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高考二轮复习策略.专题二:经济活动(3) 分配-政治试题

时间:2021-10-06 12:10:38 政治试题 我要投稿

高考二轮复习策略.专题二:经济活动(3) 分配-政治试题

  

专题二:经济活动(3)        分配

高考二轮复习策略.专题二:经济活动(3)        分配-政治试题

【主干知识精讲】

1、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积累和消费的一致性: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又是提高消费水平的物质基础;消费也可以刺激、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

②积累和消费的不一致性: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事业,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而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社会的当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一定的,假如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那么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地减少,意味着消费水平低,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降低生产发展速度,影响积累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部分过多,或者对生产成果“分光吃净”,积累过少或者没有,就会导致扩大生产没有后劲,最终也会对消费水平提高不利。所以说,二者的关系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一对矛盾关系。

(2)、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

积累的最低限(也即消费的最高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也即消费的最低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积累基金必须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会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③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就是上面的三点)的制约。

2、财政:

(1).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①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从形式来分,它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由于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响,所以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②财政支出是指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按具体用途,它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政府的政策,使国家的职能得以实现。

③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它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它意味着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2)分配政策。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强调它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③财政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④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3)财政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财政包括收入和支出,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可以加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税收:

(1)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①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②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作为纳税人,应把为国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②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3)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①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②新型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③作用:A、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国家对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C、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4)税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税收是依靠国家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国家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加强或削弱某些行业的发展,做好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4、金融:

(1)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①性质:它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之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理解: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

②职能:(1)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重点理解)。(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经理国库;(4)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2)银行的基本业务及作用

①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三大基本业务

②我国的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A、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注意三变)。

B、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注意“气象站”、“寒暑表”);

C、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3)金融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银行主要通过货币的回笼与投放、利率的高低、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控制信贷规模,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筹集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生产。

(4)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控制手段。

A、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从而生活消费相对下降;下调:会使储蓄量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

B、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下调:会减少借款成本,刺激借款,是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并使生产性需求增长。可见,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货币量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       

 

【时政热点】              

 我国的双稳健政策

一、全面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 

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可分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等。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国债的发行,减少国家的支出,减少赤字来实现。我国现阶段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过渡 : 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2)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3)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包括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以及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以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4)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它分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现阶段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由宽松转向适度从紧稳健的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适度从紧,主要是通过严把信贷关口,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平抑物价,缓解通胀压力。(1)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银根,减少银行可贷资金。(2)提高存贷款利率,加大企业贷款利息支出,以抑制其投资冲动。(3)通过央行“窗口指导”(指令性或指导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抑制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领域和企业产品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努力扩大农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信贷工作。

二、正确认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运用通货膨胀的知识分析。财政政策由扩张转向稳健,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适度从紧,有利于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2)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分析。调整财政政策,控制国债发行规模,调整存贷款利率,制定信贷政策等,属于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3)运用有关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中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 (4)运用有关银行的分类、作用等知识,分析央行出台信贷、利率政策,以及商业银行严格审查投资项目等经济现。           (5)分析调整银行利率的作用。                                                                                                                                                                                                                                                                                                                                                                                              2.从哲学角度分析  :(1)中央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2)宏观调控中注意区别对待不同行业和领域,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3)宏观调控中注意把握调控时机和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避免了大起大落,坚持了适度原则。 (4)中央宏观调控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表现出高超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5)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下,财政支出将更多地投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表明稳健的财政政策注重人文关怀,追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6)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及其巨大作用。

3.从政治学角度主要是运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活动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点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知识分析。                            

中国10年来首次加息的理论思考

[背景材料]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以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单就提高银行存款利率而言,这是我国自1994年起的10年来首次上调银行存款利率。而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曾一度连续8次下调银行利率。                             2、国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问题链接 1、问:选择当前时机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本轮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继续向预期的调控方向发展。针对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巩固前一阶段调控成果,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

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问:为什么在上调利率的同时,要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答: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1998年至1999年,人民银行三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而是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随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理体制趋于完善,定价能力不断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再对贷款利率设定上限可以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根据贷款风险确定利率水平,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但考虑到城乡信用社的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在一段时间内,人民银行对其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各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调整后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区间,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资金成本和企业风险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存贷款利率,防止盲目抬高贷款利率,抑制高利贷行为,维护经济和金融运行的稳定。 3、问: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对居民有什么影响? 答:本次利率调整, 有利于增加居民利息收入。而且,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此次利率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这样做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                      4、问:为什么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                                                    答: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对于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调控机制、金融机构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一。二是有利于金融机构按照资本充足率要求进行主动负债和自主定价,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防范金融风险。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一方面可以主动进行负债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约束其资产过度膨胀,增强抗风险能力,落实中国银监会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三是有利于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稳步发展直接融资是关系到我国未来金融资产结构合理布局和金融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鼓励金融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理论思考]                                                   一、从经济学常识思考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起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有原材料、能源价格的调整带动产品价格上涨;需求膨胀,造成社会上过多的货币追逐热销的商品,引起了我人上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现了私有制产品,致使价格上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了需求膨胀等。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解决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有:(1)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2)通过提高银行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3)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4)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2. 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市场的调节存在缺陷与不足。因此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货币政策,调整存贷款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放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中国人民银行这次加息说明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具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这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4.银行的作用  在我国,银行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能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利率是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指示器,通过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利用利率杠杆来调节市场,一是可以刺激居民选择长期储蓄,二是可以抑制不断增长的长期投资需求,特别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抑制低效益企业和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投资需求,从而优胜劣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5.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中国人民银行这次加息说明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具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这是国家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最后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6.银行的利息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银行上调利息率,所产生的结果是现实中流动的货币量减少,即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过热、供不应求缺口太大的情况。利用利率杠杆来调节市场,一是要刺激居民选择长期储蓄,二是要抑制不断增长的长期投资需求,有利于巩固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成果。,有利于巩固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成果。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此次央行加息是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针对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巩固前一阶段调控成果,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央行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决策,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为基础。年初开始的这轮宏观调控打的是“组合拳”,是综合运用各种调控办法,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由于行政性手段的放松使得三季度投资明显反弹、并进一步造成经济降温速度偏慢,因此,在行政性手段逐渐放松的背景下,加强市场化手段的运用是后续调控的必然趋势,而利率政策是最主要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之一。这体现了国家充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加强市场化手段的运用,引入市场机制,以进一步巩固前一阶段调控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本次央行加息有其客观的具体的原因和现实的意义,这都体现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央行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决策,有利于增加居民利息收入,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九五”后期,面临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突出问题,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南北特大洪灾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治理通货膨胀,转向扩大内需、克服通货紧缩:把宏观调控政策从实施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而有效地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使经济增长出现重大转机,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部分瓶颈环节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等问题。在货币政策的目标已由克服通货紧缩变为防止通货膨胀的今天,央行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存货款利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6)一分为二的矛盾观。此次的利率调整,将会给居民、企业和国家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利率的上调可能会引起物价的上涨。因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以做到趋利避害。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思考

 

1、国家的职能(主要是经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国家的主要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国家机关,在适当时候加息体现了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职能,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2、国家机构为人民负责的原则。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存款利息收入而且,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这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上调利率正确反映了当前的物价水平,这将使资金成本、价格体系进一步得到理顺,抑制通货膨胀,有利于人民生活。这就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3、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利率的适时调整及它的积极影响说明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4、党的宗旨以及三代表思想的体现。这一政策的制定和积极影响,也是党的宗旨以及三代表思想的体现。

【典型例题】

一、择题:

1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为受灾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金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中国政府提供的紧急救灾物质和现汇援助属于:

  A、积累基金                      B、消费基金;  

    C、社会保障基金;                 D、商业保险。

2、“十五”期间,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这些投资:

   A、属于社会保障支出;                   B、是国家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

   C、正确处理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D、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和活动方向。

3、2004年12月31日,西气东输工程实现全线商业运营。国家投巨资大力建设西气东输工程,直接目的是:

 A、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协调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C、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短缺问题;     D、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4、如果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  :①、生产资料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②、消费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③、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④、消费品积压,不利于人民生活改善和生产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5、如果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述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

  A、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B、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C、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供应与需求的关系

6、2004年截止11月底,全国共完成税收收入23693亿元(不含关税和农业税)同比增长26.9%。我国税收收入得以较快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

  A、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  B、税收征管工作力度的加大;

  C、税种的增加和税率的提高; D、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7、近年来随着国家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民的负担不断得到减轻。税费改革之所以能够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是因为和“费”相比税收具有:

  A、无偿性   B、固定性    C、强制性    D、法制性。

8、国务院注资450亿美元,对建行、中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入世竞争力,这说明:

  A、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B、政府参与商业银行经营运作;

  C、中行、建行是政府管理金融市场的下级机构;D、政府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9、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推出了助学贷款服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一服务的银行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