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1977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影响论析

时间:2021-10-02 17:49:5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1977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影响论析

[摘要]: 1977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限定和束缚总体呈弱化趋势。从范文系统来看,课文主题分布由政治、革命中心向自然、生命中心的调整使课文解读的重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导学系统来看,课文中的解读提示性文字由繁到简、由显到隐,解读示范功能弱化,解读激发功能增强;〖BFQ〗从作业系统来看,课后练习从强烈暗示权威观点到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也为学生的自我解读提供了有利条件。

1977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影响论析

作者简介:杨孝如,男,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讲师,语文教学论硕士。

    课文解读是指对课文的内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影响课文解读的因素很多,既有师生自身的解读背景、解读能力等主观因素,也有权威解读资料、教学效果评价等客观因素。其中,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1]?,教科书对课文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定向性引导作用。?

    1986年实行中小学教材“编审分开制”后,许多省市都编制了自己的语文教科书。因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

一般认为,教科书的结构大致可以分解为以下五个系统:知能系统、范文系统、导学系统、作业系统、符号系统。??[2]?由于知能系统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而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符号系统又不发达,因此,目前,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范文系统、导学系统和作业系统上。?

 

    一、范文系统:解读重心的调整?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基本的意义空间,在解读时,这意义空间会形成一定的解读指向性,或隐或显地影响着读者的解读方向。在语文教科书中,当多篇课文的解读指向性基本一致时,解读重心便产生了。?

为了分析1977年以来中学语文课文解读重心的变化情况,笔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六个版本(初中、高中各三个版本)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的主题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统计,以求尽量客观地呈现课文解读重心变化的实情,尽量准确地归纳变化的规律。?

    考虑到时间跨度较大,教科书变动较频,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21世纪初这三个时间间隔比较均匀、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的时间段内,选取了以下六个版本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为样本:1982年版的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各一套、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1992年版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2000年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中之7~9年级部分(因资料掌握的原因,此版教科书分析样本为7年级上、下册和8年级上册)。?

    考虑到有少数课文包含数篇文章,而这些文章的主题有时不尽相同,所以,在统计时,笔者是以独立成篇的文章,而非课文,为基本的统计单位。?

    通过预先归纳和尝试性统计,并经多次修改,笔者最终确定了以下九组出现频率较高的课文主题类型:政治·革命、人生·社会、哲理·情思、国家·民族、科技·知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自然·生命、人物·事件,不在以上九者之列的皆归入“其它”类。?

    在统计时,每一篇文章只纳入到一个主题类型中;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