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阈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有效构建论文

时间:2021-09-27 11:59:25 体育论文 我要投稿

新视阈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有效构建论文

  摘要: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应从课程的内容设置、目标达成、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切实提高高职体育的有效性。

新视阈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有效构建论文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评价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在高职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体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是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从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目标达成、教学评价等三个维度,对如何切实地提高高职体育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内容设置

  1.加强基础素质

  一年级开设“全修”体育课。主要根据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师资等具体情况,突出健身性,开设田径、球类、游泳等以全面增强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体育课,使高职阶段的学生具备应有的身体素质。

  2.兴趣结合专业

  二年级开设“专项”选项体育课。 “专项”体育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的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为主的一些运动项目,例如球类、舞蹈、游泳等,这部分体育课采用“三自主”的方法来实施。

  第二部分是由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体育教研室教师结合兄弟学校的一些经验做法,针对我院所设专业对于学生(日后的劳动者)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在突出专业性质、职业性的前提下,自主编写的高职体育校本课程。

  例如:我院的主要专业设置是化工类,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在化工、轻工、环保等领域从事化工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等基本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人才对于体育的要求是:具有很好的耐力,上下肢协调性,目测力,下肢的静力力量,反应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长时间工作能力,等等。根据这一目标群,我们设置了如下的校本课程,内容诸如如越野定向运动、野外生存技巧、国标舞、桌球,等等。冀望通过这些项目,使学生的耐力、上下肢协调性、目测力、灵敏性等素质得到发展。

  又如建筑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与建筑工程的.结构和检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就设置了引体向上,双杠的支撑摆动、屈臂伸,平衡木的走跑跳以及攀岩、爬绳、爬竿、手倒立、障碍跑等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抗眩晕能力(脑部前庭)、平衡能力、上肢悬爬能力、灵敏能力等素质。

  这部分的教学实施主要是采用“定向”教学、即相应的“专项”配合相应的专业,两者挂钩。具体实施是由任课教师带领以整班为建制进行的集体练习,每次课的练习内容不超过两项,由教师根据实际进行安排。

  从近几年的具体实践效果来看, “专项”的第二部分很受学生的欢迎。许多女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明白了相关的身体素质与自身今后的就业息息相关的道理,也比较乐于进行体育锻炼了。

  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学生经过“全修”与“专项”体育课程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与专业身体素质,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笔者认为必须从相关理论知识和运动习惯上进行加强,为此,我院体育教研室也同时编写了高职运动保健康复手册这本校本教材,每个学生一本,从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到日常的一些保健康复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一些劳动常见病的起因与预防治疗方法,对学生非常实用,一些兄弟学校也借鉴我院的做法,各自编写了相关的手册。

  运动贵在坚持。为了防止学生步入职场后就疏于锻炼,我院举办了各类体育俱乐部,以自愿参与的会员形式来开展持续的运动锻炼,以期在学生离校后能够保持运动习惯,进行终身体育。从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俱乐部形式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方面确实是有实效的。

  二、教学目标达成

  1.教学效果个性化

  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上是与之前的“专项”课程设置的要求一致的。除了与公共的基础全修体育课程中的要求相同之外,其余的无不体现了各自专业的个性化要求。例如,餐饮专业主要是女生,如果教学目标要求这些女生具有较强的肌肉力量与跑跳能力,她们肯定不会积极配合教学。实际上,对于她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应是形体、耐力、灵敏、协调、柔韧以及掌握几种舞蹈技术等方面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各个专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后,都能够具备适应本专业要求的专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及运动保健方面的理论知识。

  2.运动负荷合理化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无论是发展体能、学习运动技能,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等,都与学生实际从事运动练习紧密联系,都与学生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以及在承担一定运动负荷时及其后的感受与体验紧密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讲,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是体育教学面临的特殊问题。正确认识、安排与调控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看家本领之一。在教学中控制运动负荷是非常困难的,我院的做法是:

  (1)分项预设负荷。运动负荷的预设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前根据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的原理与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过程,以及节奏的安排。运动负荷的预设是体育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

  教师首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预设运动负荷。例如快速跑、耐力跑等全身性负荷一类运动,负荷的预设基本上是以运动中及运动后的最高心率为依据。又如投掷、跳跃等局部性负荷的运动,由于对于学生身体的局部会产生很大的负荷,所以应该以身体局部的感受为判断运动负荷大小的依据,肌肉酸涨、无力、打软等等都是到量的一些内外在的体现。还有一些对于心理压力与身体压力都有较大负荷的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运动,运动项目负荷的预设相对比较复杂,首先是要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然后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具有危险性的运动。在相对紧张和用力的状态下,人体更容易疲劳,所以该类型的运动一般来说是在有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两到三组的练习,一旦感觉学生动作不够流畅、不够干脆时,即可认为达到了一定负荷而停止练习。

  (2)符合学生实际。安排负荷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层以及性别的差异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体机能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高职阶段的学生的相对安静心率逐渐有所下降,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尤其是承受无氧代谢和局部用力和静力用力能力逐渐提高,所以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有一定的负荷。其次是要考虑同年龄层中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运动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达到的效果可谓因人而异,体能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体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讲,可能已经是苦苦支撑甚至是不能承受了。

  所以说教师在安排负荷的时候必须做好学情分析,掌握特殊学生情况,以利于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负荷的安排。

  (3)适时调整负荷。为了科学安全地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一定运动负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正确、有效地进行调控,因为不可能在课前全部掌握和掌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法全部预知学生承受运动负荷后的反应,体育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承受运动负荷后的情况,并与学生及时沟通,听取学生的建议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及时、科学、合理地通过调控外部负荷,实现调控学生内部负荷的目标。

  实际上要精确地掌握和控制运动负荷是非常困难的。当前世界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很多都借助于高科技电子仪器设备来监控运动负荷。一线普通教师应更多地从理论学习、经验积累以及与学生的实时沟通上来进行运动负荷的科学控制。

  三、教学效果评价

  1.过程为主、结果为辅

  体育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实际进步,没有一个好的过程,就算是能够在考核中符合要求,也不能视同获得好的教学结果。因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一样,只有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过程中来,才能准确地看到哪些学生尽力了,哪些学生是在糊弄。

  2.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体育教学评价同样应该具有人文关怀,以鼓励为主。但这并不是只让教师说好话,在教师克制自身主观情绪、注意方式方法、对事不对人的前提下,该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批评,必须让学生学会承受挫折。既表扬又批评,是一种科学辩证的人文主义精神。

  3.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教师评价学生时,学生也在评价着自己和别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显得更加轻松与随意,学生更能够听得进去。

  综上所述,只要在评价过程中把握住上述三个原则,教学评价就能够有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设置是高职体育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目标达成是高职体育有效教学的内涵体现,而教学评价则是高职体育有效教学的必要补充。抓好这三个维度的提高与建设,高职体育教学将会更加富有实效。

【新视阈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有效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改视阈下教师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构建07-19

试论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新构建的论文01-05

人本视阈下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10-06

浅论高职实践课程评估体系的构建论文02-08

新的生源结构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探讨论文10-06

浅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建论文02-21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研究论文04-17

现代社会的新视阈透析论文12-23

[体育论文]构建新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