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的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时间:2021-10-08 13:09:0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改的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朗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途径:清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计划地训练语文朗读的能力,采取得力的措施,有效地加强朗读教学;朗读的效果与朗读的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方法加以很好引导,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浅谈新课改的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书声琅琅”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更何况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呢,更道出了古人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从孔子到陶行知,再看当代语文界的一批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语文朗读,如一位特级教师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课堂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激情朗读。李镇西老师的课更是通过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朗读,让朗读的激情走进学生的心灵。然而,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有很多让人担忧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不看重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朗读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已。时间充足的话就安排一下,时间紧了则略去。一贯性地朗读,缺少方法上的指导,只读不总结,甚至部分老师仅仅以读得是否洪亮、整齐当作朗读水平好与不好的标准。看重了“点”却忽视了“面”。还有的老师把朗读教学只集中在个别朗读水平很高的同学身上,重视个别,而忽略整体。随心所欲,没有系统的计划。朗读教学没有用心纳入语文能力训练计划,只是视为“应急”或“补白”的手段而已。因此,朗读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代替了科学性、计划性。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的缺失:为了高考升学,大部分教师以及学生片面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好了就够了;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大,教师总是担心朗读非常耽误时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用讲代替了读,搞“满堂灌”;课外朗读训练布置之后很多学生不认真完成。

  不看重朗读往往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教学要求不能很好落实,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素质,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愿望背道而驰了。自从新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朗读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朗读教学已经被古人沿用千百载的传统教学法,不仅不可以丢弃,而且更应该加以继承发扬。因此,实施新课改,应该让语文课上书声琅琅。

  怎样才能搞好朗读教学呢?我认为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应加以继承,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很好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楚朗读的重要性

  首先,对个人而言,朗读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和感受,更加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清代的陆世仪曾经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既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这段话,真正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尤其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再正确不过了。朗读是背诵记忆的基础,反复朗读文章,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朗读具有交流对话、调节节奏的作用

  一堂真正精彩的语文课,如果没有朗朗读书声作为铺垫,老师讲解得再生动,也不免有点沉闷而乏味的感觉。朗读中,学生拥有主观能动性,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在这样的基础上,穿插教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氛围得以调整,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必须把朗读列入语文能力训练计划,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强朗读教学。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增强自身素质,加强朗读的示范性。范读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一定引起高度重视。语文教师要想在朗读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老师自己首先一定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为此,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苦练基本功,不断努力提高朗读水平,以加强朗读的示范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对不同的文体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同时,还应该适时给学生以指导、点拨,逐渐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态度大方、停顿适当、富有感情。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如充分利用早读和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时间,请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集体朗读、男生、女生分开集体朗读、全班集体朗读。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朗读比赛等活动,用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从而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

  三、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是朗读的方法

  教师应通过朗读训练,引领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朗读训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听、学、试。听,就是组织学生听名家朗读录音;学,就是查找纠正学生朗读时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让学生就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依据文章的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让学生听《雷电颂》名家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感受其中磅礴、激愤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应该由教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适合用舒缓的二胡曲来营造出一种忧喜交织、朦胧淡雅的氛围,让学生跟着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生齐读,会读出一种慷慨、豪放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生齐读,能读出一种清新、婉约之韵。再反复朗读,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语感,达到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的功效,真可谓一举多得。

  同时,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常抓不懈。高考中,虽没有直接考查学生朗读,但是,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到朗读。直接的有,如“背诵默写”题、“语病”题、“诗词鉴赏”题等;间接的有,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积累的。

  接受心理学中讲到:学习主体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从“表面感知”到“深层感悟”的过程。教育心理学也同样指出,语言的习得,其过程是“符号—信息—符号”。从这中间我们可以获悉,语文知识的习得,尤其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必须要经过从“感”到“悟”的阶段。那么,朗读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它为更深层的“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故而,只有通过不断地吟诵,才能真正地把理解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语感。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为什么不略去一些繁杂的讲述,给学生留足时间朗读呢!面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经典美文,诗文辞赋,我们为何不纵情地诵读,放声去歌唱,这样的话,我们既可获取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起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浅谈新课改的语文朗读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论文01-01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10-05

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1-15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5-07

浅谈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模式论文10-28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训练研究教学论文11-24

浅谈初一语文的朗读教学01-2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05-06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论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