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时间:2021-10-01 10:46:46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20世纪被人们称为神话复兴的世纪。在国际上,神话不仅被各国民间文艺学家当作

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全面细致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而且在作家文学中经常复活

,不时对世界文坛产生强烈的冲击波。那么,在这个即将逝去的世纪中,神话在中国的

命运又如何呢?

一、资料发掘:把根留住

20世纪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

受到了猛烈冲击,许多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有鉴于此,中国

的文化精英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尽力抢救、发掘、整理和保存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

学财产。

据有关资料,1903年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

物》,是中国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此后,王国维、梁启超、夏曾佑、鲁迅、周作人、

章太炎等,相继把“神话”概念作为启蒙新工具,引入到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注: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1994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神话作为民族文化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受到了人

们的普遍关注与认真挖掘。特别是以北京大学为发源地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对于

搜集、整理和研究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学资料,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中国神话资料的发掘,首先是从整理中国丰富的古文献资料开始的。1905年,夏

曾佑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自黄帝以上,包xī@①女娲神农诸帝,其

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注:转引自上书第27页。

)20年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1920-1924)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以及《中国小

说的历史的变迁》(1924)中的“从神话到神仙传”,比较集中地谈到了中国神话。茅盾

是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奠基人,他1928年写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对中国神话资料进行

了系统的清理,认为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由北中南三部分组成,“或者此北中南三部分

的神话本来都是很美丽伟大,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但不幸均以各种原因而歇灭,至今

三者都存了断片”。(注: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从20年代到抗战爆发以前,一批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中国神话的整理工作,如陈

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黄芝岗《中国的水神》、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

等等,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这个时期,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对

中国典籍神话的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了扎实细致的考证与辨析,提出了中国上古

神话资料是层累而成的著名论断,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神话资料发掘工作的方向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从文献研究转

向了田野作业。当时,由于日寇的侵略,许多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先后迁移到西南地

区,使一大批学者有机会接触到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通过田野作业,学者们发

现和记录、保存了一些处在前文字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的神话。这些神话资料的发现,

使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大大扩展,研究水平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像芮逸夫《苗

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他与凌纯声合作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

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以及民族学家吴泽霖、陈

国钧、陶云逵、马学良等对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都包含了许多极珍贵的神话资料。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由于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民族鉴别)的需要,全国各少

数民族地区都开展了社会与文化普查,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口传神话。这时期无论是

实施田野作业的地区,还是参加调查的人数,或者是所收集到的神话资料的数量,都远

非三四十年代可比。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等省,印出的民间文学集

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其中有不少是神话。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

活动又有一次高潮,这就是编辑全国各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该活动被列入国家

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文化部门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