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农产品贸易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1-09-04 08:55:30 经济贸易论文 我要投稿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农产品贸易经济学论文

  摘 要: 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复苏蒙上了阴影。分析2010 年全年和2011 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之下,中欧农产品贸易额依旧保持较快增长,当下在欧盟各成员国中,德国、法国、荷兰、“欧猪五国”都是中国不容忽视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因为中欧农业投入的要素不同导致双方农产品供给的不同,人口数量的不同导致中国对欧盟的农产品需求强度大于欧盟对中国的农产品需求强度,所以未来中欧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将会不断减少。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农产品贸易经济学论文

  关键词: 欧债危机; 中欧农产品贸易; 贸易结构; 贸易特点

  美国债务风险的阴云还没有散去,欧洲债务危机又接踵而至。自 2010 年 5 月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纷纷被拉下水,就连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欧洲传统大国和现欧元区第三、第四大经济体,也都已经和前三国一起,成为欧洲的五大债务危机高风险国家,被称为“欧猪五国”。当下世界著名的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先后下调希腊、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并将其前景展望为负面,这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欧债危机的高度关注。受其影响,中欧贸易增势明显减弱,据海关统计,2011 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增幅为 21. 3%,比同期全国进出口整体增幅 25. 8%低了 4. 5 个百分点,出口更是低了 7. 1 个百分点。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欧债危机仍将持续,虽然对中欧农产品贸易暂无较大影响,但欧盟内部紧缩型经济政策所导致的购买力减弱却是不争事实,因此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不明朗。另外一个方面,欧盟实施的共同农业政策主要通过农产品出口补贴措施和以价格支持为主的内部支持措施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农产品进入欧盟设置了一道障碍,荷兰、法国等欧盟主要成员国名目繁多的技术贸易壁垒和主要针对农产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为中国农产品进入欧盟竖起了第二道障碍。因此,对于本来就面临诸多挑战的中欧农产品贸易,将其放在欧债危机背景之下的研究就更有必要。

  一、中欧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对于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中国一直在积极帮助其重振经济。早在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就曾先后多次派出政府采购团赶赴欧洲多国采购,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更是用购买欧元债券的实际行动来帮助欧洲各国走出债务危机的泥沼。此外,中欧还加强了科技、环保、能源、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合作,逐步走向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贸易方面,虽然以法国、德国等对华贸易大国为代表的欧盟多次挑起对华农产品贸易争端,但是从长远来看,经贸合作与发展仍是主流。

  2010 年末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也已经成为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间的经贸往来不像中美间那样有许多直接而尖锐的交锋和竞争,也不像中日间那样由复杂的民族情感和地缘政治所左右,虽然也有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模式引发的经济摩擦,但强度要明显小于中美和中日间的矛盾,相对并不是特别激烈,比较温和。因此,一直以来,中欧双方在经贸领域保持着密切交往,双边关系能够较为健康和平稳的发展。

  具体到农产品贸易来说,近些年增长速度很快,2005 年中欧农产品贸易额为 45. 9 亿美元,比 1996年增长134. 1%,而2010 年已经达到117. 4 亿美元,又比 2005 年增长了 255. 8%,呈高速增长态势。

  2011 年前半年中欧农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 68. 3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32. 6%,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欧贸易总额 21. 3% 的增速。但是中欧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却很小,仍以 2011 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农产品贸易额仅占中欧总贸易额的2. 57% 。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相比,中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相对均衡,有少量顺差。如中美之间 2010 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 128. 3 亿美元,中日之间同期的贸易顺差达到 85. 5 亿美元,中欧农产品贸易虽有顺差,但仅为 19. 8 亿美元。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中欧农产品贸易比较平稳,但是欧盟正在逐步加强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限制,其目的旨在扭转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劣势。中国目前的应对措施尚不十分有效,对欧盟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将会不断缩小。2008 年时,中国对欧盟农产品贸易顺差为 27. 3 亿美元,2010 年时已减少到19. 8亿美元。2011 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 27 国出口增速为 26%,而进口增速则为 42. 7%,进口增速明显快速出口,按照这一趋势,未来若干年中欧农产品贸易将逐步趋于平衡。欧盟 27 国中仅有法国、德国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较大,各自占到中国每年农产品对外贸易额的 2% 左右,均不能挤进中国的前十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也远远低于中美、中巴、中日、中韩等农产品贸易额,但作为一个整体,欧盟 27国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约占我国每年农产品对外贸易额的 10% 以上。

  从中国对欧盟进出口农产品的品种来看,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主要是蔬菜、水果、少量的植物油脂和动物饲料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的是奶及奶制品、谷物、动物饲料、葡萄酒、含脂量≤1. 5% 的固态乳及奶油和家禽肉,其技术密集型特征明显,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资本密集型特征。虽然中国对欧盟进出口的农产品均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特征,但中国与欧盟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双方而言,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很强。从具体国别来看,除 2004 年加入欧盟的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和匈牙利十国和 2007 年加入欧盟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国之外的前欧盟十五国是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市场,15 国市场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重要性日益增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二、当前中欧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分析如附表所示,以 2010 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中国与除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这两个后加入欧盟的国家之外的欧盟 25 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占到了整个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额的 98. 8%,与欧盟 15国的贸易额占到了 94. 07%。这说明,当前中国与欧盟开展的农产品贸易基本集中在以英法德意为代表的原欧盟 15 国,而在这 15 国中,贸易额的分布仍极不均衡,如果以欧洲大陆的主要板块来划分的话,中国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西欧和南欧的 6 个传统欧洲经济大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占到整个中欧贸易额的 75. 57%,中国与上述地区的比利时、爱尔兰等国农产品贸易额也较大,尤其是和比利时。在欧盟的其余国家中,中国与北欧的瑞典、芬兰、丹麦等三国的农产品贸易额明显要大于中国与中欧和东欧的诸多国家的贸易额。深陷此次欧债危机泥潭的.“欧猪五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并不是很大,占到中欧农产品贸易额的 19. 04%。

  分析 2010 年中国与欧盟诸国的农产品贸易差额,可以发现数额严重不均,对主要出口国和主要进口国表现出的依存度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中国对欧盟的农产品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波兰、意大利等国,贸易逆差则主要来自于法国、丹麦、芬兰、爱尔兰等国。中国与以上两类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果用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的话,说明欧盟诸国和中国的比较优势农产品均有较为典型的异质性。下面具体分析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和产品结构:( 一) 德国: 中国在欧盟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和最大贸易顺差国德国在 2010 年超越法国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也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顺差国,在世界范围内看,德国也是仅次于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的中国第四大农产品贸易顺差国。

  2010 年 中 德 农 产 品 贸 易 额 占 中 国 与 欧 盟 的17. 95% ,占整个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的不到 2% ,因此,德国对于中国而言,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位置比较重要,关系着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的大局。

  2011 年前半年,中国对德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均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速度,中德农产品贸易额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中国向德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以肠衣、猪鬃为代表的动物产品和以蘑菇、芦笋为代表的蔬菜产品,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农产品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强,有猪肉等畜牧养殖业产品和少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

  德国是世界最大的蔬菜进口国,但长期以来德国主要从其他欧盟成员国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进口蔬菜,近几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蔬菜比重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同时,德国同中国一样,有着以猪肉为主的消费习惯,是世界猪肉消耗大国,但德国的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使得德国在绿色生态养殖以及后期加工技术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德国猪肉产品的品质和卫生要求相当严格,肉类加工机械更是世界一流,而这些恰恰是中国畜牧养殖业所欠缺的。所以,中国对德蔬菜出口仍有巨大市场机会,从德国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似乎也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德国在欧盟各成员国中对国内农业的补贴力度和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度均不如法国、荷兰和英国等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温和。德国在此次欧债危机中经济运行比较稳健,可以预见,中德两国对农产品的消费呈现很强的互补性,双方未来农产品贸易额仍会稳定增长,由于德国对华蔬菜需求强度较大,而中国对猪肉的进口主要来自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国而非德国,对德猪肉需求强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将保持对德农产品贸易顺差。

  ( 二) 法国: 中国在欧盟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和最大贸易逆差国法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法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十分发达,并且拥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这些都造就了法国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的地位。在欧盟各成员国中,法国是仅次于德国的中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附表所示,2010 年中法农产品贸易额占整个中欧农产品贸易额的 17. 68%。与中国其他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东盟、日韩以及欧盟的德国、荷兰相比,法国对华进出口农产品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特点。

  中国对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东盟、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同样有着巨大逆差,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麦、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澳大利亚的羊毛等。法国则因为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高度发达,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表现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特征,如奶制品、葡萄酒、动物饲料等,这是完全不同于我国的其他农产品贸易逆差国的。法国即使是在和美国、欧盟其他成员国等农业经济也较发达的国家所开展的农产品贸易中,其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也呈现出压倒性优势,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少有其他国家可以比拟的。当然,中国对法国的出口农产品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为特征,主要有蔬菜、水果、海产品和烟草、茶叶等。从发展趋势来看,法国以其高度发达的农业,在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中仍将长期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法国因为其农业产业已经充分发育和成熟,设置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很强,这些原因都导致中国对法国的农产品进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出口增长速度,即使在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2011 年上半年,中国从法国的农产品进口额依然保持了 65. 7% 的高速增长率,明显高于出口增速的29. 4% 。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中国对法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还会继续扩大。

  ( 三) 荷兰: 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正如荷兰外贸部长亨斯科克所说的,“荷兰是小国家、大生意”。曾经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西欧小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鹿特丹。人口仅为 1600 万,却创造了现代世界经济奇迹,成为可以与意大利、西班牙等相媲美的欧盟经济大国。2010年末位居世界各国经济总量排名的第 16 位,人均GDP 高居世界第十,而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却位居世界第六,甚至高于英国和意大利,表现出惊人的消费能力。如表 1 所示,2010 年中荷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欧盟诸国中也仅次于德国和法国,排名第三,占到了中国对欧盟农产品贸易总额的 14. 58%,尤其是对荷农产品出口额仅次于德国,位居第二,对荷农产品进口额虽然远没有出口额高,但也仅次于法国和丹麦,排名第三。从具体的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对荷兰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肠衣、芦笋罐头、蜂蜜等,进口的主要有动物饲料、奶制品等,与中国和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相比并没有明显特征,只是荷兰的人均农产品消费能力更强,因此需求和进口的数额更大。

  ( 四) 欧猪五国: 不容忽视的农产品贸易伙伴此次欧债危机的重灾区“欧猪五国”虽然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比德国、法国等稍显逊色,但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各欧盟成员国中分别是中国的第五大和第六大贸易伙伴国,占到了整个中欧农产品贸易额的9. 23%和6. 53%。此次欧债危机引发了“欧猪五国”纷纷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但这些国家的购买力并没有受到影响。2011 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猪五国”中的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进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只有对希腊的进出口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与出口额中则普遍表现出比进出口总额更加高速的增长态势,包括对希腊,增速都在 10% 以上。

  对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农产品进口增速甚至超过了 100%,远高于欧盟其他成员国,这说明中国与“欧猪五国”的农产品贸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对这五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罐头、花生、墨鱼及鱿鱼等,进口的主要是动物制品,这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三、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农产品贸易的特点( 一) 农产品贸易额依旧保持较快增长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业进出口的影响很大,从 1996 年到 1999 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了 4. 7%、1%、10. 9%、1. 7% 。爆发于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农业带来了一定冲击,2009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比上年下降了 2. 5%和 10. 6%,山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外向型农业企业外贸订单也大幅度减少,一些小企业甚至破产倒闭。此次发生于 2010 年后半年的欧债危机对中欧农产品贸易并没有造成太大冲击,除了与希腊、卢森堡等极少数国家之外,中国与欧盟大部分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依旧保持着较快幅度的增长。

  ( 二) 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农产品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欧盟位于美国、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之后,是中国的第五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在欧盟之后,中国进口额比较大的还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中国从除欧盟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主要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具有原产地特征的农产品。如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大豆、豆油、棉花、小麦、玉米、猪肉及其副产品等,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的也主要是大豆和豆油,基本都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中国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棕榈油、天然橡胶等当地农副业特产; 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的小麦、羊毛、羊肉及其副产品,同样具有土地密集型特征和一定程度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而如前文所述,因为以法国、荷兰、比利时为代表的欧盟成员国农业经济发达、农业技术优势明显,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中以奶制品、葡萄酒等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这些深加工型农产品体现了欧盟一些成员国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中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此外,中国从欧盟进口的还有动物饲料、动物制品以及从北欧的瑞典、芬兰等国进口的冻鱼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欧盟成员国普遍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国内农业的补贴力度要大,这种补贴表现在对农业产业结构内的畜牧业、渔业和种植业的直接补贴以及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和凯南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时分别提出了著名的人力技能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前者认为熟练劳动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后者认为熟练劳动是经过了有资本投入的培训。以法国、丹麦、西班牙等国为代表的欧盟成员国对农业的大量资本直补和培训熟练农业劳动力的间接资本投入,都已在客观上将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或者说,与中国对欧盟出口的蔬菜水果等不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相比,欧盟对中国出口的更多的是以动物饲料为代表的熟练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 三) 贸易障碍较多: 欧盟的农业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一直是 WTO 成员中农产品出口补贴的主要提供者,同时欧盟国内农业支持水平位居世界前列,2000 - 2006 年欧盟每年农业预算约 400 亿欧元,占欧盟预算的近一半。欧盟提供出口补贴的农产品包括了奶制品、肉类和加工蔬菜等大部分对华农产品出口贸易优势产品。随着 WTO 多哈回合谈判的破裂,欧盟将会继续实施出口补贴,加之欧债危机的困扰,将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也会扭曲正常的中欧农产品贸易,从短期来说显然是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欧盟的。

  欧盟历来对来自中国的农产品施加以非常严格的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 2006) 》数据显示,从直接损失额来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损失最大,总额约 101. 5 亿美元,占直接损失总额的 35. 2%。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 SPS、私有标准和绿色贸易壁垒。不同于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的是,欧盟作为地区性的国家联合体,构建了双重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是基于欧盟整体层面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另一方面是各成员国各自设置的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也使得中国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面临着比美日韩等国更为复杂和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客观上为中欧农产品贸易树立了更多的贸易障碍。

  四、对未来中欧农产品贸易的预测当下欧债危机的前景尚不明朗,但似乎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有限,人们对食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一般都相对较小,因此从短期来看,中欧农产品贸易仍会稳定增长,顺差还将持续。但从较长一段时间来看,这种顺差将逐步减小甚至可能出现逆差。

  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如果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从农产品的供给方面来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由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养殖业为主的调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逐渐转移到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和家禽的养殖中去,因此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未来若干年仍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欧盟在农业技术和农业劳动力的培训方面所积累的优势将保证欧盟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从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来看,中国人口仍在以每年数百万的数量持续增加,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普通民众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追求高品质的饮食。这意味着对欧盟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农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度增加。同时,欧盟目前的总人口不过 5 亿多,人口增长率仅为 2. 7‰,远低于中国的 13 亿多和5. 7‰。欧盟成员国大部分为经济发达国家,普通民众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饮食结构。因此,欧盟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

  加之前文所分析的欧盟的农业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推断出,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农产品将会50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4 卷持续增长,而对欧盟出口的农产品增长空间有限,速度会慢于进口增长。且根据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中国对欧盟的农产品需求强度要显著大于欧盟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强度,对于中国来说,贸易条件将会不利。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农产品贸易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欧债危机的背后毒手01-10

略谈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09-10

华为在金融和欧债双重危机下的全球超越之道 -管理资料01-01

解决欧债危机应处理好六大关系论文11-16

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欧洲新能源状况论文08-05

捕捉危机背景下的新机遇11-08

经济危机经济学论文10-24

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01-20

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欧易北河流域可用水的评估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