速抽离,杠杆资金增长也可能有限。”?这则2014年12月9日刊登于网易财经的新闻也说明了,目前的证券市场,风起云涌,经常出现较大波动。

  (三)干预外汇市场的机制存在隐患

  近年来,外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渐强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以巨大。所谓物极必反,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汇率持续快速升值,热钱打量流入之后,往往伴随着汇率贬值,热钱反向流出。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趋势。一旦我国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采取措施,在短期内向外抛出打量美元资产,必将导致相关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金融市场面临风险的类型

  (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伴随着金融出现就一直存在的风险,随着经济全

  球化的加强,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市场风险愈加复杂。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其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市场中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为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包括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今天的市场,是全球化、国际化的市场,其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不管是权益、汇率、利率还是商品,在今天的形势下都变得更加复杂,其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二)运营风险。运营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内部运营以及内部管理无法应对

  外界金融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无法实现金融回报的一种风险。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1.财政与银行耦合过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机构“政策性坏账”。

  2.银行信贷成热门行业,资产价格部位定,资产不良率可能恶化。

  3.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严重,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面临调整。

  4.中小金融机构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大一部分规模不达标。

  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效遏制民间借贷泛滥的状况,国家大力扶持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但是,金融机构规模不达标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造成了许多中小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的现象,甚至有些因为资金周转不足而倒闭,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损失。

  (三)数据风险。数据风险按照风险的载体划分又可以算作是责任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由于多种原因可能会泄露,而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情况和客户情况等,而最终导致的一种风险。互联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的发展使得数据的保护以及数据泄露的风险,更加成为了金融领域的重要问题。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为经营风险。金融活动的操作人员必然由人来担任,人是金融活动的主体,人的本性决定只要有人参与的环节,金融领域的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与高科技产品的大面积普及,技术操作的内容不端增多,这样,技术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网络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进入网络对于金融领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市场又是直接和货币打交道的市场,因此对于操作渠道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就要提高标准,网络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存在,在增加了简便的操作之后,也带来了更多的可变因素,使得金融活动更加难以掌握,增加金融风险。

  2.国际金融贸易规范的滞后性

  目前针对各国之间的商业活动已经出台了很多国际政策或者国籍法规,对于国际金融贸易更是有各种法律规范,但是这些规范相对于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来说是时候的.。这就致使很多金融活动没有有效的规则对其进行制约,于是金融风险更加容易产生。

  3.金融活动主体不合格。

  4.金融活动主体是整个金融领域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对金融活动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金融活动的主体不合格,金融活动没有明确的市场准入管理,能力不高、素质较低的人很容易进入金融领域,极大地冲击了金融界的信用,增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四、 如何度量金融市场的风险

  根据风险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常规的方法度量金融市场的风险:

  五、 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体制创新力度,紧跟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一是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竞争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要有目标、分阶段、深深有序地进行,避免对外开放操之过急,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二)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

  一是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二是要进行金融行业自律,做好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重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提高呆账准备金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借鉴先进经验。

  要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政策、手段,与金融全球换发展趋势一直,争取早日达到先进水平。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发新道路,使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甚至走在国际发展的前沿。

  五、结束语

  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外形势,只有时刻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创新的思维不断调整金融策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道路,才能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2014-12-9 瑞银证券 市场或将大幅度波动,关注国企改革

  【2】周旋 金融风险的种类与规避

  【3】郑万春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2-31

  【4】李平 《现代经济信息》 金融市场的监管问题分析 2012年08期

  【5】陈伟忠 金融经济学教程 中国金融出版社 100-103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篇4

  摘要

  本项目在设计和运用案例的基础上对卫生经济学课程实施小组式教学,分别在实施过程中与课程结束后进行即时评价和课后评价。结果发现,小组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卫生经济学;小组式教学法;公共事业管理

  卫生经济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医学社会科学。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性质和特点给其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加之传统的“一言堂”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因此,设计案例并改进教学方法显得较为迫切和必要。课题组成员从2013级和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入手,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

  1、小组式教学法的内涵和优点

  小组式教学法或称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在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PB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以设计和运用案例为载体,以互动开放式提问与分组讨论为形式,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与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小组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角色,师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为合作—参与关系,这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研究表明,小组式教学法避免了PBL教学法的所需资源多及时间多等缺点,同时又保留了PBL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理解、培养解决较复杂问题能力等优点,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各教育层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仅局限于实验课程。

  2、小组式教学法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案例的设计

  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设计案例:课前案例、课中案例和课后案例。

  (1)课前案例一般简短并具有启发性,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2)课中案例针对性较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课后综合性案例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若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教学要求,且会降低学生参与兴趣;一般采取连环设局方式,将几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或围绕一个主题将数个相关案例串联起来,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2.2实施过程

  根据案例的设计,选择以部分课中案例或课后综合性案例为载体开展小组式教学(由于课前案例主要是为了将问题提出,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一般不将此类案例纳入小组式教学中)。

  (1)学生分组,根据班级学生规模,将每个班分为3~6个小组,每3~10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由学生推荐一名组长和一名记录员(组长和记录员由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展示案例;

  (3)小组讨论;

  (4)各小组组长发言;

  (5)教师点评。

  根据课程时间安排和案例特点,教师可尝试多种形式开展小组式教学:

  (1)课上展示案例,课下讨论,下次课上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

  (2)课上展示案例,课下讨论,下次课上组长根据大家的分工进行PPT汇报;

  (3)课上展示案例并讨论,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释疑解惑、讨论等方式,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此外,也可采用互动开放式提问模式,该模式要求问题的设定不局限于课本,发问也不局限于教师,而是鼓励学生相互提问。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根据提问记录随机确定发问和提问学生,同时对其发问与应答情况进行评分,并纳入平时成绩。由于该种提问模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所得答案均是个性化并富有创造性的,这对发问者和应答者而言,有一定挑战性,既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也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2.3教学效果评价

  应用小组式教学法后,需及时采纳学生的意见及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就学生对小组式教学法的评价进行了调查。评价分两个阶段进行:

  (1)即时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根据交流反馈的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2)课后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对采用小组式教学法的2013级和2014级3个班共13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05份,有效回收率80.77%。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满意此外,80.95%的学生认为应用小组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61.9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其成长为实用型人才;对于“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模式?”,有81.90%的学生选择“互动式学习”,仅有18.10%的学生选择“传统‘灌输式’教学”;对于“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些能力有所提高?”,分别有76.19%、84.76%、60.00%、60.9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关于“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你认为分组讨论中每组多少人最合适?”91.43%的学生选择“4~10人”。

  3、教学改革成效与经验

  通过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为师生交流搭建了平台,增进了师生关系,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育的双赢和双向互动,改革成效明显,并获得如下经验。

  (1)精心设计案例,使案例既符合学生专业情况,又贴近生活,接近现实。充分的准备是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与小组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2)应根据班级学生规模决定各小组学生人数。每班分3~6组,一组3~10人较为合适。

  (3)小组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但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下负担,应尽量采用课上展示案例并讨论,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的形式。

  (4)小组式教学中,学生分组应尽量统一,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课后的统计评分。

  4、不足与改进措施

  4.1进一步筛选和设计案例

  案例是开展小组式教学的重要载体。基于卫生经济学课程特点,选取的案例应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和教材重点,紧密结合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目前课题组设计的案例来看,有部分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不理想,因此,筛选和设计合适的案例是课题组教师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4.2逐步提高小组式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

  根据考核评价方法改革要求,卫生经济学课程考核已经改变了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而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出勤占15%,作业占15%,课堂提问占10%,小组讨论占10%。由于该门课程的小组式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小组式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偏低。随着小组式教学法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课程教学考核中,将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平时课堂表现和小组式教学考核的分值,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4.3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掌控能力在小组式教学中至关重要。比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握课堂节奏、掌控学生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引导学生的思路以及针对性地总结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并具备包容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原因、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毅.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教学案例的设计与使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3):260-262.

  [2]宗安民,李炽民,康惠生,等.关于医学生学习模式选择状况调查结果浅析[J].医学教育,1994,132(6):23-27.

  [3]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77-78.

  [4]何汶静,祝元仲.小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医学,2011,17(1):159-160.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篇5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与WTO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等新发展趋势。我国应抓紧机遇,密切融入全球化的贸易进程中,积累知识、沉淀经验、创新方式,积极带动国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自由化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 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有内在地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跃进式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贸易的全球化无论是在其参与的主体还是在其承载的客体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广要大。从其参与的主体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管它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卷入,都把经济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从其承载的客体来看,由于大经贸观念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易范围,发展到包括直接投资及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要素方面的贸易。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说明各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世界经济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加强,内在地要求各国最大限度地拆除阻碍国际交易的篱墙,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成本,增进全球福利。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使贸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实质性的进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集团化是指由国家出面,为了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和对外加强竞争实力,通过协定或条约的形式,将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区域,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区域内的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集体。区域集团实质上是一种区域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像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全球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经济愈来愈来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跃迹象。现阶段,经济一体化正逐步突破洲际局限,向泛洲化方向发展。

  (三) 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登载,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二、立足现状,寻求贸易新突破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 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不断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三)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磊. 浅析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伍先斌. 中国贸易政策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2002

  王纪宽. 现代国际贸易的新特征[J]. 世界经济, 1985,(05)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篇6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的新发展主要沿着两种思路展开:一种思路是在宏观模型中加入货币的因素;另一种思路是从货币与各种金产的替代效应出发,提出所谓“新货币”。本文详细探讨了新货币经济学的含义和主要分支,并揭示了新货币经济学产生和发展对现代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新货币经济学 分支 启示

  1 导言

  1900年,瓦尔拉在其《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学上著名的瓦尔拉斯均衡模型。随后,瓦尔拉斯首创的一般均衡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方法之一。然而,这个几乎涵盖一切的、一般均衡体系却不能包容货币理论。货币就一直被当作是外在于均衡体系的扰动因素,相对价格的决定与货币价格(名义价格)的决定被视为互不相干的两码事,经济学也因此被分成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两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就是经济学说史上有名的“两分法”(Dichoto?鄄my)。为了体现均衡存在的一般性,统一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打破传统的“两分法”便成为经济学界要解决的首要课题。

  近一个世纪中,多数经济学家试图通过为货币分析建立“微观基础”而最终将货币“纳入”(Integrate)一般均衡理论体系,所谓“瓦尔拉—希克斯—帕廷金传统”便是代表。但由于受到广泛质疑,迄今为止,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统一仍然是货币经济学有待攻克的难题之一。

  正当主流经济学家沿着传统研究路径艰难跋涉之际,以尤金·法马、列兰德·伊格尔等著名货币理论家为首,推出了另辟蹊径并号称“新货币经济学”(Neo-Monetary Economics,简称NME)的理论。他们同样力图证明瓦尔拉体系的合理性,与其他学派迥异的是,他们非但不想把货币“纳入”一般均衡世界,反而欲通过取消货币以维护瓦尔拉体系的一致性。这样,“新货币经济学”框架下,不存在相对价格与物价水平决定相分离的问题,其实际上是通过取消货币而达成改造后的货币理论与传统的价值理论相统一。换言之,瓦尔拉体系之不能“容纳”货币,不仅不是其缺点,反倒证明它是对发达的自由经济的最合理描述。鉴于新货币经济学的与众不同,它被称作“没有货币的金融学”(J.Smithin,1994)。新货币经济学又由两个分支组成,即“BFH体系”和“限制学派”。

  2 “BFH体系”

  1983年,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与伊格尔(Yeager)注意到,在布莱克、法马和霍尔先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均设想了一种完全竞争条件下金融体系的运作模式,它完全不同于现实中以“货币”为中心的金融运作机制,为货币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角度,于是按上述三人的姓氏首字母将其命名为“BFH体系”。

  布莱克(1970)是提出这种思想的第一人。他采用“思想实验”的办法,设想如果实行一种完全不受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则的支付体系将不存在任何外在货币,或者说“通常意义上的货币将不存在”,支付将以五种方式进行:直接物物交换;以普通股票为交换媒介;以公司债券为交换媒介;以经“”确认的公司债券为交换媒介;以纯粹的银行负债为交换媒介。布莱克思想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首先提出了分离货币职能的论点。

  法马(1980)设想了一种不需要使用货币的竞争性支付体系,称其为“纯粹的记账交易系统”。在这种系统中,银行的作用是运作一套可以通过科目之间的转账来实现财富转移的账簿系统,交易可以完全避免现金的媒介,“任何实质的交易媒介或购买力暂栖所的概念均告消失”。的。这样的经济当然是非货币经济,它的好处在于只有相对价格的决定而避免了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于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分析成为这种经济的最恰当的分析工具。

  尽管布莱克与法马都赞同自由放任的支付体系,但他们主要还是以“思想实验”的态度来对待虚构的竞争性市场条件,目的在于为现存货币金融制度提供一个对比,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现有制度的本质特性。

  霍尔则当真把建构竞争性支付体系作为自己的使命(霍尔,1982)。他认为,在金融事物方面,政府的唯一职责在于指定用作记账单位的计价商品,并强制保证各种的执行,除此以外,支付体系如何运作完全不关政府的事。他甚至推荐了一种称为“ANCAP”的记账单位,它由一定量的硝酸氨(AN)、铜(C)、铝(A)和胶合板(P)所组成的“复合商品”来定义。但他同时强调,上述四种商品本身(单独或共同)不能用作流通媒介,否则,ANCAP便成为现代意义的货币,货币流通常见的弊病(货币过多或过少)将损害它作为记账单位的价值稳定性。

  具体说来,“BFH体系”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取消了货币的发行特权,自动地使政府处于与一般公众相同的金融约束之下,使其不能通过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获得收入;自由放任导致的间的竞争使真正成为增进社会福利的手段。目前的金融创新多数是为了逃避政府管制,在管制与反管制博弈中浪费了社会资源;“BFH体系”下,由于交易媒介在支付时均按恒定的记账单位计价,故不存在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的区别。于是,“BFH体系”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货币对经济均衡的破坏作用。

  3 法律限制理论

  “BFH体系”主要采用“思想实验”方法,从上推论,如果取消货币管制,未来金融体系将如何运作?与此同时,新古典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华勒士、萨金特创立了“法律限制理论”。该理论继承了源于奥地利学派门格尔、米塞斯等人的货币制度研究的进化论方法,从史实出发,分析和解释过去及现在货币金融制度的成因。他们认为,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非市场力作用下自然演进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的法律限制所决定。

  华勒士(1983)以联邦储备券(美元现钞)、美国国库券、美国储蓄债券为例,指出:它们均无违约风险(但第一种不附息,后两种则支付利息或者采取折价发行),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后两种附息无风险不能像美元现钞那样充当流通手段呢?通过分析,华勒士发现,储蓄债券和国库券的大面额和不可转让发行特性虽然是使它们与美元现钞相区别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不可充当流通手段的必要条件,但是它们还远不能成为充分条件。套利动机会仍然会促使金融中介机构来解决大额和不可转让问题。

  华勒士指出,之所以付利息的政府无风险债券能够与不付息的法偿货币保持共存局面,原因在于法律限制———中央银行垄断了将大面额国库券拆细、发行小面额法偿货币的.业务,并限制私人的流通,因此能够使国库券利率高于零,能够使公开市场操作有意义。一旦法律限制有所放松,则各种附息的非货币均会不同程度地起到流通手段的作用,苏格兰、印度、美国、法国均出现过这种情况。

  尽管“BFH体系”与“法律限制理论”在研究方法、论证角度上均有很大差异,两派学者也极少相互引证,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他们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可以互为犄角,使理论体系更加圆满,因此将两派并在一起,称为“新货币经济学”。

  4 新货币经济学的启示

  新货币经济学之所以称为“新”,是因为它一反传统理论先接受“货币”的存在,然后研究“货币”的作用这种思维惯性,出人意料地提出“取消货币会如何”这样的问题,尽管新货币经济学仍带有浓厚“思想实验”色彩的理论体系,但其全新的思路给正经历着货币体系迅速变化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4.1 对现有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和货币政策要进行认真的反思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传统货币金融理论中,货币银行学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杰特勒(Gertler,1988)曾经抱怨说:“货币成了宏观经济学中惟一的金融变量,商业银行也因此成为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唯一金融机构”。新货币经济学对金融学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重新对传统的理论格局进行反思。当前世界各国都快速地向高级的信用经济过渡,即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业的发展也往往变化神速。自1999年美国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金融业的综合化(或金融百货公司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使得各类金融资产对货币的替代性越来越强,货币及货币机构的独特地位日益丧失。且不谈货币内生性越来越强,即使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量,它对储蓄、利率等的影响也日渐消减。反过来,如果金融体系的其他部分出现问题,则引起的经济震荡也不亚于上货币危机所产生的冲击力。新货币经济学提出要构建“没有货币的货币经济学”或“没有货币的金融学”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对纠正时弊不无好处。

  4.2 要加强对传统货币本身特征规律的研究

  国内的教科书习惯于照搬传统的货币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新货币经济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打破了思维定势,猝不及防地提出为何二者必须统一?两者分离又如何?现在看来,这是关系到货币经济学微观基础的重大问题,货币经济学要存在、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从逻辑上说,既然货币本身是分工与专业化的结果,货币职能发生分化也完全可能。现实生活中这类例子其实并不鲜见,瑞士法郎曾在我国与苏联东欧国家易货贸易时用作价值尺度,但它并不担任流通手段;20世纪70、80年代粮票、油票、国库券作流通手段的历史至今为人们难以忘怀;近年来边境内外地区用此币标价彼币支付的情况也不时见诸报端———它们都是价值尺度(或记账单位)与流通媒介相分离的例子。网络金融活动中,“虚拟货币”替代真实货币而产生的货币无纸化趋势,将对中央银行运用货币供应量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带来哪些冲击和影响?更应成为现代货币金融学前瞻性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观烈.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 篇7

  摘要:

  随着我国房产税改革方案的提出以及沪渝两市的试点情况,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工商管理对规范房地产经济发展,平衡行业内部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工商管理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针对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剖析,探究了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房地产经济;内在联系;促进作用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好坏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关联,其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体现,也是市场环境的外在表征。工商管理是对各行各业的监督约束,通过明文规定对行业内的各种行为进行检查和规范。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通过工商管理加强其行业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对维持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和保证市场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特点分析

  工商管理从其性质上看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但是,其和常规的职能部门又存在一定差别。工商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各行各业进行监督管理,以此确保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通过工商管理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只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不具备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的框架,市场经济只有在工商管理的范围内才能确保良性健康的发展,一旦超出工商管理的范围,就可能导致一些违背市场规律、法律法规的行为出现,最终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从实际工作看,工商管理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对于不同经济体或是不同的行业,工商管理可以采取不同措施手段展开相关工作。但是,在这高度的.灵活性当中,又有一部分维护不变的核心内容,比如我国经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只有以我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不变的核心,以此构建灵活多用的工商管理工作模式,才能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工商管理从范围上看是很大的,其不仅涵盖了各行各业,在管理形式上也可以分为有形监管和无形监管两种。有形监管就是工商部门通过既定的准则、确定的流程等展开相关工作。而无形的监管主要是凭借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等对各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管,以此实现市场经济平稳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房地产经济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

  在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下,房地产经济也表现出了强力的增长。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之后,普通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直接刺激我国房地产行业大幅进步。但是,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也表现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房地产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对应的监管制度和措施缺少,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工商管理工作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

  (二)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可以实现互补互助

  房地产经济想要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监管约束。同理,工商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也离不开房地产经济的支撑。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其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通过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基本预测。而工商管理是保证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即工商管理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就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进步发展,而房地产经济发展进步又可以反向推动工商管理进步。所以说,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具有互补互助的作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工商管理为房地产经济发展助力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有许多关联因素,比如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关联行业发展以及工商管理等。在这些众多因素中,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等都属于房地产经济的直接关联因素,而工商管理属于外部刺激因素,这两类因素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工商管理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无法全面地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起到监管作用,但是,其仍然可以通过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发挥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美国发生房地产泡沫之后,我国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的监管作用,以便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助力。

  三、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合理

  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少不合理的行业现象,给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限制。基于此,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可以有效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比如,拿地是房地产企业规划布局的重要环节,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某些地方,房地产企业拿地存在一些暗箱操作,或是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股不正之风,扰乱了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因此,通过工商管理的强力作用,依据各项规章制度对房地产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对其中存在的不合理操作进行严厉打击,以此逐步规范完善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

  (二)维持房地产经济发展秩序

  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打破原本有序的经济发展局面。加之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冲击,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发展有序局面被打破的问题,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出现混乱。出现混乱会导致不正当竞争加剧、消费者利益受损、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以及关联行业发展前景走弱等问题。因此,基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工商管理确保这些政策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得以落实,对恢复并维持房地产经济发展秩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工商管理的强力规范作用,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些风险因素,确保房地产经济可以实现有序发展。

  (三)有效的风险防控

  风险防控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中所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全面完善风险防控,却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而言,风险防控的对象因素众多,各种规章制度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影响。风险防控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工商管理的重点工作,因为保证企业安全、良性的发展是工商管理的职责所在。于工商管理而言,其风险防控相关工作主要是从监督管理的层面入手,发现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因子,并及时提出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或是责令企业对存在风险因素的方面进行整改。

  (四)保证消费者利益

  工商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护行业的经济发展,其还需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保证。就房地产经济发展而言,消费者利益受损的事件出现频率颇高,各类新闻中均报道过相关新闻。在房地产行业中,消费者遭遇最多的问题就是房屋质量问题。相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其在利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因此,通过工商管理打击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侵犯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可以较大程度保证消费者利益。

  (五)指引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

  工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制度的反映,其可以体现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动向。不仅如此,工商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具体手段,可以从外部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通过工商管理指引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房地产经济的进步具有积极效用。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工商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在房地产经济中加强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可以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秩序、风险防控以及消费者利益等方面都发挥出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童伶,明伟菊。探究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14(09)

  [2]李国瑞。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4(08)

  [3]曾美英。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

  [4]陶连辉,苗博凯。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9)

【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课堂的论文】相关文章:

决策支持系统论文08-21

计量经济学论文07-21

2012年经济学门类将现众多新专业01-05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精选10篇)05-25

教学课堂小结的自我评价多篇09-23

小学议论文:课堂08-08

图像处理技术论文08-13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论文(通用7篇)05-06

计量经济学发展走向的几点思考论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