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限制“分析” 强化“综合”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思索

时间:2021-10-02 15:40:18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限制“分析” 强化“综合”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思索

限制“分析” 强化“综合”

——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思索

限制“分析” 强化“综合”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思索

镇海中学 陈尚余

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一位仁兄提出,同是语言教学,为什么语文比不上英语?看那些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劲头普遍不足,而英语学习努力有加,不敢掉以轻心,而且大有取语文而代之之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也有语言教学的起步阶段与深入阶段之间的区别,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建国以来,长期的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的误导,而今这种误导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向前进的最大障碍之一。

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专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中国的语文教学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是成功的,以后就越来越不行。因为小学三年级之前语文学习重在识记汉字,小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很强,进步明显,父母欢喜。以后,讲授、分析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甚至达到“满堂灌”的程度,语文学习也就越来越失败。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识之士大力推崇诵读法,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背。“人教社”新推出的语文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明显增加,尤其是文言文,几乎是每课必背,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返朴归真”。

强调诵读,并不意谓着不要分析讲解。否则语文教师队伍大可解散为是,关键在于如何分析讲解,采用怎样的思维方式。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是一种“模糊”的语言,“五·四”运动时间,胡适、鲁迅等人也认为汉语太模糊,想改造,当时很多人都持这种意见。(我们现在看来,这种改造大可不必)季羡林先生说:“所谓‘模糊’是要求人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费点脑筋,考虑考虑。再拿语言作例子。读西方语言写成的书,变格、变位清清楚楚,不必左顾右盼,就能够了解句子的内容。读汉文则不行,你必须左顾右盼,看上下文,看内在和外在的联系,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句子的内容。一言以蔽之,使用汉语的人,于无形中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整体概念,普遍联系。我认为这正是东方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突出的特点。我把这种整体概念,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称为‘综合的思维’,与此相对立的是西方的‘分析的思维’。这两种不同的对立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模式,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基础。”①拿季先生的这番话来观照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恰恰是在思维的方式这个学习本质性问题发生偏差,拿“分析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汉语的学习,结果是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甚至出现 “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英语学习就不同,拿“分析的思维”方式指导英语学习,路子对了,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差。

以“分析的思维”方式指导语文教学源于西方一些教学方法的引进,表现为肢解课文,割裂知、情、意的统一,追求语法知识的系统性与超前性,这在名目繁多的应试练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语法中修辞知识,小学这样讲,初中这样讲,高中还是这样讲,学生能不倒胃口吗?开讲课文,无非是介绍背景,概括段落,分析写法,几乎千篇一律。这种“分析法”还延及文言文教学,教师大讲词类活用类型、句子倒装类型,把本来应该在大学中文系里才学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全灌给学生,可是学生实际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迟迟不见提高。“感知音之难遇”中的“之”在句中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还是作结构助词“的”?“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是定语后置,还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些问题是否非要弄个一清二楚呢?能弄一清二楚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长此以往,不仅败坏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看问题简单化、片面性的后果。

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程红兵先生认为,整体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特性之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也来个“反朴归真”,以“综合的思维”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思维模式,培养“整体概念,普遍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