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11 12:04:43 美术论文 我要投稿

美术教学论文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学论文15篇

美术教学论文1

  摘要:在传统的日常低段美术教学当中的,示范既能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却又束缚了学生们的想象力。把握示范的“度”,寻找传统教学示范教学与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美术学习学动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妙用“示范”。

  关键字:低段学生 美术教学 创造力 示范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倍受家长、学校及专家们的重视,而各种理论和绘画教材,从出不穷、众说纷纭。在这些年的不断教学实践中我反复的在思考,如何更有效的用好示范,既起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基于此,我做了尝试。

  一、通过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拼合、重组、借换、或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改造,已达到妙用示范的作用。

  在一般低段学生的绘画教学示范中,我们常见到的方式是,一笔一画的临摹。在短时间内,可以很快速的,很像的画出对象,完成度很高。却失去了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且越来越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了老师就变得什么也不会画了。反之在集体教学当中,教学示范却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1、在示范前,让学生观察找特征;在示范时,让学生观察找方法;在示范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散思维。如执教《动物的花衣裳》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通过出示三种动物的花衣裳,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动物朋友有不同花纹和色彩的花裳,形成最初的对点、线、色块的印,适时的板了画出相应的点、线、色块。第二步通过“我是小侦探”的游戏,观察出原来不同动物的点、线、色块组合在一起,能变出多种多样的花纹来。这时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适时的添加不同的点与点组合,点也组合……第三步,和学生一起进行小作业尝试,两分钟时间看谁能画出多种不同的点、线、色块组合。最后进行作业时,选一种你最满意的画到小动物身上。妙用了传统教学中的“示范”与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学生的作业一点点的在丰富,虽然作业的完成度相对没有那么高,但是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想像,会一步步提高。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人的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储存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我在示范时,尽量做到先和学生一起观察,并示范事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拼合、重组、借换、或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改造,已达到妙用示范的作用。

  2、在游戏式的示范中学习技巧

  低年级的学生在造型活动中,以游戏式等多种形式开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茄德纳博士认为:“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儿童画的画可以是“乱七八糟”,但不可以乱七八糟的画!所以用游戏的方式示范,让低年级的学生更的美术技能与美术语言,学生学起来轻松也记忆深。如我执教《动物的花衣裳》一课中,有的学生观察到了鹦鹉翅膀上的色彩是一块块的色彩衔接在一起的时侯,我就跟你们说是其实,我们的盒子里的颜色朋友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很爱玩游戏,你看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手拉得多紧,它们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边说边示范色彩衔接的涂色方法)。完成后让学生尝试颜色块朋友还会玩哪些游戏,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不同块组合的方法,示范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恬好这也是想象力发展的最高层次。

  二、以不同的形式妙用示范,为“自主创作”提供平台。

  1、放大夸张的方式

  放大就是根据具体的物体的形状特点,进行放大的想象,并添加相应的人或物组成画面,这也符合段学生绘画随意性大的特点,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2、随形联想的方式

  根据提供的图形所进行的联想就叫随形联想。在进行随形时,教师的引导语极其重要。如在执教《美妙多变的线条》,板画了一条随意的.线,问:“你能把它变成什么”时那么学生的思考只会局限在这条弧线像什么上。如果换成“这根优雅的线条它不断的往前走,碰到了谁?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它要到哪儿去散步?”时,那么学生的思考想象空间扩大了。不过,所提供的“形”不同的情况下,指导的重点和方式都应不同。

  3、构成训练

  美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同一类的东西拉到一块儿来创作一幅画,发现生成的作品非常有趣。慢慢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发新的视点来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研究组合关系,应用组合关系、创造组合关系。构成在设计或艺术领域中还有“建造”、“结构”、“造型”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堂中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那么,这种多元化的示范教学及多角度思维习惯的培养,从这几年我教的学生作品来看,作品内容丰富了,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所想所感。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思考,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很愿意在教学方法上再做新的调整与尝试。

  参考文献:

  尹少淳//侯令 《怎样上好造型.表现课 》

  《美术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

  朱国华编著《在活动中创造》

  杨景芝编著《绘画启蒙》

  薛文彪编著《绘画启蒙》

  尹少淳 段鹏 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美术教学论文2

  水粉画形成于英国,传入中国已经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建国以来,水粉画与其它画种一样,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被用作绘画的基本训练,而且也用于制作宣传画、年画、装饰画、连环画以及书刊插图等。水粉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学美术课水粉画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好水粉画的方法、步骤以及基本的技法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是通过綦江版画讲解,让学生对色彩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通过静物与版画的分科讲解,从而增强对水粉的特点以及色彩的认识。

  一、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色彩塑造的方法,从整体着色

  整体着色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素描基础,有一定的整体绘画能力,实际上这一步就是素描关系。色彩和素描是既有联系又彼此不同的两种绘画形式。当我们能看出一定色彩关系后,怎样才能把一组静物的体积感、空间感塑造出来呢?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描基础,色彩的塑造永远都可能无从谈起。所以,当我们面对一组静物时,除了努力观察,还要有理性的处理能力,这是形体塑造的基本依据。当然,我们不能为画素描而画素描,一味地强调明暗关系也许会失去色彩的意义。用颜色画素描是水粉的大忌,怎样塑造呢?可以用概括的方法对基本形体进行“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分析,强调笔触的独立性,把一个物体分为有限的几块颜色,即块面画法。这样,画面就会层次分明,色彩简洁明确,加上笔触的变化,作品就显得干净利落、形体结实,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关于块面的塑造方法,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而言可以多练习一些从明到暗的`色阶推移,来区分色彩层次。

  二、掌握好正确的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不外乎就是整体的对比,也就是说彼此对照,区别不同。特别是用“同类对比法”最能观察到微妙的色彩变化,把相同或接近的色彩进行反复区别,找出色差,然后再分解调出。为了局部观察物体,最好侧身观察物体的色彩,从而避免“死盯”。要学会观察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关系,这样可以加强不同物体、不同方位的色彩。

  三、水的运用

  作为水粉画的调和剂,水是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虽然水粉画可像油画那样采用干画法和厚涂法,但还是有许多限制,没有水就不能更淋漓尽制地发挥其水粉的特点,忽视了水的把握,也就忽视了水粉画的方法。画水粉时要准备好两块干湿毛巾,这样可使画面效果更为漂亮。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水的分寸,对于一幅画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色彩的笔触变化

  要画好水粉画,除了学会观察、锻炼一双敏锐的眼睛外,笔触的运用也是画好画的关键,如果忽略了用笔,使作品流于光滑匠气或用笔毫无章法,也缺少了绘画感。水粉画作为初学者锻炼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的用笔及其颜料的性能、水粉画的特点、水分的运用和纸张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水粉画的笔触变化:通过水粉笔特有的笔头表现出来的笔触大小、长短、方圆、宽窄以及利用笔触摆、点、揉、提等变化,使画面更富有生气。其次,水粉画的用笔还表现在通过对水的多少运用而产生的干湿效果。再次,在注意笔法和用水的同时还要注意用笔的意向,做到一笔下、形色兼备,就必须在用笔上做到果敢、概括、恰到好处。用笔果敢就是在表现画面的时候不要缩手缩脚、谨小慎微,要做到敏锐地把握好色彩的准确性和造型的鲜明性。用笔概括就是有力地抓住对象的造型和色彩的生动特征,除去无关紧要的细节关系,鲜明地表现对象。所谓用笔的恰到好处,就是每一个笔触都要做到各负其责,一笔下去,色彩的明度、色相、冷暖、纯度与整体的对比关系完全正确,同时物体的形体、结构、透视、虚实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必须统一到位。如能够处理好这几种关系,相信定能在画面上运用自如。

美术教学论文3

  摘要:课程改革提出“为做人而美术”教学理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乡土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教育价值。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教材;人文素养培养

  1乡土教材的人文教育价值

  美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1]。美术是一门人文课程,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崇尚美、追求美的愿望,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美术教育承载了认识人类文明和强化审美意识的重要使命。美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学习建立美术与自身情感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获得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和交流情感的能力,展示美好愿景,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另一方面,提高审美情趣,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活,增强尊重生命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艺术提倡展现正义、朴实、诚实等高贵的品质,保持人们纯洁的心灵,这正是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的教育作用从来就不局限于美术作品本身,因为这些作品早已融入了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传达了画家的理想和愿望。从这一点来说,美术是一种语言形式,通过直观的形象表达,将道德观念和真理完美地融合,寄育人作用于无形之中。在国外,早已提出这样的观念,即艺术教育具有培养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兼备的人才的功能。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具备这种功能,即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强化艺术意识,增加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升华生活的意义,提升生活质量。“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阨。”[2]如何将美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已成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乡土教材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立足于本土,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地方特色,展现了民风民俗,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3]。在强调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背景下,现代美术教育中合理选用乡土教材,通过乡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必然趋势。

  2利用乡土教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1渗透情感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着力开发教育资源,触及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获得无尽美术创作灵感的大门。永恒而深刻的情感可以缔造伟大的美术作品。人的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则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如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景、生活的美好,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就是抒发生活情感的一种具体表现。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4]因此,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室内,应该走出教室,走向山间田野,走进生活。充分地利用乡土教材中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观察自然,品味生活,接受艺术的熏陶。对自然多一份热爱,对生活多一份感悟,对作品就会多一份理解。美丽的田野,葱茏的山林,多种多样的素材和自然质朴的生活,可以让学生迸发更多的创作灵感,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士人情,培养保护、有效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不同形式的写生,如风景写生、静物写生等,利用线条、色彩、空间、明暗等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美术的意义和作用,增强人文情怀。山林田垄、繁花野草、家禽家畜等也是美术教学中可以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的重要内容。这些生活化的乡土素材,不仅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素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学生身临其境,观察和感悟这一方水土最真实的美,并在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中领悟美术创作的精髓,从而深深地爱上脚下这片土地,真诚地、艺术地表现这一方水土的美,流露自己对这一方水土的眷恋。自然资源中一些看似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品”,有时恰是最好的素材。创作者深入生活,融入情感,在人文、情感的交汇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经过巧妙的构思和制作,那些“废品”就可以变身为工艺美术品。收集这些随处可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如树叶、小草、小花等,进行工艺制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它们的质朴美与艺术美,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形中达到人文熏陶的目的。在手工制作时,首先,让学生在自然资源中寻找创作材料,如田野中的泥土、小石片,农家常见的秸秆、家禽羽毛,以及黄豆、绿豆、红豆等农产品。然后,构思题材、画出草图,进行工艺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与乡土文化进行触及心灵的交流,无形中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实现了对美更深入的认识,实现了艺术品内在价值的提升。

  2.2寻求精神力量的源泉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没有文化的引领,美术创作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在乡土教材中,传统民居、文化建筑等已成为美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这些建筑记载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将这些资源引入美术教学,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环境特点、建筑美感、人文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地写生,品味古今建筑的变化,了解科技的进步、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增进对家乡的感情,并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在乡土教材中,民间文化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民间文化扎根于民间,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学生接触的机会和内容比较多,熟知度更高。挖掘乡土教材所涉及内容的文化内涵,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提升人文素养。传统节日是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节日期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活动,亲身感受民间美术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对学校美术教育有益的补充。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以吃元宵、赏花灯为主要形式的“元宵节”,以包粽子、赛龙舟为主要形式的“端午节”,以吃月饼、赏月为主要形式的“中秋节”,以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为主要形式的“春节”等,都是极好的教育资源,学生置身其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气氛,了解更多的民俗知识,激发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的创作力量。

  2.3升华对美的感受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审美之心、鉴赏之力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感知各种色彩、线条“美”的表现,把客观、抽象的美转化为主观、具体的事物,把握丰富多变的色彩、线条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在乡土教材中,名家画作也是唤起学生内心共鸣、培养审美情感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优秀画作,学生具体认知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发至内心地感受美、欣赏美、审视美,启迪智慧,抒发情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的动力也会有所增加[6]。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增加我国著名国画大师作品赏析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国画大师的作品及其生平故事,在课堂上交流。欣赏这些以祖国的自然万物为主题的画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近乡土文化,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触发内心的感悟,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珍爱情感。乡土文化还包含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木雕、面人、编织、花灯等。乡土文化是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灵感的沃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观察和参与这些民间艺术的创作,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能扩展他们的美学视野,间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在美术课堂中引入“剪纸艺术”的内容,组织学生向民间艺人学习具体的剪纸方法,了解剪纸文化,并积极实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多角度的美和美的多种表现形式,在生活中学习美和创造美。

  3实践意义

  教学中,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进乡村,踏进植物园、动物园。在乡村写生时,鸡、鸭、鹅、牛、羊等动物有时也会闯进画面来凑“热闹”,而这恰巧给学生提供了最佳的素材、最美的画面,让他们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感更强。手工课上,学生会带来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材料,有泥土、秸秆,有家禽,甚至连锅铲、盆、烟袋等都带来了,从他们手中出来的艺术品也让人大开眼界,有碉堡,有城墙,有老汉吸烟……虽然这些作品在造型上准确度稍有欠缺,但是他们的想象力让人不得不叹服。有一次,笔者带了一筐萝卜,放在讲桌上,学生一片惊呼,以为是请他们吃的。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画萝卜,并以萝卜为奖品,奖励的标准为作品中的萝卜形状准确、色彩丰富。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精神抖擞,跃跃欲试,竞相开“画”。作品中的萝卜栩栩如生、生机盎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感受学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看着他们品尝清脆、甘甜、多汁的萝卜时幸福的微笑,笔者也倍感幸福。

  4结束语

  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对于丰富美术教学资源、优化美术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不断地开发乡土资源,充实乡土教材。

  参考文献:

  [1]吴芸.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师博览(科研版),20xx(4):81-82.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xx:96.

  [3]韩宏飚.乡土文化在美术活动课程中的应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xx(6):45-46.

  [4]曾祥宇.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xx:16.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28.

  [6]张佑民.美术大观[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xx:9.

美术教学论文4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在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日益受到了教育部门以及相关院校的重视。当前美术课程的教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专业艺术类院校所设置的美术专业课程;另一种为普通高校所设置的普通美术教学课程。两种课程体系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在教学本质上都应当重视情感的融入,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美术;情感教育;审美意识

  传统高中在美术课程上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大部分的普通高校美术课程都会被其他的数学、语文或者英语课程“霸占”,最终,学生们一个学期所上的美术课屈指可数,更不用谈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了。而随着当前时代的进步,教育部门提出在高校教育课程的开展上不仅应当重视学生们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還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美术课程重新被高校所重视。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通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作家在作画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感想及想要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探究

  在当前的美术课程教学来看,学生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而兴趣对于任何课程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效果和作用。当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

  但是实际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部分的学生之所以对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其他的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在经过数学英语这些纯粹理论课程的学习之后,通过美术课程能够舒适身心;另一方面美术课堂教师们大多都是带领学生们欣赏一些图画和视频,学生们对于直观性的图片形式是具有一定兴趣的。换句话说,如果美术课堂中教师过多地教授一些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采取情感教学法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们在欣赏图片和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体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转变学生们的心理,而且通过情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用心倾听,用心感受作品的真实含义。

  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教师在播放一段作品或者动画之后,让学生来进行赏析,学生们在投入情感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来发表独特的意见。换句话说,通过美术课程的情感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美术课程情感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前面笔者主要针对当前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意义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阶段来看,教师在情感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首先,有部分的艺术类学校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美术课堂上忽视学生们的发展和感受,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而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的缺乏也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教师不知道学生们不懂的问题,学生不知道教师讲的内容,在教学效率上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总之,缺乏情感投入的美术课堂教学是低效的,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师生沟通交流的局限性

  对于艺术类高中学校来说,美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校以及教室的重视,而有的时候这种错误的重视往往会造成教学效率的降低。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提升学生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加大课堂教学内容,一节课上所讲述的知识远远超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在讲解完成之后没有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往往会“捡了芝麻,掉了西瓜”,而且这种缺乏师生互动和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体制,使得学生们很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美术课堂当中,对于一些作品和动画的欣赏也仅仅局限于好看、有趣的层面,没有深入地去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深层次的含义,严重限制了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安排上的局限性

  当前普高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将美术课程的课时数大大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应试思想的影响。高中院校认为美术课程既然不在教学范围之内,那么一周一节课应付上级的检查足以,并且大部分的高中学校表面上是一节美术课程,但是实际上学生们一个学期也上不了几节课,最终达不到综合发展的效果。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教学对策

  前面笔者对当前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以及局限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不管是普通高中学校还是艺术类学校,在开展美术课程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学校缺乏情感教育的投入,部分学校在教学体制上缺乏有效教学模式。总而言之,当前要想开展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就需要结合情感教育,通过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们的美术学习兴趣

  首先,在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美术课堂的兴趣仅仅存在于“看新鲜、找乐趣”的程度,根本没有达到真正地喜欢美术的历史,更不用说真正地了解美术的真谛。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重视培养良好的情感教育方式。

  在情感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美术中的美感,进而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选择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播放一些动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也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拿出一节课专门讲解欧美地区的美术发展或者中国传统美术发展。

  其次,在让学生赏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一件作品的赏析在不同的学生看来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些不同之处便是体现学生们的个性化思维,通过鼓励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作品的賞析过程中学生们会更加用心地去体会和感受。

  最后,学校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校园中的一些优美的地点或者接近自然的地方去感受自然的美,然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讲解一些关于美术的课程知识,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写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地提升情感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情感教育方式改善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利用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程的学习与良好的.气氛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地去体会和感受,那么课堂的教学质量便会显著提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利用情感教育来改善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气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营造师生和睦相处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会敢于提出对于一些作品的个性化看法,敢于质疑教师对作品的看法。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看法主观性是非常大的,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们质疑的思想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

  其次,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一种民主、公平的思想,在互动学习的时候,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为美术课堂中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学生们认为教师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那么良好的情感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学生将教师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才会在课堂上真正地与教师交心,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改善。

  最后,教师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鼓励和表扬的作用。有的时候学生们对于作品的看法虽然偏离了主题,但是教师也应当予以一定的鼓励,提高学生们的回答积极性以及自信心。

  (三)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比如说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下课的时候多观察身边的小事物,观察校园中一些具有特殊美感的事物,在下节课的时候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发现身边不起眼的“美”,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结合学生的五官以及情感的融合,通过视觉上的冲击结合情感上的教育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说教师或者学校定期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展览、动漫比赛等。通过比赛或者展览的形式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美术的真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思维,为学生的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对当前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对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分析,同时研究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目前高中美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教学方式。通过情感教育的辅助作用,一方面改善目前美术课堂的现状;另一方面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靳晓丽.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作用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xx,(05):198.

  [2]黄虹.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8):239.

  [3]王晓静.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25):152-153.

  [4]邹联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微[J].学周刊,20xx,(17):223-224.

美术教学论文5

  [摘要]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对工艺保护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培养工艺美术技能存在不足,需要联系精于工艺的大师与学校教学教授,两者共同研究引入现代学徒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改进与优化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分析现代学徒制在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艺美术;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践

  近些年,工艺美术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工艺美术产业销售总额呈明显上升趋势。再加上国家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提升。这些都促使我国重视工艺美术教育,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普遍开设工艺美术课程。本文分析工艺美术教育中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融入现代学徒制的措施。

  一、工艺美术教学现状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等院校专业教育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时间较短,而且许多院校的前身都是中职院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专业角度分析,在教学中,工艺美术主要偏向于理论教学,但专业技术教育其实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培训,与普通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区别。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式上缺乏创新,同时,培训项目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内容的学习都只停留在表面,对提高学生工艺美术技能没有实际帮助。

  二、现代学徒制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反馈与沟通机制。而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与师傅同处一个空间,面对着具体问题,一旦有疑问就可以及时询问师傅,而师傅也可以结合具体事物分析,解决学生疑惑,激发其兴趣。

  (二)实现因材施教

  实现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就是现代学徒制。日常生产实践中师傅与学生间存在紧密联系。师傅都是结合具体事物与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这种一对一的模式不但可以让师傅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三)优化学习方法

  现代学徒制直接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广的学习平台。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缺乏实践操作,囫囵吞下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教学模式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难以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被动跟随。现代学徒制教育则强调实践,从不同角度提高质量,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与学习。

  三、工艺美术教学中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践

  (一)优化实践考核体系

  改革传统考试形式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中只在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实践技能,且比例仅为总成绩的40%;现在依据学校情况将技能考核定位为每月一次,专业技能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并将技能成绩作为单独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仅采用单人实际操作,使学生具有学习动力与目标,奠定基础方便后期技能考试及岗位需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集中训练专业技能,避免传统学习松散、不到考试不着急的情况。考试形式改革后,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与优化,及时纠正操作中不规范的行为。

  (二)运转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及责任;学校与企业都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身份具有双重性,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则是学徒;校企共同管理,接受双课程学习;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分别进行,实际中根据校企实际情况适当调整。1.双身份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联合宣传与招生。招生就是招工,这意味着学生都有两重身份。通过企业面试后录取并签订“预备员工协议”,此时学生具有预备员工的身份,而通过学校单招入校后获得学生身份,这样就同时具有预备员工与学生身份。2.双体系特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具有两套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各有一套教育体系。但两者教育理念存在差别,因此侧重点也不同,学校重视理论、企业重视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建立相互融合的培养体系。3.双标准体系。学生要分别满足学校、企业的考核标准。学生落实学历考试,企业则实施技能考核。学历考试以学分的方式进行,分为三个级别,即铜级、银级、金级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制定双标准评价体系,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出实践与理论同样具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行业水准,促进工艺美术行业进步。综上所述,工艺美术教学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推进企业与学校师资队伍的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工艺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职业观,紧密结合专业学习、自我发展及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丽琴,左新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隐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xx(17):112.

  [2]胡涓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南通开放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6):78.

  [3]邱妍.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xx(16):45.

美术教学论文6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要从美术的特点入手,发挥其教育作用,怎样分析高中美术课教学?

  【摘要】无论什么学科的教育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并能够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进行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

  关键词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高中美术的欣赏方面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高中美术课中,通过一些途径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终身受益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生是主体的观念。那如何进行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呢?

  一、转变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总结一些方法和思路,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很重要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去转变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教授《中国民间美术》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然后通过和学生讨论,共同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合,然后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会对中国民间美术所涉及到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并且老师通过把自己的提问权下放,打消了学生对于老师的一种依赖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得到转变,这样会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让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能力得到增强,也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为以后在美术欣赏方面的提高以及突破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一般都有着很深厚的内涵,这种内涵包括作品本身所能体现出来的情感,或是所表达出的一种思想、意念。这些都需要欣赏者通过一些审美经验,还有一些对于艺术的想象和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创设初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想象和思考。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时,老师先对这幅画的背景以及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介绍,并让学生仔细的去观察这些纤夫的不同的.姿态,与此同时,再把《黄河号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营造出来的气氛,勾勒出一幅有画面感的情景,这样他们就自觉的体会画中纤夫们的艰辛,从而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同情。如果此时教师再加以富有感情的解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而让学生获得艺术作品内部更深层的一些内涵,让学生能够产生审美愉悦,审美想象,从而能够品味到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就能品味到作品中所凸显的内涵,对于艺术的魅力也在其中得以彰显。

  三、丰富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美术课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直观教学,我们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来扩充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把讲授、欣赏融为一体,声音和画面同步,并且克服了仅由书本教学的局限性,使得图文并茂,能够为学生开辟出一个新的欣赏天地。例如在教授《古建筑的保护》的时候,以圆明园为例,先让学生欣赏学习一下圆明园的全景以及一些局部的画面。然后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这样学生的一些对于艺术的欣赏就会提高到情感这个层次上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圆明园的美与艺术感触都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样既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有了很深的认识,也能够让学生的对于美术的欣赏能力得到增强。

  四、注重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漫步中外建筑艺术》这节课之后,可以接着上一节手工设计课,让学生变废为宝,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造一个自己将来想要住的房子。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审美想象和自己是审美感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还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展示出来,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锻炼。这种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动起来,从而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五、结语

  总之,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我们要用心的体会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并且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莉姐作品,让学生能够把握住作品的真正创作意图。作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要转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对美术欣赏有更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崔春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知识迁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12:186-196.

  [2]沈美华.高中美术欣赏课问题探析[J].华章,20xx,12:302.

  [3]张菲菲.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7:243-244.

  [4]谢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性质与特征[J].艺海,20xx,02:117-118.

美术教学论文7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素描兴趣

  素描教学,激发兴趣是关键。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注重从学生角度,设计情境,以趣味、新颖的导入,带动学生的素描兴趣。例如:在学习人美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会变的线条》这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将学生的素描兴趣带动起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一只可爱的小乌龟作为小代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中小乌龟的爬行路径(以动态形式呈现,突出效果)。第一次,小乌龟以直线形式爬行;第二次,小乌龟以曲线形式爬行;第三次,小乌龟以折线形式爬行;第四次,小乌龟以螺旋线形式爬行。学生被这一情境吸引了,美术学习兴趣被渐渐激发出来。其次,为了让学生体验会变的线条,教师请几名学生上黑板前,利用粉笔画出自己能画的线条。在这个环节,学生对线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线条。有学生说鸟巢的线条错综复杂;有学生说一般的.立交桥上有很多线条;有学生说斑马上也有线条……教师峰回路转,转回话题: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学习素描,用最简单的素描,表现出这些生活中的线条呢?学生大声回应“想”。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兴趣入手,以情境逐渐引导学生认识线条,再激发学生的素描学习激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安排,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学会制造素描教学的“趣”点。以往的小学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基本引导学生围绕石膏几何体展开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素描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但也很容易让学生丧失素描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石膏几何体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静态的,毫无生命可言。为此,教师就必须灵活安排素描学习内容,以最大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描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寻找,然后进行素描。有学生觉得画妈妈的化妆品很有趣;有学生觉得画爸爸的手机很有趣;有学生觉得画自己家的宠物狗很有趣……在学生选好素描对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始素描。在学生素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回想素描对象的外形,然后思考如何利用素描表现出来,让其更生动。一开始,等学生初步完成素描作品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修改、调整、优化,渗透素描知识。例如:注重整体构图;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等。这样的素描教学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非常有帮助,教师也无形中渗透了素描基础知识,避免“灌输式”渗透,提高素描学习效果。

  三、设计任务,促进学生大胆表现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素描知识和技能后,教师还必须设计一定的任务,不断训练学生的素描能力,促进学生大胆表现。这主要是因为素描是表现的艺术,如果学生不注重融入思维、想象等活动,不敢大胆通过艺术形式呈现作品,那么素描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对于他人而言也是没有吸引力的。为此,教师必须以灵活、开放的任务作为牵引,激发学生大胆表现,创作出独具创意的素描作品。例如:在学习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四季的色彩》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以“春季”为主题,进行素描创作,促进学生大胆表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本课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素描风景写生。在教授本课时,正值春季,于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出室外,捕捉春的气息,让学生就地取景,构图素描,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春季”这一主题凸显出来。在这次素描任务中,学生基本都能大胆创作,并学会处理远、近、中景,还能够抓住重点,分清层次。

  四、多样评价,增强学生素描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多以作品的“像”或者“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这样的评价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也容易让学生丧失素描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创新素描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素描兴趣。例如:在对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四季的色彩》这一课进行评价时,笔者从多个角度实施评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素描构图非常好,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哇,你的素描构图非常好,能让老师感受到春的生机。如果稍微在技法上更提高一点,作品就更完美了。在这个评价中,教师先赞美学生的构图,满足学生的表扬需要;再提示学生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进步。又如:有的学生的作品线条非常流畅,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这幅素描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线条非常流畅,老师非常欣赏你的作品。如果稍微注意一下风景远、近的处理,你的作品会更加完美哦。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但教师也应点出其中的不足,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重视美术中的素描教学。为了增强素描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素描教学方法,融入一定的教学艺术,让学生爱上素描。

美术教学论文8

  美术作品通过色彩和线条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艺术美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中,有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将这二者进行巧妙融合,丰富美术教学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创新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但是师生不能局限于传统教材中美术知识的学习,应该融入更多的、新的元素,并创新教学形式。而我国的民间美术正是这样的极具特色的元素,它可以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了解到与以往的教材内容不一样的知识。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流传至今。民间美术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同时也会了解相关地区的风土民俗,能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更愿意了解美术文化背后的故事。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一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雕塑、年画和织绣等许许多多制作工艺方面的内容。在我们江南,苏绣、湘绣等都很著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苏绣和湘绣作品,绣布上秀丽的风景或逼真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当学生看到一幅幅这样精美的作品时,都会被这种精湛的民间工艺所震撼。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会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会对民间艺术更加感兴趣,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融合民族情感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逐步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中的民族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内涵。比如,每逢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张贴一些年画来增添喜气,它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和迎接新春到来的喜悦。年画艳丽的色彩和稚拙淳朴的人物形象展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年画作品,帮助学生感受并领悟这种民间美术样式的魅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素材有很多,融入课堂的形式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影视作品等形式来展示,为美术学习增添色彩。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博物馆、博览会等场所参观,对真实的民间美术进行观察学习,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获取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品,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我国的民间美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教师将民间美术与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美术文化,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论文9

  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给了教师对教材选择、拓展的权利空间

  新教材的编写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课例,老师在教学中能灵活地把自己的思维融合在这些课例中,使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新教材给老师一个创新的活动空间。老师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学生的实际及生活环境来创设学习情境,改变课的容量,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比如在《花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如手工折纸、布贴或者色彩涂画,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用电脑描绘。上完的课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拓展新教材,如上完《花的世界》后我就设计《美丽的树叶》一课,安排学生课后观察学校的各种树叶,有条件的可以采集一些,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不同树叶的轮廓和颜色,引导学生将普通树叶和花相比较,感悟不一样的美丽。另外在特殊情况下设计上课内容和上课目标,如在“六一”游园活动前,需要装扮教室,我就设计了《五彩缤纷的彩带》一课,由于事先向学生说明目的是把教室打扮得漂亮,所以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将自己做好的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带挂在教室里,确有节日气氛。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同学们心中充满了骄傲。当然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感悟和动手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留给了教师更大的知识技能、理念的提高空

  教育改革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主要的手段是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上,然而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却是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新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新教材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不仅限于美术专业知识,还有综合知识,包括自然、科技、历史,甚至音乐等。毋庸讳言,一个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依靠在师范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来教学,那是很不够的,也是很不称职的。我们不仅要彻底地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自己原有的机械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加强各学科知识与资讯的学习与收集,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到美术学科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美术专业课转变成美术文化课。新教材中的课题多数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如《长呀长》和《春天的色彩》两课与自然知识有相连,《介绍我喜欢的玩具》和《船》与科技知识有联系。以《春天的色彩》为例,如何让小学生把春天的色彩表达出来,学生脑海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需要老师去引导,而巧妙正确的引导则要求老师有足够的自然知识。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能量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才会如有神助,灵感频现。

  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在学习内容上,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学生打开了更多通向艺术世界的大门,指引他们到更多的领域里尝试感受。美术课以往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图画,每节课只要求完成一幅画或做完一件作品就行了,而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则是一门美术文化课,是一门提高个人素质的科目。从新教材中可以看到学习内容比以往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更加丰富多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强。在《太阳》这一课中,让学生知道原来太阳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心中的太阳不再仅仅是一片红色了。

  四、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教学活动中,新教材为师生提供了许多走出教室的机会。在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时,发现这一课的重点是发现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如果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线条,是很难完成的。我把学生带出教室,指导学生在校园内找寻各种各样物体形成的'形式多样的线条,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认识直线、曲线、折线、波浪线。为了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物体都可以用线条表现,我让一个同学躺下,然后用粉笔把这同学的外轮廓描绘出来,学生觉得有趣,都纷纷躺下,互相描绘。描绘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在特定的范围描绘,由于范围有限,图像无意中出现很多重叠的线条,一眼望去杂乱无章,让同学寻找自己的身形,学生又很快能找出来,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线条的乐趣和用法。

  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了更大的开拓空间

  在美术课堂上,我发现材料变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能使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思维火花,教学手段越多样,学生的思维越活跃,选用的材料越丰富,学生创作的思维的空间便随之扩展开来。学生常常会把用剩的彩色纸的边角废料珍爱地保存起来,会跟同桌或老师说:“这个废纸像长颈鹿,这个废纸像堡垒的屋顶。”学生常常会发出感叹:“颜色好美呀!形状好独特。”也许他们是感叹它的颜色,也许他们感叹它的形状。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已学会了观察和思考,会将材料和物体联系起来想问题,不再对身边的事情漠然视之。我想,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不但改变了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且也在无意中让孩子学会了思考。新课程标准给予我们一种新的理念,一个更大的自主的空间,新的实验教材也在要求我们:结合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为他们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更长远的利益。

美术教学论文10

  一、高中专业美术素描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有的学生会出现来不及画完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浪费在起形阶段,总是形画不准,起形花费很长时间就导致后面草草了事,造成画面不完整。还有的学生会在深入刻画阶段抓住一个细节老不放,始终在画一个地方,力求局部完美不知道适可而止,最后没有调整时间而导致画面效果不理想。

  二、素描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1.树立“观察分析”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拿到照片或者范画起笔就画,虽然按照教师教的绘画步骤作画,但往往会画到后面,人物形体上就越来越不准,学生便失去了往下画的信心。那么为什么形体会越来越不准呢?实际问题出现在一开始,当拿到照片或者范画的时候,没有耐心观察分析而是立刻动笔画,缺少仔细观察分析的过程,这样就造成了越来越画不下去的情况。素描讲究手、眼、脑的统一,这里的“手”是技法的表现“,眼”就是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脑”是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素描临摹和写生训练就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动笔前,先要学会观察,研究、分析绘画对象的形体特征,从整体观察。比如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对象上、下、左、右构成的大致外形,通过目测找到大致的透视与比例,然后应用大概轮廓线在画中确定物象的准确位置,培养学生对画面整体观察、整体布局的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辅助线组织或检查画面,中轴线衡量纵向的左右比例关系,水平线推测画面横向的透视问题,垂直线或斜线连贯起来考虑画面形体轮廓整体的准确性,画面正形与负形的整体空间关系等,这样来提高学生的比较和辨析能力。

  2.坚持“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绘画原则

  在观察分析后,动笔画时很多学生喜欢从局部入手,局部总是很吸引他们,而这是素描学习中的致命问题。这样画面会太花、太乱,只注重局部的黑、白、灰,没有全面观察到整张画面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学生铺调子的阶段,要把“三大面、五大调”明确分为背光部、受光部两大块,并且物象最暗的、最亮的地方只有一处或零星的两处。最深的.是明暗交界线,最亮的的是高光,次暗再次暗,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比较,通过线条强弱、虚实、疏密或取舍处理,产生色素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不会把画面画空,没法深入,也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琐碎画面,有利地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画面的能力。在整体铺完大体明暗后,开始局部深入,从五官开始深入刻画,在此阶段,很多学生有深入能力,但问题依旧是只是一个劲地抠局部,没有注意到整体的变现效果,虽然深入阶段还是要注意到画面的整体效果,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深入能力,往往深入不下去,越画越乱,这些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教会他们深入刻画的方法。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观念,始终贯穿在自己的绘画中。

  3.坚持因材施教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绘画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找到他们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能力与兴趣,促进其专业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美术教学论文11

  一、鼓励自主鉴赏,培养个性审美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切身感受到美的存在。但长期以来美术欣赏的教育缺陷在于,美术课上都是美术老师在滔滔不绝,单方面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才是美术教育的主体,提升其美术鉴赏的主动能力才是美术欣赏课成功的关键。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们觉得美术课堂枯燥无味,而且容易受到教师对美的影响,变得没有主见性,有强烈的依赖感和惰性,自己不愿意去发现和思考美,而是被动等待老师的灌输。个性是美术鉴赏重要的品质之一。哪怕针对同一个美术作品,其实每个人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认识的较浅,有些人可能认识的较全面;有些人可能认识到这一方面,有些人又可能认识到另一方面,因此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让他们自己感知美术作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逐步提升美术鉴赏能力,是美术老师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为了鼓励学生自主鉴赏,可以从背景介绍、学生欣赏、教师欣赏几个方面出发。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环境,作者的人物生平,作品的来历,作品的流派,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有所把握,对作品流露出来的感情能有所认知,从而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鉴赏作品。学生鉴赏是培养其个性审美情趣的关键过程。学生首先鉴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独立的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外界和教师鉴赏的依赖,使学生在长期的鉴赏作品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独立性。教师同样需要对学生保持宽容的态度,无论其鉴赏能力是否较低,需要允许其完成独立的鉴赏,而后教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指正意见。学生鉴赏完后,最后是教师鉴赏阶段,教师一方面指正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发挥自身鉴赏作品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见识到高水平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高。这样的鉴赏流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鉴赏习惯,形成个性审美情趣,并且逐步习得鉴赏技巧,增进对美术的感悟。

  二、用心感悟生活,累积创新素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美术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空洞的、没有任何内容的创新。美术创新是基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观察,对世界的仔细倾听,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从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通过美术创新对已有认知和知识的一种释放和应用。通过认识的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结合自身的思考,对生活有不断地新的认识,是美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素材积累,是美术教学创新的重要基础。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上多引导学生欣赏自身的生活,提高其对生活认知的敏感度,用美术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从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美术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创新素材,可以给美术课堂增加了一个探讨生活的环节。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提供一个宽泛的主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并带着疑问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发现的,对自己产生强烈美景冲击的内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相机、书写、录音、素描、漫画等记录身边的美好,并将其形成了系统的展示方案,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美术鉴赏和实践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身边的物品》一课时,要求学生回去收集和挑选身边觉得最美的物品,比如,水杯、雨伞等,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物品都可以挑选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比如,通过摄影将物品动态地表现出来,且多维度表现出来;通过素描将其轮廓和核心要素表达出来。只要能表达出物品的美,什么表现方式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后,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和展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由于很多学生美术基础差,他们通过素描方式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比如,对物品的轮廓没有表达完整或者展示错误,比例不协调,或者颜色配比的问题较大等,可以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并要求他们在指导后重新进行素描,最终素描的物品完美展示了其美丽的成分;有些同学拍摄照片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地展示了物品的美;也有其他同学通过其他方式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该堂课生动趣味,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美术鉴赏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创设教学美境,激发创新灵感

  美术教育应该注重美字。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实践水平,如果离开美,其实对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自我综合素质提升是一种束缚,因此对美的环境营造和对美的展示和分享是美术教育很重要的环节。美术课上主要是营造美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美,并通过素描等方式展示美,美术课堂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美的一个过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课上对美的展示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音乐营造美的倾听环境,通过视频和PPT展示营造美的直观视听环境,通过其他方式多维度、多方法营造探索美的环境。例如,在教《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景色都是学生们熟知的,但学生们通过音乐的渲染,动态画面的展示,使得大家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美,好像每个景色都有了自己鲜活的生命。欣赏了视频和图片后,由于他们体会到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展示教材中其他作品,通过图片和色彩的配比,让学生感悟四季轮回的变换。领略了自然之美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美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将风景通过素描、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完成了风景创作,生成一场完美的美术创作之旅。

  四、总结

  总而言之,美术创新是美术教学的灵魂和最终目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之前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通过体会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思考身边的美好,并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是激发其美术创新的良好手段。因为提高了美术课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较快较好地消化课程。美术创新来源于生活,且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思考,通过他们自己实践获得的才是最关键的。

美术教学论文12

  一、利用教材明确主题,培养学生目标明确的观察力

  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过对教材图例的赏析明确主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有目的的观察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一是指导他们将目标放在寻找对象的主要特征上,发现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地方。二是引导他们针对性地去观察与发现对象细节,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使形象更加真实饱满。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达到较为理想的观察效果。

  二、观察实物提出要求,发展学生整体有序的观察力

  写生教学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美术观察力的重要途径,但把实物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描绘,这样做并非完全是仅为了完成实物写生作业,而是要他们在深层的观察中加深对实物的认识,以便打破学生绘画中的概念化,克服因对实物的观察不清而草草了事的应付性描绘的现象。从技术上讲,美术基础训练中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生学会“看”,并且是“整体地看”、“有序地看”,即把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形象,都是处在和其它形象比较中的一个形象。面对观察对象,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观察要求,强调在整体的协调中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探究,培养观察的整体性和条理性。

  三、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引导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大自然的神奇多彩,对学生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采撷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虽然有所增加,但他们仍习惯用鲜艳的纯色来概念化地表现物象,如把树涂成一种绿色,天空涂成一种蓝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深入自然,让学生到室外去认真观察一下。学生在细心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认知,丰富了画面的色调,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观察学习的兴趣。

  四、拓宽视野交流评价,发展学生由此及彼的观察力

  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对外部对象体会和研究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眼、脑、手合用的过程,有效的观察总是和积极的大脑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在高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展示评价环节,鼓励学生边观察,边思索,相互交流、拓宽视野、共同提高,在感知的同时伴随着对对象的理性的分析,才能使我们的观察既整体概括又细致深入。观察力的进一步发展还体现在观察的深刻性和逻辑性中。举例来说,当儿童年幼时,他所画的圆柱形物体大多是上面圆圆的,而底部则是平平的一根水平线,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观察力更多地偏向于直觉。而在一个经过一定训练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眼中,圆柱上部形状和底部形状就有了一种视觉上的联系和必然———既然上部是圆的,那么底部也肯定是圆的,进一步的`发展和透视知识的铺垫还能使他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圆柱的上部和底部虽然都是圆形,但因为离眼睛的高低距离不同,所以形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观察也就更加细致入微了。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察方法

  1、整体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整体观察法即从整体出发,保持“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一般教师在讲解整体观察法时,并不能说出整体是什么样子,更拿不出一个什么整体来,学生没有整体的表象就不能形成形象思维,利用电脑来帮助就可以先让学生获得整体的表象,把观察对象的关系,整体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或物体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显示出来,同时隐藏了局部的关系或局部的特征,等学生有了整体的表象和一定的概念后,再把各个局部分批显示出来,使学生明确所谓的局部是什么,先主后次地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在感受整体是什么的同时也感受到局部是什么,做到既整体又入微,这种把整体和局部分离开来指导学生观察的手段是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

  2、比较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比较观察法,即指在明确比较观察的目的与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比较标准与参照物,教会比较的具体方法。一个物象可以分成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整体与局部的比例、色彩关系,在确定其中一个部分的大小比例和色彩关系时,是以另一部分物象为标准的,这样就要求观察一个部分物象时,同时观察其它相关部分的大小比例和色彩关系,使各种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参照,这样才能不脱离大的整体关系,使各部分关系互为标准的不断比较中逐步确立。

  3、形体结构观察法的培养。所谓形体结构观察法,即将复杂的物体归纳为基本几何形体或基本形的组合体的观察法。当物体结构比较复杂时,学生往往被某些局部的特征所吸引而忽视了形体基本结构,要指导学生先去观察形体结构,讲解法说不清道不明,示范法时间又有限。为了能是学生注意到形体结构,则可以把物体拍成照片,运用多媒体在照片中加上几何形体或几何形状来归纳物象的形体结构,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来观察,总结归纳形体结构。

  4、按步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按步观察法即按作业步骤,先形后色的观察法。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常被物体斑斓的色彩吸引,其实美术的表现方法一般是先形后色,如果观察步骤上与之一致,对观察和作业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观察步骤,先出现物体的形状,然后出现色彩,这种先形后色的出示步骤有利了学生按步观察法的形成。

美术教学论文13

  摘要:小学是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对各学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引导学生开展独特有趣的课堂学习,构建有活力,充满趣味性的现代化课堂。小学生对美术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喜欢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绘自己喜欢的图景,基于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与方式,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思维,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高效课堂 教学研究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只是运用画笔画一些简笔画,然后让学生进行临摹,这不但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基于此,新课标中指出,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创作力,注重多元化的引导方式,以此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案。

  1教师具有新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创造出有活力的美术课堂。在这方面首先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注意对学生培养方式的改变,美术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只需要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把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表达出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注重对小学生美术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美术知识掌握量的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和表达力的教学,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压制每一个学生的自身个性。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对小学美术进行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增加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不断的美术实践,提升美术绘画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指引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在新的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树立起与学生平起平坐的意识,同时积极的参与到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让老师体会学生的学习感受[1]。

  2教师要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形式,尊重学生的成长个性。小学美术学科有几大特点,第一是对绘画的线段使用以及色调使用进行讲解;第二各种绘画都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减少绘画约束,注重学生主观性的表达;第三,在绘画中学生可以更加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夸张思维,创造出奇特的绘画作品。因此,教师要卓有成效的将上述几点重点把握,减少对学生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爱美术课堂。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从传统的从学生作品与课本作品的对比度来评价,在创造出新的评价办法,着重考虑学生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想象力和事物表达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若教师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从此能够主动绘画,喜欢绘画[2]。

  3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创设美术教学情境

  小学生很容易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而进行各种学习活动,针对这一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对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利用最新的教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材过于枯燥、单一的现象。多媒体教学方式集合了图片、声音、视频等等方式,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利用多媒体讲述美术知识,需要教师精心地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从别处转移到美术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创造出无限的课堂价值。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仔细推敲创设教学情境所能够引起的教学价值,不能单纯的为了谋和新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都要设置教学情境。首先,在课堂导入上。教师在开始一节课之前,用影像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课堂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分析,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勇敢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鼓励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思想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随意驳斥,损害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美术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多种真实的美术图片,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去创作,让学生感受绘画的的深层次魅力。同时,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和艺术修养[3]。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模式对各个学科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美术中所蕴涵的知识点,提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和交流,勇敢说出自己对美术学习的见解,这些都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办法。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希望在以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目标,然后为自己的课堂有效性教学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冬红.追寻课堂教学的“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校园(理论版),20xx(3):115-116.

  [2]王志峰.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54):142.

  [3]郑万余.有效互动智慧生成———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4):78-78.

美术教学论文14

  摘要: 如同所有的教育一样:课堂的专业教学,师生关系,教师的人生观,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的一些常规性工作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重视与思考的新情况。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存在。也只有解决好此类问题,美术教育事业才会呈现出新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美术教学若干问题再认识

  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今天可谓一日千里,表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近年以来,美术教育界出现了某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讨论,这些研讨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这反映出当事物演进到一定的程度时,它总是要求人们进行某种现实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教育现状也不断地发生着改观,例如生源的扩增,教师的更替;专业的创新,教材的变异;交流的广泛,理念的多元,等等。这些一系列现实的变化都造成了对教师讲学授业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当今新的环境中,围绕有关“教师与教学”等的重要课题确实发生了以前所没有过的思考,并且也确实有若干问题值得大家的探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同样发生了类似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这一角色应如何演绎呢?“专业教学”怎样才会收到较佳的的效果呢?这些原来只是最普通不过的问题,但却是影响教学的最为广泛而重要的事实。分析起来,以上的问题比较明显地反映在教师的理论讲授、教师对学生作业的修改、教师的课堂示范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应该说,这里所举的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范畴。但正是在这些范畴当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在理解上出现了某些误区甚至是盲区,以致引发出教学实践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括起来,上述的现象与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类,即:课堂的专业教学,师生关系,教师的人生观。

  一、课堂的专业教学

  美术教师授课的常规工作无非就是理论讲授、修改学生作业、堂上作示范画这三部分。

  1、理论讲授。教师在进行讲解绘画理论,讲评作业,总结教学等项内容时,应思路明确,语言清晰,避免讲话层次混乱,逻辑思维矛盾,形象思维枯竭等问题。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部分教师思维不清,表达含糊的言行现象。这种事例的背后透露出的原因就是授课者的专业理论修养偏低,以及课前准备不足。因而,势必造成语言贫乏,内涵枯燥,分析不当,观点乖谬等不良教学效应。克服此类毛病,需要努力探求专业理论的深层意义,扩大和优化知识面,以及熟练掌握语言表述的艺术规律。

  2、辅导学生修改学生作业。作为授课教师,帮助和辅导学生修改课堂作业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取向,这就是说,为学生改画的意义是让学生以后自己能更好地作画。因此,教师应注意到:

  (1)带着具体而鲜明的意识改画(不是仅仅为了改画而改画)。

  (2)引导学生理解老师为其改画的旨意(只有让学生明白老师修改作业的目的,才收到预期的效果)。

  (3)要发现和尊重学生的艺术感觉与个性(教师不应以自我的感觉代替学生的感觉,而应强调学生的发展空间)。

  如果教师在修改学生作业时只是为了完成其作业,或只是为了提升其画面效果,那并非是上乘之举,这可能会在客观上产生代替学生学习的消极效应。不应忘记,授课的教师在修改学生作业的过程当中,要唤起学生在审美与技巧上反观自我的艺术感知,让受教育者有真切而深刻的艺术体悟,这才不愧为善教者。

  3、课堂作画示范。依据某些局部性的了解,现在有些美术授课教师基本上很少在课堂与学生一同画画。当然,相关的教育法也许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在课堂作示范画,但从教学效果方面看,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作为一名理论与实践都具有较高水平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表达以及作画表演,应该说是较为完整的教学法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很受学生的欢迎。关于课堂作画示范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即:教师作示范画,应胸有成竹,表现出认真而娴熟,避免力不从心或把握不够等现象。在课堂之上教师示范的一举一动足以深刻影响受教育者,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集中体现。倘若技术不精,效果欠佳,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师生关系

  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同样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的现实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的研究与论述。就当下我们所处的美术教育环境而论,师生关系体现于如何更好地研究解决艺术规律问题。在此,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是关键。

  在本质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这应体现于人格的平等上,就是说在追求真理和艺术方面是平等的,而且各有使命。教师不妨、而且也可以是学生的好朋友,但教师毕竟是教师,其必须承担起作为教育者、引导者、授业者等的角色,此种角色是无法否认的'。因而,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应具有权威感。但“权威”绝非“霸气”,“霸气”与“无能”都是心态浮躁以及缺乏自我修养的极端消极表现,是教师在教学上失败的状态。之所以讲是失败,因为这两种状态均无法和学生产生有积极意义的交流。故而,教师必须在操行方面成为受教育者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这个角色应包含了专业的权威与学生的朋友这双重意义。

  新时期条件下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自然应赋予新的内涵,这就是更专业化、更知识化、更人性化的新型关系。在这里,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主导性的,是事物的关键所在。必须指出的是,师生关系乃是最有意义的社会文化关系,这种关系的优劣与否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教育学的层面看,不断地研究和不断地改善师生关系实在是大有可为。

  三、教师的人生观

  教师的人生观决定了自身的发展趋向,也必然影响着教学质量。质言之,意欲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无可避免地要追溯到教师的人生观这一层面。

  每一个人的人生观并非一时一地形成的,通常认为,人生观形成于青年时期,以后逐渐走向成熟。人生观深刻而集中地反映了每个社会成员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与评价,并且伴随人们的终生不断的发展和变迁。从此可知,人生与人生观两者之间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坦率地说,要真正地担当起“教师”这一称号殊非易事。人们常说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是因为教师的事业具有崇高性,而不是说谁当上了教师谁就崇高,崇高是无法赠与和自封的。可是,走上教师岗位的人,就不得不认识到这份工作的社会意义,不得不认真地、刻苦地去研究自我、完善自我。在这方面,美术教师也不例外。

  作为美术教师,是美术专业的授业者,是审美理念的宣讲者,是学生个性的发现者,还应该是人文思想的传播者,总体上说,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授者。要承载起如此丰厚、重大而美好的责任,是否每一名身为美术教师的人都能胜任?这一问题无法抽象地回答,只能在具体的个案中找到结果。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认定的,那就是:有志于成为一名及格乃至成为一名出色的美术教师,就得努力地、刻苦地、深入地、全面地、不懈地、永远地提升自我的人生观,舍此则别无他途。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或在今天的现实当中,有多少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崇高博大的人生观令人肃然起敬。对于他们而言,假如没有仁慈而宽厚,深沉而坚定的人生理念,就不会有感人的故事以及事业的巅峰。

  四、结语

  在现实中的某些基本问题没准会被人们忽略掉,因此,再认识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社会的整体文化与教育以及价值观念发生重大演变的社会环境中,应如何看待教育这块“圣地”?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又当如何?如果说世界上还有特殊的职业的话,那么应该说这就是教师了。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工作,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就是继承与开发并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坚持优秀的传统,并加以总结与升华,授予后人,薪火相传。此外,教师工作的价值更不应以商品价值作衡量,因为教育事业的价值与商品价值几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此的比喻并非夸张,但却直率,唯有谙熟教育真谛者识之。美术教育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专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更加具有奇特性和挑战性。传授与引导“真”、“善”、“美”,不啻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天职。要完成这一天职,不管是谁,都得付出巨大的心力,那是因为,教师自己必然首先要成为“真”、“善”、“美”的表率。而这种“表率”的光彩正体现在教学的常态上。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美术教学论文15

  一、引言

  虚拟实验是近年来高校各科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全新方法与思路。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利用虚拟实验可以节约教学成本,可以触及不易展现的教学点,还可以扩大教学辐射面。本文结合高职美术教学实际,对教学活动中虚拟实验的应用详加阐述。

  二、运用“模型”实验,展现抽象概念

  在高职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仅通过简单的板书绘画无法表达,这时就可以使用实体模型。通过“模型”实验,将繁杂的概念简单化。光影的细微变化就属于这种不太好理解的教学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白色石膏几何形体模型,用不同的光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打在模型上,启发学生观察光影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关系。再比如,素描教学中需要观察光影引起的黑白灰关系。色彩写生教学中需要观察暖光、冷光、自然光等光线下物体的色彩变化和环境关系。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采用水果等静物“模型”,展开实验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带学生在室外教学,利用自然界的天然模型感受光线变化,完成实践教学。

  三、转化艺术形态,表达多重视觉角度

  光影的表现实验在实体模型实验之后还可以增加三维动画实验,使用课件将光打在模型的不同面上,展现光源角度变化引起的光影变化,光影变化引起的色彩变化以及色调的冷暖变化。美术教学中的虚拟实验将静态艺术巧妙地转化为动态艺术,以动态视觉冲击强化教学,优化教学效果。虚拟实验还可以用于教师的教学引导示范过程。教师将绘画、折纸、手工模型等制作过程通过课件、网络资源等虚拟实验拆分详细步骤,学生在观看演示步骤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实践引导,从而方便快捷地完成认知过程。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现作品的制作完成过程。比如钢笔字、毛笔字的教学就不太好完成,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用大号毛笔沾水在黑板上书写,毛笔的沾水量大为讲究,少了写出来反映不出力度变化,多了字还没写好上面的水就流下来了,更不要说现在大多数教室已经用白板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师可以在实物投影仪的展示台上放一张白纸,用普通大小的毛笔在白纸上书写就可以了。整个运笔过程、力度、技法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至屏幕,清晰可见。

  四、改变美术欣赏形式,拓展知识容量

  美术欣赏是高职美术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写实作品、写艺作品、抽象作品,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据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品评赏析,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激发对美的追求和拳拳爱国心。美术欣赏课指导学生融合美术理论观察、欣赏美的艺术,结合视觉、感觉、情感拓展知识容量,陶冶情操。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授课时限制和场地限制比较大,作品欣赏量大幅缩水,将其与电脑和网络相结合转换艺术载体即成为特殊的虚拟实验。教师可以将大量美术作品制作为PPT演示文稿或FLASH动画,以动态播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播放过程由教师控制艺术对象的切换时间。教师在美术作品播放的过程中配合以适当的.作品背景、技法、特点等内容的讲解,可以增加适当背景音乐,用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在整个虚拟实验过程中,美术作品鉴赏的中心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被完全激发。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是美术欣赏中虚拟实验应用的一个亮点,它可以作为教师教学准备阶段的资源,也可以直接用于美术欣赏课堂,请学生在线上欣赏美术作品或播放相应的历史资料、人物分析、作品点评……作为虚拟实验的一种,美术欣赏可以清晰展现美术史时间线索,再现历史脉络;可以浓缩美术各画派、各画种的艺术特色;可以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绘画技法的变化情况。

  五、构建“虚拟美术馆”,丰富艺术呈现方式

  “虚拟美术馆”是近年来刚刚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美术虚拟实验的新理念。院校可以将大量教师、学生的国画、油画、工艺、手工、泥塑、雕版等各种美术作品经过拍照片、拍视频或制作动画的方式,以2D、3D形式存放、播映,设置专门的展厅或一定的网络区域,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及欣赏。虚拟美术馆将实体艺术转变为线上艺术,丰富了艺术形式,延伸了艺术空间,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了师生艺术创作的热情。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除了需要在日常美术课中完成创作美术作品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会制作一些幼儿玩具、幼儿手工作品。学生众多的手工作品特别是纸质作品不仅需要较大的存放空间,而且保管难度很大。巨大的存放量查找或展示出来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有了虚拟美术馆解决这些问题易如反掌。

  六、结语

  将高职美术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实物“模型”实验,展现教学中不易于理解的抽象概念;可以将静态艺术转化为动态艺术,表达多重视觉角度;可以改变美术欣赏形式,拓展知识容量;还可以构建“虚拟美术馆”,丰富艺术呈现方式。将虚拟实验用于美术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扩大了知识容量,开拓了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绘画(第一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6:2-29,62-71.

  [2]张哲.浅析色彩情感变化的因素[J].科技信息,20xx(31).

  [3]于淼.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研究和实践[J].信息与电脑,20xx(6):83-84.

  [4]黄晓琴.高校实验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xx(1):65-66.

  [5]吕守林.以虚拟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11):157-158.

【美术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美术教学论文11-04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1-03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篇11-05

美术鉴赏论文05-28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的范文(通用10篇)05-25

有效教学论文 教学的有效性论文01-03

美术毕业论文提纲范文03-23

美术教育学论文09-03

地理教学论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