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机制论文

时间:2021-09-24 16:20:17 生物论文 我要投稿

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机制论文

  摘要: 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 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作为医学院校学生较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课程内容难懂、知识面较大、结构复杂以及较难记忆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时普遍有畏难情绪。运用教育激励理论可以培养学生在生物化学学习中的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机制论文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激励机制;

  20世纪初, 伴随“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试的蓬勃发展,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1935年, 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 (C。P。Alexander) 发现, 在受试者中对测试内容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和期望成功的愿望, 对测试成绩和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他在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我国学术界对于“非智力因素”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燕国材的“五因素构成”说;另一种是沙毓英的“性格结构”说[1,2]。我们也简单地将其描述为狭义或广义的非智力因素, 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即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 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 但对认识起直接制约作用。

  教育激励的目的在于提供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因此, 教育激励与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直接相关。而非智力因素中的其他方面, 如兴趣的产生、情感的维系、意志的锻炼、性格的改善等, 也可以运用教育激励机制来激发和培养。

  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一直以内容广深、结构复杂、逻辑关系不明显等显着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学期结束的考试也一直被称为“金牌名捕”, 但是生物化学又是后继病生、药理、免疫等专业基础课、检验、诊断、乃至新药研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课程, 极为重要。因此如何学好生物化学、学懂生物化学一直被医学基础教学所关注[3]。

  近年来, 医学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高, 因此入校各专业学生在智力水平也属上乘。但生物化学的试卷要求却逐年简单, 原因在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不透彻, 在这里, 非智力因素在其中有着重要原因。我们在教改中尝试教学激励机制, 取得良好效果。

  1 动机的培养: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

  动机是激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内部动力。动机有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前者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 这是社会要求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体现。这种动机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但容易让学生产生“望山跑断马”的挫折感。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都抱着毕业后能救死扶伤、社会对职业认可的美好愿望, 但是当他们面对着一本4 cm厚的16 K书本、满篇的分子结构、繁琐的代谢过程时, 很容易模糊远景性的动机。而这时通过考试、拿到学分的近景性动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改中, 把班级学生分成研究小组, 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问总结[4,5]。比如当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结束后, 让各小组总结各章节构架、蛋白质和核酸章节的异同、蛋白质和酶章节的联系与差异, 以PPT的形式汇报,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 按照一定权重计入成绩。这其中有正激励, 对积极主动加入独立总结的小组表扬、鼓励;也有负激励, 对敷衍了事、照本宣科的小组批评、惩罚, 让学生迅速感受到动机激发的结果, 督促他们改掉陋习, 逐步养成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亚里士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 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 认识就慢, 或者抑制, 根本不接受。当然, 高校教育已经脱离了兴趣的初级阶段—有趣, 那么如何使得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向着乐趣与志趣这两个更高的阶段发展就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对医学生来说, 普遍对临床病例、治疗方案感兴趣。在教改实践中, 我们直接从三甲医院检验室拿来他们的凝胶电泳结果, 其中一个结果图示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而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与之相一致。学生通过这个实例, 对凝胶电泳这个生物化学技术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进而掌握了相关的等电点、分子构象、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等基础知识。激励教育让学生意识到, 枯燥的生化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 他们的兴趣也是从这个基础起步的。

  3 情感的培养:感情淡薄使人平庸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与体验, 可以直接转化为活动的动力。爱迪生说过, 感情虽然难以控制, 但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学习是认识的过程, 学习旨在追求真理。情感与需要和期望密切相关, 情感在需要基础上产生。与需要相符、能满足需要将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产生不满、排斥等不良的情感。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不同的对象激励产生相应的需要, 并同时调控相应的期望值。当代社会的中学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进入大学就可以松口气, 甚至人生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的假象, 导致进入大学后茫然四顾的迷茫状态。但学习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 学生经常会自问为什么要记忆这些, 为什么要理解这些?背诵概念的一大意义, 就是可以让我们想到, 而不是仅仅知道。这样我们的思维才会扩展。比如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内容DNA双螺旋结构, 在教改中, 激励学生从DNA双螺旋结构想到半保留复制, 从半保留想到PCR, 从PCR想到基因工程, 甚至更多。我们对遗传物质的情感让我们对这类生物大分子从组成到结构乃至应用都有一定的认识。

  4 意志的培养: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 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 克服困难, 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是翻越座座高山的艰苦长远过程, 意志薄弱的必然在这个长征中折翼, 只有拥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才可能享受成功的果实。新生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成长的环境一般安逸顺畅, 因此用挫折激励模式可以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 胜不骄、败不馁, 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 充满信心, 力争下次获胜。常有人说, 生物化学是最容易让医学生怀疑自己智力的基础课, 经常接触到分子生物学基础部分的时候学生已经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习, 准备就考前突击, 摸着石头过河了。在教改过程, 我们鼓励学生迎难而上, 遇到问题立刻开展讨论, 解决了结构的问题, 才能去学习物质代谢的问题, 有了代谢的基础再去学习遗传物质的传递、调控。教学激励机制在培养意志力、增强控制力上最能体现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5 性格的培养: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如坚毅、懦弱等。性格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可以培养和改造, 对人的学习乃至命运都有极重要的影响。曾有研究人员对社会认同成功人士的性格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这类群体存在自信、独立等一系列积极的共同性格特征。引导学生采用自我激励法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 自我激励法会提高学生对自身性格形成和完善的主动性, 对性格的形成和稳定有重要作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学生中有一些“课堂的沉默者”, 对这些在很多实验性活动中可能拖后腿的沉默者, 我们分三步激励。首先, 自我认识, 让他们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发现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的短处;其次, 自我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 激励自己向榜样学习;最后, 自我调节, 使自己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经过教改, 沉默者不可能消失, 但是已经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 这一点也在最后的考核中被证实。

  教学激励和非智力因素都属于心理学范畴, 由于心理学系统的全息性, 两者必然有联系。在生物化学这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中证实运用教育激励机制来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切实可行的。就当代大学生而言, 智商差异并不大, 而情商的差异却不小, 换言之, 个体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差异较大。如能应用教育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一定能使智力健康发展, 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他们今后成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燕国材, 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3—15。

  [2]沙毓英。非智力因素与性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4, (3) :53—63。

  [3]王跃秀, 徐敬东, 侯晓莉, 等。加强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 2010, 12 (5) :513—516。

  [4]王宁, 陈园园, 李仲, 等。浅谈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28:272—273。

  [5]周妍, 吴巍。PBL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6, 18 (1) :30—32。

【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如何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论文10-08

如何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论文02-12

如何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论文01-21

如何让汉语文的课堂有效利用的优秀论文06-23

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论文12-13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学习论文01-09

如何有效的利用历年的真题02-10

如何最有效利用考研大纲02-11

如何最有效利用考研大纲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