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时间:2022-04-29 14:47:53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通用7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通用7篇)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篇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渗透的因素。第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寻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意义

  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途径

  目前,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校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进行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等等。在这些形式中,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下面我就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不断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保持他们心理的觉醒状态,让其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出差异巨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就高,并从中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尊重与接纳。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篇2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让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客观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具体性原则。着重对学生进行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的教育。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你可曾想过: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话题谈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去为患社会、家庭?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不假思索地去毁灭自己、伤害别人、残害亲人?笔者认为: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学生本身主观的原因,是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谈论有关学校的教育时,总是从学校的硬软件设置、中高考升学率、考上重点学校人数等方面加以评价,却很少有人谈论该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人类进入新纪元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正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被种种心理问题所困扰。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和困惑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人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唯独没说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什么,笔者认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一座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废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危险品也可以加强防范、管理,最让人担心的也就是那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它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毁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那么,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和不自然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向你倾吐心中的迷惑和不快,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心理疏导和教育。所以学校要鼓励教职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在教师中大力提倡同学生交朋友,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

  2. 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3. 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任课老师—班主任—学校德育处—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快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其功效,以求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项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2. 客观性原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3. 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客体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动态性原则。

  4. 系统性原则: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一个体,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他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集散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过程、特点、意志、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5. 具体性原则:尽管学生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具体的阶段、具体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还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确有成效地解决有关问题。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遵循具体性原则。

  三、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 认清自我

  初中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出轨、交往易出岔的年龄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并开始逐渐迷失自己。中国的圣哲曾说过:“自知者明,自胜者刚”。人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才不会迷失自己。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迷惘、烦恼、困惑,正确地看待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正确地看待成长中的自己,真正认清“我是谁?”,这样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才会让他们以平常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我们的学生也就才能都是可塑之才,我们的学校才真正是希望的摇篮。

  2. 保护自我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渐渐地就成了温室中娇嫩的小草,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社会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他们那从不设防的心灵往往成为一触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们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因此,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大同世界”,其实,“大同世界”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他们在内心里总希望得到一种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所谓的公平!一旦他们置身于社会,他们的命运除了挫折,还是挫折。虽然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他们面对挫折除了表现出极为夸张的痛苦、沮丧、绝望以外,几乎不知道该做什么,下次成功的希望也就仍然十分渺茫。所以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的理解、适应与包容,还得让他们学会协作、防范与保护,帮助他们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道防火墙。

  3. 调适自我

  仅仅做到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还是远远不够的,百分之百的安全是没有的。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他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者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正确地面对挫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努力走出自己心中的牢笼,释放自我能量;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刻牢记海明威笔下老渔夫在被鲨鱼围困时喃喃的低语:“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可以打败他”;让他们学会与命运抗争,坚信成功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4. 保健自我

  要更好地保健自我,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引导他们在交往中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其次要以诚相待,学会宽容。没有以诚相待,没有宽容,就不会有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就不会有温馨、融洽、亲密和人际关系。第三要待人随和,但不作无原则迁就。在与人友好交往中,无疑需要彼此适应,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比较随和的态度,但是,决不可作无原则迁就、附和;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毫无独立性格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第四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会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人自我软弱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短视、一种自私,每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的人都应摒弃它、排斥它、远离它。中国有一句俗语:好话一句三春暖。意思就是说赞美、鼓励、友善的话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起着催化作用,几句温暖的话很可能成就一个人。心理学原理又告诉我们:希望自己为人所关心,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所以相互关心、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对增进友谊、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第五要帮助他们掌握好一个同异性交往的“度”,引导他们在众多的朋友中,学到好的品质,博采众家之长,培养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真正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或许我们培养的学生算不上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篇3

  摘要: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幼儿成长规律。教师要注意谨言慎行,为幼儿教学提供良好环境,以培养幼儿阳光向上心理特质,并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协作互助精神,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渗透

  幼儿园课堂教学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现代幼儿教育崭新思想意识。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正常,心理也能够保持良好状态。虽然幼儿心理单纯,认知浅薄,但幼儿成长也需要健康心理素质形成支撑。教师通过教育言行展开健康教育渗透、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育幼儿协作互助精神,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举措,对塑造幼儿健康身心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一、教师言行渗透,传递健康和谐信息

  健康心理学明确指出,健康心理持续存在,必将带来良性持续成长动力。幼儿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特别是心理健康诉求更为强烈,如何让幼儿能够顺利构建建立心理基础,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需要直面的课题。幼儿与教师互动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现象,教师言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剧烈的。幼儿都有模仿意识,而教师正是幼儿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会产生触动性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鼓励、赞美幼儿,一定能够促使幼儿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反之,教师经常侮辱、讽刺幼儿,幼儿心理会留下深深阴影,其负面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幼儿心理比较敏感,特别是面对教师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畏惧感,这是教师特殊身份造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调整好表情,还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刻意筛选,不可随意发泄心中不满,甚至对幼儿出现语罚现象。如幼儿出现了错误行为,教师需要纠正幼儿行为,但不可出现讽刺侮辱性语言。如“你怎么这样笨,说了好几遍也做不好啊?”“你就是一个捣蛋鬼,就你最不听话。”“你脑子有问题吗?老师的话都不听。”幼儿在老师语言攻击下,往往会造成严重心理挫败感。教师对待幼儿出现的错误,需要耐心地劝导,或者是给出一些希望性鼓励。如果老师这样说:“这样做是不对的,给大家都带来了麻烦,影响了其他人。希望你以后能够替别人想一想,为大家带来便利,这样做才是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做好,你说对吗?”幼儿对教师大多是一种敬畏,教师要让幼儿接受你,需要在平时做出更多友善表达。幼儿都喜欢教师表扬,教师不能吝啬赞美之词,要让幼儿有自信,这样才能激活幼儿积极心理,改变幼儿精神面貌。

  二、教学环境渗透,培养幼儿阳光心理

  幼儿教学需要良好环境条件,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注意利用多种教法改进,对幼儿展开多种心理暗示,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快乐。首先,教师要布设好教室环境,给幼儿以舒适感,特别是一些色彩运用,能够激活幼儿内心暖流涌动。其次,教师要释放善意,不仅是口头上的友善表达,还要用实际行动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幼儿系鞋带、整理服饰等行为,幼儿会感觉到妈妈般温暖,这对其健康心理形成有良好促进作用。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幼儿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氛围包含多种内容,教室布设只能是单纯的外部环境,教师教学态度和教法运用,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如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给出一些指导示范,还要与幼儿一起活动,幼儿会感觉老师是亲切的,其参与主动性也会大大提升。教师与幼儿需要良性互动,并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是幼儿教学的基础条件。幼儿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及时跟进给出必要的鼓励,相信幼儿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教师亲和力是幼儿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教学环境因素对幼儿教学形成的影响是剧烈的,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让幼儿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增加相互信任感,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环境。幼儿喜欢与教师交流,喜欢上幼儿园,这就是幼儿教学维系在高品质基础的最重要保障条件。

  三、合作学习渗透,塑造协作互助精神

  幼儿有大量集体活动学习,为提升合作学习气氛,教师需要对合作学习形式展开多种改进,引入竞赛机制,帮助幼儿建立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对培养幼儿良性心理素质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在集体性游戏活动中,需要大家分头行动,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自身的责任,不仅要进行责任教育,还要进行分享教育。这都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有效举措。幼儿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其心理也有个性特点,教师要深入幼儿之中,对幼儿心理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这样才能给出适合度更高对应性教学设计。幼儿合作学习活动很多,教师要注意做好学情调查,对重点目标展开重点观察,并给予特别关照。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很高,其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在幼儿合作活动时,往往会爆发一些冲突。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如踢球活动时,教师要求几个幼儿玩一个球,大家要相互谦让。可有幼儿就不给予配合,自己一个人独占一个球,不让其他小朋友碰。这个时候,教师要重点做这个幼儿的思想工作。幼儿在教师引导下,一般会顺利接受教师的建议。教师利用集体活动中出现的个性问题展开教育,消除了互动中不和谐因素,为幼儿心理成长创造良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科教学之中,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塑造幼儿健康身心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篇4

  1.历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课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历史学科是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中职历史课程主要是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对塑造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

  ①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

  ②历史学科具有交融性。历史学科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能会涉及语文、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

  2.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中考的失意或许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挫折点,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与困难,让学生懂得越挫越勇,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课堂上,可以结合一些历史名人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羞辱与痛苦之后,仍然坚持创作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史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在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奥斯特洛夫斯基更是在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后来无数面对困难、处在迷茫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生道路遇到挫折困难在所难免,但是必须要正确面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的迷茫时期,历史学科的经典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2)加强学生自信自强的培养。很多中学生面对中考的失意显得有些自卑,很多同学都把职业学校看做是差生的集合,给其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自信自强的例子。

  (3)塑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这一门学科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同学们真正学习到伟大劳动人民是如何推翻封建社会获得自由,如何抗击外来侵略保护家园,感受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爱国热情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们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并努力发扬光大。在历史课堂授课时,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以及电影播放、照片回顾等方式,加强对中职学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国情,从而可以激起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激情。

  (4)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的职业态度。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在就业时,有很多隐形的东西来考量你的品质和能力。善良、诚信、担当、合作等都是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竞争时所需要的基本品质。中职学生如何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课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态度。商鞅“徙木立信”,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言而无信,自取灭亡;铁人王进喜爱岗敬业,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互相联系,可以为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指明方向。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老师要承担起学科育人重任,不断挖掘历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篇5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篇6

  摘要: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关于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的报道,这些频频爆出的案件显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完善,忽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帮助指导学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教学; 优化研究;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背景和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其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的特殊影响,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育部在2011年9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从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校管理转为学生的成长教育,由面向问题学生展开心理咨询转为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辅导人员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为由学校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明确课程定位,整合教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课程,承担着一定的培养功能,并具有明确的教育指向。第一,要明确课程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领会基本知识点的内容和作用,为以后的实践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要明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展开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涉及心理健康的辅导技能,这些技能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口述和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包含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局限于教材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要精心选择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将成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要保障教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框架,还要针对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精心选择教学参考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网络的功能搜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和案例,辅助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供学生随时浏览和查阅。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外活动等放置到网络平台上,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学生关心的各种心理问题共同讨论和交流。第三,拓展心理实践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见习活动。在学生群体中设置心理聊天室,给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心理辅导小组,深入社区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活动。利用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展开团体活动,对中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将自己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中小学生。

  2.3 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加强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期开学,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不同的主题单元,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负责一个主题,按照教学计划的实施展开主题教学,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课堂讨论要针对主题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以及问题的讨论,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原理和方法找到解决的措施。第二,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在运用案例时要选择学生生活以及经常遇到和普遍关心的问题,让学生从案例中引发深刻思考,利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第三,通过组织开展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辅导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心理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查阅各种心理方面的资料,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生当中组织拍摄心理情景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相似片段,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

  2.4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力量,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要求学校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共同商讨和制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和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平台。学校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展开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 结语

  随着社会转型和自身的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成为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障碍,严重地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迫切需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能让在校大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 篇7

  中职学生是中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与普通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们既有普通中学生所具有的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特点,又受到就业、人际关系等社会生活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前中职院校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虽然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都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缺乏实用性,过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中职院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首先,要高度统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地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活动。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提高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教学队伍建设是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会组织和开展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咨询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心理治疗技术。因此,中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及时更新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加大培训力度。其次,要积极组织教师与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座谈、交流,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建设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提供良好的支持。首先,要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调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构成的指导中心,负责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其次,要在学校的各个院系设置心理辅导站,指导中心的教师定期到每个院系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最后,通过学生会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置一个心理委员,学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相关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总之,形成班级、院系、学校从下至上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预防体系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中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轻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展现自己、张扬个性、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精神需求的满足。另外,学校还应当积极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清现实、磨炼意志,正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是中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同时班主任也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间,学会与学生沟通、做朋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对待,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起克服问题。其次,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正确地引导学生、影响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六结束语

  采取措施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对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中职院校要在思想意识、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预防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及班主任作用发挥等方面提高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论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式分析论文04-15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1-17

拼音教学中认字教学的渗透教育论文06-19

化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论文01-09

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论文10-24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04-28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论文01-15

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教育论文12-15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尝试论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