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谁动了教育经费的“奶酪”-政治试题

时间:2021-10-06 12:10:12 政治试题 我要投稿

谁动了教育经费的“奶酪”-政治试题

谁动了教育经费的“奶酪”

谁动了教育经费的“奶酪”-政治试题

 

 

“贫困”学校蹒跚前行

    巨鹿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开发的贫困县,2002年开始试行“一费制”。初中每生每学期155元,小学每生85元至90元。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位中层干部说,这些钱,除去书费所剩无几,目前教育系统仅凭这点可怜的杂费活着,全县许多学校都负有外债。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一所学校会如此破落、颓废。直到走在官厅中学的校园内,记者仍认为这是一所已经废弃的学校:丛生的杂草有一米多高,实验楼只有门窗没有玻璃,教学楼道里全是垃圾。其实,这所学校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从老师的嘴里得知,学校的建筑应该还是“崭新的”,教学楼和实验楼是2000年才盖起来的。但是,由于缺少资金,直到现在两栋楼还没有验收。教学楼内部没有装修,勉强搬了进去;而实验楼明显是个半拉子工程,矗立了四年,本来是用作阅览室、仪器室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学生放自行车的所在。

    官厅中学副校长孙景华坦言,这所学校已经气息奄奄,现在只是勉力维持。学校没有一分钱,买一张纸都得老师垫付,采访时他已经垫了600元,校长垫了4000多元,学校欠老师的垫付款共有1万多元。即使这样,也是寅吃卯粮,得过且过,去年上学期学校大约亏空了四五千元,是向校区透支这学期的经费才勉强度过的。第二个学期少了6000元的经费,生存艰难可想而知。

    比官厅中学更贫困的是楼张镇中学。记者采访时,该校已欠交两年的电费。这所中学目前只有90多名学生,8名教师。2002年开始建设的教学楼因为资金问题已经停工,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半拉子工程。当年这栋楼的启动资金,是在每位老师集资3000元的基础上凑起来的。

    副校长田恒民指着自己坐的那把椅子说,这是他1970年上初中时,他的班主任坐过的,一晃30多年过去,现在轮到他来坐了。其他办公用的桌椅板凳,年头也不比这把椅子少,这么多年了,根本就没换过。学生坐的桌椅板凳也不是由学校购置,而是学生自带的,学校连添置一把椅子的钱都没有。

理论上的“富裕”与事实上的“贫困”

    巨鹿县农村教育的现状,代表了许多农村学校的现状。但事实上,依照有关规定,农村学校是足以自饱甚至丰衣足食的。据了解,为保证“一费制”的顺利实行,各地都出台了一些配套措施,旨在解决农村学校的资金困难。但是,这些配套措施在一些地区,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并没有被真正贯彻落实。

    2002年河北省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试行“一费制”时,相关政策规定,学校如经费不足,可由县级财政补足,如县级财政确有困难,可向上级申请转移支付解决。

    2004年1月,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文说,公用经费是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农村中小学收取的杂费,应全部足额返还学校,严禁挤占、挪用及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来源除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外,不足部分由县级人民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对实行“一费制”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财力确实有困难的县,上级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

    2005年3月底,河北省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全省各市、县(市、区)政府必须按照标准,足额落实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纳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全省财政新增教育事业发展经费,7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各地要确保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及补充公用经费。

    假如,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定能真正落实到农村教育中,诸多农村学校怎么可能穷困潦倒?!

教育经费“雁过拔毛”

    明文规定的教育投入到底是否落到实处,教育经费是否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每当记者在采访中提及此类问题时,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语焉不详,王顾左右而言他。

    故城县教育部门在接受采访时说,去年,故城县财政拨付教育的公用经费是40多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拨付了45万元。公用经费划拨给学校一般是按学生人数定的,全县110多所学校,每所大约是3000多元。而据知情人透露,去年,该县拨付的教育经费预算其实是60万元,在经过各个乡镇雁过拔毛式的分发后,只剩下40万元。

    那么,40万元是否真的像教育部门所说,平均分配到了学校手里呢?该县一所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他任职校长已经10多年,没有见到一分上面的拨款。另一位干了4年的中学校长也告诉记者,最起码在他任职的4年内,没见到过下拨的公用经费。他告诉记者,今年的45万元,其实是县里为应付上边的“普九”复检才给学校的,他的学校分到2万元,而学校花得更多,是这个数的整整5倍。

    故城县如此,其他县呢?在张家口市一个贫困乡镇里,主管领导对记者说,因为是贫困地区,当地乡镇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家下拨的转移支付。这部分资金使用的一般次序是先保干部工资,再保办公经费,然后才能轮到教育经费。由于一些乡镇人员负担沉重,今年透支明年的资金时有发生,因此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就在所难免。在另一个乡镇的采访印证了这一说法,该乡去年的转移支付是100万元,而分配到乡里惟一一所中学的教育经费只有区区几吨煤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许多农村学校的运转是靠学生交的杂费维持着,而这点可怜的杂费在一些地方也不能被学校全部使用。在巨鹿县,一些校长反映,目前中学收取的杂费都要统一上交到教育局,教育局扣除一部分,然后返还各校区,校区扣除一部分,剩下的才是学校的。据一些学校的会计计算,杂费经过一个来回,留给学校的大约每名学生只有30元左右。

    西郭城中学共有学生450人,教师28人,每年校区可向学校返还1万元到1.2万元,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不到30元。楼张镇中学90名学生,8名教师,以每生平均30元计算,也就区区2700元。据各校的负责人反映,校区返还的这些钱就是学校惟一的经济来源。

    故城县同样是这种情况,杂费不仅仅要养活学校,还要养活镇里的教委。教育厅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以各种名义向学校伸手的地方虽不普遍,但也不少。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县,挪用学校杂费最高已经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