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1-10-02 17:21:4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

           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

                    江苏省泗洪县孙园中心小学  孙 龙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这是由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的。一篇文章也是这样,从宏观上看,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微观上看,它是由字、词、句、段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成篇的。这些联系从表面看就是文章的内涵,深入探究,就可以得到它的内涵,即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去理解内容,体会内涵,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一、抓联系,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见,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词语的理解,绝不能只记定义,而是要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意思,联系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去理解内涵。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雪中送炭”一词,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火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在这里“雪”指“急需帮助的情况”,“炭”指“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把这个词放在文中如何作解呢?“雪”和“炭”各指什么呢“雪”指供应困难,战士们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吃的,“炭”指送来的打糕。仅仅理解到这种程度还不够,还要看文中写大娘是怎样送打糕的(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用“雪中送炭”一词赞扬了大娘不顾安危、克服困难支援前线的精神,表达了她对志愿军的深厚友情。

二、抓联系,掌握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了解作者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凭借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认识事物。如学习《海底世界》,是要学生知道大海深处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学习《草原》使学生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和蒙汉人民的情谊;学习《小珊迪》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借助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越深刻,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就认识得越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把抽象的书面语言形象化、具体化,让文章所描述的人物或景物活起来。如《雨》一课写“下雨”那一段,首先老师要抓住描写下雨时情景的一些词语着力分析,使学生从“粗大”“叭叭直响”“迷蒙蒙”“笼罩”“一条线”等词知道夏天的雨“大而猛”的特征。 光孤零零地抓一些词语还不行,还要使学生知道每句话的意思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段话共有六句,第一句写刚开始下雨,雨点就大而急;第二句写雨越下越大;第三句写天地间迷蒙蒙一片;第四句写雨落在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第五句写雨水顺着房檐流下连成一条线;第六句写地上的水很快汇成小溪。这样分句理解,头脑中还形不成雨景图象,对下雨这种自然现象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必须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懂得正因为雨大而急,才使天地间迷蒙一片,也才会使沿房檐下滴的雨水连成一条线,以至于地上的水越积越多,来不及流走汇合成小溪。 这样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看看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文中有两个比喻句:“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瓦片上溅起的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在我们每人眼前展现出一幅完整的、生动的活动画面,到此,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才如见其状,如闻其声。怎样使学生对下雨的全过程有个整体的认识呢?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下雨前天气有什么变化,(忽然天暗下来,刮起一阵狂风……屋里显得特别闷。)雨停后,天气又有什么变化(云散了,雨住了,太阳照亮了大地……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这样联系上下文,学生对“夏雨”的特征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即“来得急,住得快,雨过天睛。”从这里学生也明白了作者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观察和记述事物的。

三、抓联系,领会中心

学习语文仅让学生知道课文内容是不够的,到了高年级,还要让学生明白作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