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识字课的两点思考

时间:2021-10-02 17:15:4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识字课的两点思考

  识字,历来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许多专家学者多年来为之探索,希望找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识字之路。就我国目前来看,各地探讨的识字教学方法就有二三十种,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有幸在著名特级教师陈树民老先生的指导下,对二年级学生的识字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数据显示:对于172个课堂上未学的生字,学生的平均识字率达71.65%。这一数据,引发了我们以下的思考。

思考之一:教师是否了解学生识字的基础?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曾经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很少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识字基础,他们认为:只要是书上规定的生字,就应该好好地教,认真地教。这种想法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有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学生的确是有一定的识字基础的。我们的调查结果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学习了《相似论》之后,我们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现在的识字教学,往往是就识字论识字,没有寻求识字与识字的主体──儿童的相似性,没有从一般的原则、方法深入到“人脑这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中”,缺少“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脑科学研究证明:对于一个一个的汉字来说,大脑神经记忆的最佳效果是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字形)四个要素的有机组合。相似论把四个要素的组合称为相似模块。人们认识的汉字,也都是按照这种模块储存在大脑里的。识的字越多,这种相似的模块储存的就越多。从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实际生活情况来看,儿童对文字所指的事物并不是一无所知,一般6岁前的儿童已经能知道1000多个与文字相对应的事物,并且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意思。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基础。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相似论的理论认为:识字教学的任务仅仅在于把儿童已经会说的语音,已经理解的语义,已经认识的图像再配上符号(字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惟一要做的事是:把儿童已知的一个字的语音、语义、图像再配上符号加入到相似模块中去。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把这种语音、语义、图像与符号(字形)的结合,叫做相似匹配。如“妈妈”一词,在孩子的脑中早就储存了“妈”这个字特定的语音、特定的图像(每个人的妈妈各不相同,即使不会说话的幼儿一般也不会搞错自己的妈妈)以及特定的语义。教师的任务是只要把“妈’的字形与它们在脑中建立相似匹配,形成相似模块储存到大脑里去就行了。如果我们的汉字教学按照这个规律去进行,一定会事半功倍。

教师在了解学生认识汉字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更加有效的识字教学活动,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汉字的“高楼大厦”。也就是说识字教学可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