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时间:2021-10-02 17:20:5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前不久,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张立博士写的《关于“放虎归山”》一文,文中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某些濒危珍稀动物圈养繁殖个体的野化及放归野外的工作是许多动物保护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是这项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大型食肉类动物。将圈养动物放归野外的工作,除了动物本身的体质状况需要考虑外,还要考虑……  

从“放虎归山”看阅读教学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将圈养条件下繁殖的动物放归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还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动物的自身的行为是否还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在自然条件下,动物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从双亲那里学习而得来的。例如很多食肉类动物的捕食行为,对猎物的咬杀行为往往是幼兽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死猎物、成功地完成捕食过程,则是幼兽通过跟随母亲或群体中其它成年个体捕猎过程中实践、学习而得。幼兽在捕食过程中可能只会抓咬猎物的背部或体侧,那样是不能立即置猎物于死地的,并且可能遭到猎物的反击而使自己受伤。通过学习过程,幼兽可以逐渐学会在捕猎过程中首先咬住猎物的喉咙,这样就可以很快地杀死猎物。除了捕食行为外,动物如何在丛林中隐蔽自己,如何在群体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如何繁育和哺育后代等等,这些行为的学习过程是动物的行为发育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决定动物是否具有野外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将直接影响到被放归的动物在野外是否能够存活。 

“但是,遗憾的是国内的很多机构在放归圈养动物的计划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动物自身行为方面的缺陷,而只是片面地考虑放归能够增加在野外的该种动物的个体数量。需要指出的是,这是非常危险的作法……” 

由此看来,人们“圈养老虎”以助老虎渡过难关,日后再放回大自然,让老虎过上自由自在的山中生活,这想法虽然顺应民意,但恐怕也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事。试想,习惯了从饲养员那儿获得现成食物的老虎,放回山野后,能凭着自己的力量捕获到食物吗?过惯了动物园与世无争的生活,它们能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躲过更强大的猛兽的侵袭吗?…… “放虎归山”中的“虎”由于习惯于圈养生活,失去了许多虎的天性,再无法回到山中过虎本来的生活。这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由“放虎归山”,我想起了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教学似乎一直在追求着一条“捷径”:那就是怎样花费更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怎样用更接近标准答案的回答赢得考分。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扭曲,使“以本为本”已变“本” 加厉为死抱课本读死书。死读书,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课文中抠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成了考试得分的“命根子”。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死记而轻感悟,重照搬而轻发现。由此派生出的弊端便是,本应充满人性之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却演变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更令人揪心的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分析,离开了教参教辅,有很多都不会自己阅读! 

面对阅读教学的不尽人意,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 

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当不限于课文本身,更不仅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某一种所谓的“正确理解”。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阅读的结果,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和对话中产生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