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教育是一门艺术

时间:2021-12-13 17:19:41 自然科学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1

许多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对象是人,千人千面,教育过程中的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个儿童,都需要不断创造.

教育是一门艺术

作 者: 张荣霞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471000 刊 名: 现代特殊教育 英文刊名: A JOURNAL OF MODERN SPECIAL EDUCATION 年,卷(期): 20xx ""(5) 分类号: 关键词:

教育是一门艺术2

  教育是一门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教师作为执教者,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榜样的作用。教师的身体语言、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精神与激情、教师的微笑倾听、教师的触摸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言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教育的魅力在于发现教育的本质,从中,我觉得最触动我的有几点:

  1.教师的态度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交替重复放松和紧张的态度可以使教学氛围有张有弛。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把放松的态度和认真的态度交替重复时,会使对方无从理解你的身体语言,以致失去摆脱你的线索,当学生企图从你的态度中逃逸时,你突然紧张的态度 自然地把他们调整进你的视线。

  2.教育的“场能效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某种心有灵犀称之为“场能效应”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释放场能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你可以用语言、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顿挫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场能并不是教师魅力的单向释放,它理应包含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激情。它的全过程一个是柔和的、自然的、润泽的、互动的。

  3.课堂教学的三个横断面,积极和谐的氛围包括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思维交流、平等交流;鲜活经典的话题包括教学内容、材料以及深入浅出的“大家”境界;科学合理的布局,课堂就像音乐和戏剧必须有明快的节奏。课堂教学学生必须有行为参与,课堂活跃而流畅;学生还要有思维参与,学习有感悟和创新;再者,学生对课程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有所为、有所得、有所悟和有所乐。

  4.教育要讲求效益,把握好方向和着力点;适时施教,把握教育的最佳时间;真诚体谅,与人为善;惩前毖后,避免二过;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严于律己,以身垂范;严谨严格,持之以恒。

  每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不同,所以教育的`姿态千奇百态。也正因为如此,教育才如此丰富多彩。读书时,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书面化、理想化,我的教育梦想是成为特别优秀的人民教师。等我真正走上教师岗位时,我才发现教育的意义不是理想化的,她更加真实、更加琐碎,也更加的具有可塑性。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更多的是理论和实践不谋而合的产物,做个合格的教师已属不易。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着年轻人的高傲、理想化,但是我们亦是带着教育梦想去用心发现教育的魅力所在。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发现教育的美、发现教育的崇高之处。自此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寻找、发现教育的平凡与不凡之处,让这些平凡抑或不平凡的教育之花处处开花结果,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一门艺术3

  战国时期的官员黄喜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农夫一言不发,到了地头,农夫才在黄喜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棒些。”黄喜很奇怪,问他为何这么小声说话?农夫回答:“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真棒,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农夫的话颇令黄喜和今天的我深思。近日,同事对我说,她女儿拿回一张生日卡,是我女儿楠楠送给她的。我很纳闷,楠楠并没有向我要钱买卡呀,莫非她自做主张拿了我们的钱?——yjbys.com

  回到家,我把这事告诉丈夫,并希望他和我一起让女儿“老实交代”。没想到他说:“你甭管了,这事交给我吧。”接着,他悄悄地留了一张纸条给女儿:“孩子,世界上有许多东西都比钱要重要,例如诚实……”——

  几天后,女儿给爸爸留了张纸条:“爸爸,我错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随后,女儿向我们承认了她的错误。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不妨学学农夫评价牛那样的不事声张,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育是一门艺术4

  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

  “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你不笨。

  是谁给孩子贴上了“笨蛋”的标签?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为“笨蛋”,请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翘起你的大拇指,一句简单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妈妈”的威风。

  “独断专行”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惧怕不等于信服,尊重孩子的选择,学会与孩子商量,听听孩子的建议。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没有力度的话不要说。

  别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停止空洞的说教。尊重是最好的办法,批评孩子时,注意不要伤着孩子,宽容孩子的“不务正业,”不要强迫孩子做他暂时不喜欢的事。

  “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给孩子争辩的权利,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学会与孩子说话,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沉默会更具震撼力。

  “你如果考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你如果……我们就……,以孩子的表现为条件作为目标与计划。决定权在家长,而不是孩子。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能摸得到,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因什么而可爱,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胆子也太小了,这有什么好怕的。”

  恐惧其实是儿童期的正常现象。

  否定孩子的`害怕等于否定孩子的自我,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父母倒不如像孩子一样表现出胆怯,让孩子知道害怕是多么正常的感受,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无力感。

  “你又做错了,怎么这么笨!”

  “哎呀,你怎么又……”充满抱怨或无奈的话很容易脱口而出。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失败后的孩子更需要肯定。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告诉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将来怎么办?”

  摆正期望的天平。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做不到。做一位自信的父母,孩子需要赏识,渴望被肯定,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锻炼,驱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阴影。

  “都是小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教育孩子不应统一模式,要因材施教,告诉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关键在哪?让孩子学会跟自己比赛,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精神。”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

  让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学习上,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让孩子适当地玩一玩电子游戏,不可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力,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1、经历比名次重要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都说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

  “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可能发生,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

  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2、付出比给予重要——给孩子爱你的机会

  只对孩子付出爱,会让他们没有责任感,只会一味索取。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牙从市场买来,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舍不得动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尝一口,“别动!”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3、对话比对抗重要——别跟孩子“较劲”

  青春期的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四五十岁的父母也爱跟孩子“较劲”,双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比如谈到早恋,许多家长就简单、粗暴地阻挠、强行压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不成熟的时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对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强,心灵的大门只朝着同龄人开放,这时候他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

  4、激励比指责重要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一味地对孩子表示不满、求全责备,带给孩子的是负面信息,让孩子怯弱、抑郁,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那次听朋友说起她自己的经历:

  我小时候有两大爱好,一是画画,5岁时画了一只大公鸡,我母亲说:“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还漂亮!”于是,我更爱画了,黑板报从一年级画到高三,到农村插队给农民办报,后来就办了《中国少年报》;

  二是爱跳舞,五年级那年北京市舞蹈学校来招收小演员就有我一个。结果不幸的事发生了:当我穿着小裤衩、背心,手背后、脚站直后,有个老师从我身边走过,瞟了我一眼说“哼,腿都不直还跳舞呢!”

  从此之后,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话,后来就不敢再跳了,再后来干脆不跳了。

  所以我对父母说,孩子从小生长在“你不行”的环境中,慢慢地会把“你不行”内化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其实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和自信。别瞧人家,大胆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写在最后

  爸妈们,请嘴下留情,在平时不经意或者生气时,也要做到言语谨慎,不要再用语言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未来人生负责,否则易断送孩子的美好前程。

  教育孩子是个漫长又富有智慧的过程,请多用正面、积极的语言鼓励孩子,少挖苦、讽刺,让孩子在温暖又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