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和谐校园文化

时间:2021-12-10 12:14:50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1

文化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由大学校园里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在引导的激励,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

作 者: 庞诚 Pang Cheng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刊 名: 中外企业家 英文刊名: CHINESE AND FOREIGN ENTREPRENEURS 年,卷(期): 20xx ""(11) 分类号: 关键词:

和谐校园文化2

  一、活动背景:

  本次大赛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所有爱好设计的同学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爱校情结,同时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用智慧与艺术彰显我院当代大学生的才能与活力,展现青春风采,发扬校园文化的精神。

  二、活动主题:

  “文明·和谐·创新” 校园文化设计大赛。

  三、活动承办方及活动对象: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团委主办,实用美术系策划承办,面向全体高职在校生。

  四、活动宣传:

  1、10月30日,召开系负责人(各系主席和书记)会议,说明本次活动的要求并将班级宣传单发给各系主席,要求31日将宣传单发放到班级。

  2. 10月30—11月2日,实用美术系宣传部负责出海报四张,分别张贴于校门口宣传栏、校内食堂门口、第五女生宿舍、幸福道校区,海报中注明活动时间、地点、规则等进行宣传。

  3. 11月4日、5日由系学生会成员在校门口、食堂、宿舍等纷发传单作进一步宣传。制作条幅,内容为“文明·和谐·创新” 校园文化设计大赛,并跟随日后展出的作品悬挂。

  五、参赛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传达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立意鲜明,具可操作性。

  2.作品必须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3.作品设计的内容范围:(1)学院各场所文化布置方案(校园门口、图书阅览室、各楼内走廊、食堂、水房、各楼道洗手间等等)。 (2)学院各个主干道、广场的指示牌、招贴宣传画。 (3)学院绿化地带指示牌、招贴宣传画。 (4)学院其他需要文化布置的地方以及设计方案。

  4. 作品规格要求:手绘作品尺寸不小于a4纸;电子版上交为.jpg格式文件。

  5. 作品标明系别、班级、姓名,并附设计说明(作品设计意义,实用性,造价等。可另附a4纸,字数在200字以内)。

  六、比赛流程:

  1、上交作品时间:10月30日—11月12日 以班为单位将作品交至所属系学生会主席,每班最少出2个作品。各系汇总后交至实用美术系学生会主席周盛君。

  2. 初赛时间:11月14日 18:00-19:30 地点:实训407电子版及手绘作品由大赛评委进行初赛评选。

  3.决赛时间及地点:11月17日-27日分两个阶段进行(1)手绘作品将于11月17日-24日展出,并由全院师生投票。具体展出时间为:11月17、18日 学校门口宣传栏 11月19、20日 食堂门口 11月21、24日 教学楼2楼,楼梯口(2)电子版作品:11月27日 18:00,地点:实训407,由大赛评委进行作品决赛评选。

  4. 作品评分标准:创意25分 布局合理25分 画面整洁25分 作品可行性25分。

  5. 作品最终成绩 = 评委成绩80% + 师生投票20%(票数最高作品为20分,其次19分,然后18分依此类推)

  6. 要求:(1)决赛时作者本人出席讲解,未到者视为弃权。(2)各系至少出10名学生观众报名出席决赛活动(实用美术、机电、应用文科、经管、计算机)。

  七、大赛评委:

  孟村、史宝利、周盛君、苑静、王洋、各系主席和书记

  八、比赛奖项设置及经费预算:

  集体奖:以班级为单位设优秀组织奖3个 ,颁发奖状。

  单项奖:

  一等奖1名:颁发证书及奖品

  二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品

  三等奖3名:颁发证书及奖品

  优秀作品奖20名奖励:

  颁发奖状注:作品如被采纳者可申报单项奖学金

和谐校园文化3

  一、活动 背景:

  本次大赛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所有爱好设计的同学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爱校情结,同时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用智慧与艺术彰显我院当代大学生的才能与活力,展现青春风采,发扬校园文化的精神。

  二、活动主题:“文明·和谐·创新” 校园文化设计大赛。

  三、活动承办方及活动对象: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团委主办,实用美术系策划承办,面向全体高职在校生。

  四、活动宣传:

  1. 10月30日,召开系负责人(各系主席和书记)会议,说明本次活动的要求并将班级宣传单发给各系主席,要求31日将宣传单发放到班级。

  2. 10月30—11月2日,实用美术系宣传部负责出海报四张,分别张贴于校门口宣传栏、校内食堂门口、第五女生宿舍、幸福道校区,海报中注明活动时间、地点、规则等进行宣传。

  3. 11月4日、5日由系学生会成员在校门口、食堂、宿舍等纷发传单作进一步宣传。制作条幅,内容为“文明·和谐·创新” 校园文化设计大赛,并跟随日后展出的`作品悬挂。

  五、参赛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传达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立意鲜明,具可操作性。

  2.作品必须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3.作品设计的内容范围:

  (1)学院各场所文化布置方案(校园门口、图书阅览室、各楼内走廊、食堂、水房、各楼道洗手间等等)。

  (2)学院各个主干道、广场的指示牌、招贴宣传画。

  (3)学院绿化地带指示牌、招贴宣传画。

  (4)学院其他需要文化布置的地方以及设计方案。

  4. 作品规格要求:手绘作品尺寸不小于a4纸;电子版上交为.jpg格式文件。

  5. 作品标明系别、班级、姓名,并附设计说明(作品设计意义,实用性,造价等。可另附a4纸,字数在200字以内)。

  六、比赛流程:

  1.上交作品时间:10月30日—11月12日 以班为单位将作品交至所属系学生会主席,每班最少出2个作品。各系汇总后交至实用美术系学生会主席周盛君。

  2. 初赛时间:11月14日 18:00-19:30 地点:实训407电子版及手绘作品由大赛评委进行初赛评眩3.决赛时间及地点:11月17日-27日分两个阶段进行

  (1)手绘作品将于11月17日-24日展出,并由全院师生投票。具体展出时间为:11月17、18日 学校门口宣传栏 11月19、20日 食堂门口 11月21、24日 教学楼2楼,楼梯口

  (2)电子版作品:11月27日 18:00,地点:实训407,由大赛评委进行作品决赛评眩4. 作品评分标准:创意25分 布局合理25分 画面整洁25分 作品可行性25分。5. 作品最终成绩 = 评委成绩80% + 师生投票20%(票数最高作品为20分,其次19分,然后18分依此类推)

  6. 要求:

  (1)决赛时作者本人出席讲解,未到者视为弃权。

  (2)各系至少出10名学生观众报名出席决赛活动(实用美术、机电、应用文科、经管、计算机)。

  七、大赛评委:

  孟村、史宝利、周盛君、苑静、王洋、各系主席和书记

  八、比赛奖项设置及经费预算:

集体奖:以班级为单位设优秀组织奖3个 ,颁发奖状。单项奖:一等奖1名:颁发证书及奖品二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品三等奖3名:颁发证书及奖品优秀作品奖20名奖励:颁发奖状注:作品如被采纳者可申报单项奖学金

和谐校园文化4

  一、活动 背景:

  本次大赛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所有爱好设计的同学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爱校情结,同时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学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优势,用智慧与艺术彰显我院当代大学生的才能与活力,展现青春风采,发扬校园文化的精神。

  二、活动主题:

  “文明·和谐·创新” 校园文化设计大赛。

  三、活动承办方及活动对象: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团委主办,实用美术系策划承办,面向全体高职在校生。

  四、活动宣传:

  10月30日,召开系负责人(各系主席和书记)会议,说明本次活动的要求并将班级宣传单发给各系主席,要求31日将宣传单发放到班级。

  2. 10月30—11月2日,实用美术系宣传部负责出海报四张,分别张贴于校门口宣传栏、校内食堂门口、第五女生宿舍、幸福道校区,海报中注明活动时间、地点、规则等进行宣传。

  3. 11月4日、5日由系学生会成员在校门口、食堂、宿舍等纷发传单作进一步宣传。制作条幅,内容为“文明·和谐·创新” 校园文化设计大赛,并跟随日后展出的'作品悬挂。

  五、参赛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传达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立意鲜明,具可操作性。

  2.作品必须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3.作品设计的内容范围:

  (1)学院各场所文化布置方案(校园门口、图书阅览室、各楼内走廊、食堂、水房、各楼道洗手间等等)。

  (2)学院各个主干道、广场的指示牌、招贴宣传画。

  (3)学院绿化地带指示牌、招贴宣传画。

  (4)学院其他需要文化布置的地方以及设计方案。

  4. 作品规格要求:手绘作品尺寸不小于a4纸;电子版上交为.jpg格式文件。

  5. 作品标明系别、班级、姓名,并附设计说明(作品设计意义,实用性,造价等。可另附a4纸,字数在200字以内)。

  六、比赛流程:

  1. 上交作品时间:10月30日—11月12日 以班为单位将作品交至所属系学生会主席,每班最少出2个作品。各系汇总后交至实用美术系学生会主席周盛君。

  2. 初赛时间:11月14日 18:00-19:30 地点:实训407电子版及手绘作品由大赛评委进行初赛评选。

  3.决赛时间及地点:11月17日-27日分两个阶段进行

  (1)手绘作品将于11月17日-24日展出,并由全院师生投票。

  具体展出时间为:

  11月17、18日 学校门口宣传栏

  11月19、20日 食堂门口

  11月21、24日 教学楼2楼,楼梯口

  (2)电子版作品:11月27日 18:00,地点:实训407,由大赛评委进行作品决赛评选。

  4. 作品评分标准:创意25分 布局合理25分 画面整洁25分 作品可行性25分。

  5. 作品最终成绩 = 评委成绩80% + 师生投票20%(票数最高作品为20分,其次19分,然后18分依此类推)

  6. 要求:

  (1)决赛时作者本人出席讲解,未到者视为弃权。

  (2)各系至少出10名学生观众报名出席决赛活动(实用美术、机电、应用文科、经管、计算机)。

  七、大赛评委:

  孟村、史宝利、周盛君、苑静、王洋、各系主席和书记

  八、比赛奖项设置及经费预算:

  集体奖:

以班级为单位设优秀组织奖3个 ,颁发奖状。

  单项奖:

  一等奖1名:颁发证书及奖品

  二等奖2名:颁发证书及奖品

  三等奖3名:颁发证书及奖品

  优秀作品奖20名奖励:颁发奖状

  注:作品如被采纳者可申报单项奖学金

和谐校园文化5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 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又称“学校精神”,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动的内容,拓展活动的领域,规范活动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p拓宽视野p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它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多年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培育和凝练大学精神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河南大学大礼堂广场前,每到周末总是人头攒动。相声、武术、歌舞、书法、美术作品展……周末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武汉大学征集创作了《师德铭》,并积极开展学习推广活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近1000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的历史文化长廊,坐落着72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到这条长廊来上一堂生动的校史课,感受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辉煌的发展历史。我校也多次开展“校园文化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凝聚力。我校还建立了校史馆,利用丰富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充分发掘校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另外,我们还筹建了多个社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社团,文学鉴赏社团,英语角等,开展了英语口语大赛p演讲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特色鲜明p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们,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如何开展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1)校风建设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可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教师只有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学风建设

  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长远的、稳定渐进的。我们坚信,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济济的丰硕成果。

和谐校园文化6

  摘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高校的品牌建设,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本文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扩招及教育市场的国际化,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对于提高高校的影响力,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藏了高校的灵魂和精髓,是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精神土壤和建构人格品位的精神家园,是高校生存、延续、发展的支柱和根基所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各种形式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共同创造和培育的,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建筑布局、景点、传播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室和实验室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其中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高校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体现;学风是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它体现了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教风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教学上的体现,是优良学风的先导,是塑造优良校风的突破口;制度是在提供共同的行为准则,规范和塑造人们的行为习惯。在制度建设中,既要依照依法治校的方略,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严格而又人性化的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1)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教育品牌是高校的一种无形资产。高校品牌的塑造直接影响着高校在竞争中的地位,直接影响这高校的招生和就业,考生会根据品牌的大小填报志愿,社会用人单位也会根据高校的品牌和专业来制定招聘标准。在其他方面,如政府的支持、科研经费的匹配等也表现得相当重要。实施品牌战略,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是高校目前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而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质,是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品牌建设的构建。

  (2)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又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土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是建构人格品位的精神家园。生活在民主、自由、和谐环境下的大学生可以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进而培养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正是由于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垄断钳制,形成了百花竞放的文化领域,才造就了人文主义者L.布鲁尼,建筑家F.布鲁内莱斯基,数学家L.B.阿尔贝蒂,雕刻家多那泰洛等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正因为我国建国初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学术领域内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提倡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竞赛,学术、文艺领域的是非问题,通过自由讨论和学术研究、文艺实践去解决,反对采取行政命令式简单粗暴的方法,才促进了中国的科学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3)、深厚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高校的强大的竞争实力

  清华、北大在今天之所以成为大学的代名词,就在于其深厚而先进的文化影响力。清华大学在20xx年《新周刊》第86期 “中国大学魅力榜”专题中被周刊誉为“最纯粹的'大学”。周刊本身并没有从科研成果,学术成果等方面入手,而是从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上做了点评,清华大学正是因为其学风的纯正而榜上有名。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了高校在公众中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4)、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校是社会的向导,一流的高校理应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精华。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师生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必然辐射到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又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并带动着社会文化的提高和发展。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代师生员工共向创造的,它是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一所现代化的大学,要不断加大办学资源的投入以保障必备的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生力军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学术氛围,营造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存、发展的环境,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品牌战略: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3).

  [2]陈敬佑.高校办学与品牌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xx,(4).

  [3]杜作润.等.大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

  [4]张宝贵.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xx

和谐校园文化7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要正确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创新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必要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

  特征的群体文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思想文化素质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建设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和谐高校,文化校园”思想为核心,把握校园文化内涵

  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以及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关系。

  1.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据统计,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60多种。综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系统。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范围、特殊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通常指以课余文化活动,即我们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高校的校园文化层次更高,更突出创新精神和个性解放,它是高校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高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2.把握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先进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最适宜师生生活、学习、发展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二、掌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校园文化具备独立性。校园文化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又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而成,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历史上讲都有其独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并对校内的师生产生长期的固定的影响。比如说“北大精神”即是一种典型的校园文化。北大之所以有永恒的活力,就在于它有宽广的胸怀,包容的胸襟,它给北大的学子们提供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的实践机会。凝重、活泼、绚烂、五彩的校园文化使莘莘学子们受益匪浅。

  2.校园文化具备延续性。从历史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一般过程,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继承性、承接性的特点,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独立性。校园文化具备长期性。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种短期行为,没有历史的学校是形成不了校园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形成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并体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校园文化具备从属性。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校园文化同样脱离不了大社会文化的影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相反,恰恰是这种相对性,给校园文化注射了强有力的生机,这正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前进的动力。这体现了它的性质只能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当然,学校并不是一个桃花源,它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人说,校园文化,有时就是社会大众文化的翻版或复制品。不过,当我们遵循“良知先行于大学”的信条之时,校园文化,往往会给墙外的社会吹送去一股股清新的风气。

  三、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们长期培育的结果,建设校园文化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以下几条途径:

  1.美化校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是整个校园理性光芒的浓浓的细雨,它会让任何知识与集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校那种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

  2.巧妙布置教室。教室是教师工作、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到处摆放着鲜花,对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发挥宣传栏的文化载体功能。黑板报、墙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各个学校尽量挖掘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将“一面不会说话的墙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追求。

  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广播电台的舆论宣传作用。办好广播站,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便捷的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高、理性色彩浓、信息服务优势,通过舆论导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让催人向上、活泼严肃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为主流。

  5.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节日期间,组织相应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演讲、书法、绘画等作品展览。体育节,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的比赛。还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同学选择参加符合自己特点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它的特长,发现和创新。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的群体文化。高校青年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体系中最富有朝气和活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应将其纳入到先进文化建设的范畴。青年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课题,共青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主旋律,加强“两课”建设,坚持先进性、时代性,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炎琪.不可或缺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报.20xx-2-25.

  [2]徐禄新.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策略.教育现代化,20xx,(10).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和谐校园文化8

  论文摘要: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xx.

  [2]张影.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以校园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关系为分析工具[J].中国电力教育,20xx(7).

  [3]杨宏.和谐校园文化与教师职业认同[J].教学与管理,20xx(7).

和谐校园文化9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统一、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丰富活动、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与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共性建设与特色发展以及科学规划与统筹协调这八个方面理清关系,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八大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正确处理坚持正确导向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没有继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不符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但不管是继承传统还是创新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坚持正确的方向,任何创新都会失去根本。

  坚持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始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差异和冲突明显。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交织。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师生思想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使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团结和睦、锐意共进的精神纽带。

  二、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自觉地体验,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上起着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素质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师德修养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管理干部要不断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把管理育人落到实处。后勤服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性。全校上下要形成业精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培育良好学风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培育良好学风密切相关。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风建设既要关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良好学风的建设具有助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依照学风建设的要求来策划和开展,学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巩固和加强。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形式而不考虑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参与面而不注意实际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活动形式要体现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活动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全面的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中文专业可开展“中文之光”、外语专业开展“外语文化周”、教育专业开展“美丽教师”等活动,把专业学习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院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还可长期坚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陶冶情操,进而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以达到丰富文化生活、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好“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的关系

  学校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科研与生活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灵魂,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

  很多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把物质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条件,把建设重点放在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通过物质条件的改善提升育人效果,通过精神熏陶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和教化功能。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校园“硬”环境建设要体现美育功能。在校内设置富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和景墙,张贴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书画、美工作品,重视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建造一个净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美校园。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使学生、教师产生美感,在思想品德、法律观念、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美育修养和思维品德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软”环境建设。校园“软”环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校园“软”环境建设主要涉及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校纪校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在“软”环境的建设中,应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校精神”的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意蕴。

  五、正确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升华的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为了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作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益的精神食粮。但是,满足需求决不意味着放弃对校园主体文化消费的引导。要在符合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校园文化导向健康、高格调和高层次。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做好清理整顿消极文化现象的工作,把那些有害的.、丑恶的东西挤出校园,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它们在校园的影响。繁荣和谐校园文化是清理消极文化的前提,清理消极文化是繁荣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满足需求离不开对需求的引导,否则,满足需求就成了迎合需求。引导需求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需求,是以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愉悦代替粗俗。所以,满足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而引导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六、正确处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育人,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群体、与自身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与学校的和谐,二是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三是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应当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要让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要积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既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要积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既要让学生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要积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与国家的和谐,就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注意把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幸福和伟大的社会实践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大学生与群体的和谐,就是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关心其心理健康,让学生在团队活动的锻炼中成才;要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关注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让他们在集体温暖中成长。大学生个体内部的和谐,就是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通过创新活动、文化沙龙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求知之火,形成奋进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新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与能力、文化与素质同步共进、和谐发展。

  七、正确处理好共性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非包括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就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在培养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时,未能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特色不明显。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这意味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以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

  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一代师大人淡泊名利、质朴和谐、敬业爱岗。可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个性化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上,一要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开始的,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二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不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这种特殊要求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成才。三要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着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确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八、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既要满足眼前利益的需要,也要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有总体的建设目标,也要有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既要系统建设,也要重点投入;既要统一部署,也要分项落实。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关系。

  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是统一的。没有统筹协调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没有规划目标的引领就难以推进统筹协调。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审时度势,以长远的眼光权衡利弊得失,在统筹协调的思路框架中规划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一校多区或一区多校的办学格局下,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更为重要。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是学校校园空间的扩展,更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培育。在进行新校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的科学规划,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进行论证规划,统筹协调推进。不仅要在新校区中培植老校区的文化优势,而且要创新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做好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不仅要加强新校区的物质建设,而且要抓好文化建设,培育校园精神;不仅要持续推进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而且要统筹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 陈梦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20xx(12).

  [2] 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

  [3]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xx]16号.

  [4] 李湘健、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xx(7).

  [5] 彭磊、徐锋: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xx(5).

  [6] 黄永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1).

  [7] 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xx(2).

和谐校园文化10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至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团队意识,经常旷课,我行我素。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校园中借酒消愁的,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大吵大闹的,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大学要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目标极为不符。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

  由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可知,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五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建成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使这五种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外显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各种建筑设施、教学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形式等。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不仅使师生享受美,而且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建设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实际需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更新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2.2丰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无形旗帜”

  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人在长期从事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把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并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广大师生精神振奋,努力拼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在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生活充满活力与自信。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奋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包容;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树立一面积极向上、有强大向心力的无形的.旗帜。

  2.3建立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校园制度作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组建的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章程、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校训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力量,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就会被广大师生认可,学院所倡导的大家就会积极自觉参与,学院反对禁止的事情,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会进一步的规范化、民主化,有力地保障了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2.4优化美化校园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