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州园林的诗境

时间:2017-07-05 12:00:08 诗句 我要投稿

论苏州园林的诗境

【摘要】 本文从先哲睿智、楚骚情怀、陶潜浪漫和诗词神韵诸方面,研寻苏州园林的诗境构成,以窥探其幽情壮采。

论苏州园林的诗境

【关键词】 苏州园林;诗境构成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夫丹青图画,原依形似;而文字模拟,足传神情。即情之最隐最微,一经笔舌,描尽殆写。”雪清、月明、花馨、泉声、人情等,固然很难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所以中国画要用文字题识的方式,也即罗大经所说的通过笔头或者舌尖,就足以将心中最隐藏和最微妙的情感淋漓尽致、毫发无遗地表现出来。

姑苏园林都没有专职设计师,参与造园设计的多书画艺术家;参与指导施工的人物也多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他们精心地将士大夫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审美观等融入园林,且善于“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1)。这些“前人名句”,撷自古代经史艺文,在园林中作为诗性品题的语言符码,恰似罗大经所说的“笔舌”,意在借助其原型意象来触发、感悟意境,构园艺术家就这样以诗心去营构着纯净优美的诗境。同时流诸清言、小品,以至“读晚明文学小品,宛如游园,而且有许多文学真不啻造园法也”(2)!诗文乎,园境乎!

英国的造园家钱伯斯看出了其中之妙,认为中国的造园家不是花儿匠,而是画家和哲学家。

画家、诗人是用艺术形象立意。“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3),园林中的物质建构包括建筑、植物、山水、内外檐装饰以及空间组合,是“情”所附之“形”,是诗情之物化。其中之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4)。

“哲学家”,西方近世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圣先哲”,如孔子、孔门十哲、老子、庄子等。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别林斯基有句名言“批评是哲学意识,艺术是直接意识”,而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姑苏园林是由人工将植物、山水、建筑艺术地组合成多种功能的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既承载着文人对社会、人生的“哲学意识”,又有诉之于人形象的“直接意识”,组成了陈继儒所说的“筑圃见文心”的“文心”,“文心”即“诗境”,本文旨在研寻其诗境的特构,以窥探其幽情壮采。

一、先哲睿智

姑苏园林的园名和景境品题,闪耀着先哲生命智慧,但都以感染力极强的诗性的语汇出之。锡德尼《为诗辩护》曾这样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虽然他的作品的内容和力量是哲学的,它们的外表和美丽却是依靠诗的”,“就是口中只道事实,额上写着真实性和史官们也乐于向诗人来赊借形式甚至力量”,“因为诗,在一切人所共知的高贵民族和语言里,曾经是‘无知’的最初的光明给予者,是最初的保姆,是他的奶逐渐喂的无知的人们以后能够食用较硬的知识”,“因此,起初确实是哲学家和历史家都不能够进入群众的审定之门,如果不先行取得诗人的伟大护照”。

如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论语》,哲人孔子有诸多语录,如《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又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又云:“知者属土,故乐水;仁者属木,故乐山。”知者即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形象生动,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于是,寿山智水成为园林景境的不朽命题。

环秀山庄大厅用“有榖”(图1)命名,古代以榖子的数量来计算俸禄的,有“榖禄”之称。所以,孔子在论述进退仕隐这样严肃命题时,用“榖”这一具象:“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5)即政治清明时食官禄,政治浑浊时食官禄就成为耻辱的事。

将玄妙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装载在散文诗样的文字之中的《老子》,字句凝练的《周易》卦·爻辞,都能形象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如曲园,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曲则全”,讲的是细小与周全的辩证关系,局部里头包含整体。俞樾自号“曲园居士”,并以“一曲之士”自称。俞樾曾集石经峪金刚经字成联云:“园乃其小,山亦不深,颇得真意;食尚有肉,衣则以布,自称老人。”

《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这就是曲园“乐知堂”(图2)的命名根据。

《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得到平安。

姑苏现在尚有南北两个半园,都取“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之意。至今开放的北半园,追求“事不求全,心常知足”,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大小两个水池,倚墙是半亭,小桥,名为半桥,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其亭、廊、舫、亭均只建其“半”,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知足轩”,处处演绎着“知足常乐”的哲理。

战国中叶的庄周派们,愤世嫉俗,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他们的著作《庄子》的思想特点是向精神呼吁,体现的是艺术的人生,《庄子·天下》将其浪漫的创作手法做了解释:“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一书有许多神妙的寓言故事和出奇的比喻,构成了光怪陆离、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反映的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   天平山庄的“鱼乐国”、沧浪亭的“濠上观”,留园冠云台“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都源于《庄子·秋水》篇中庄、惠濠梁观鱼时的问答之意。指游者徜徉于仙苑之中,内心摆脱俗累,感到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无比的愉悦。留园“濠濮亭”,则增加了《庄子》濮水钓鱼、视高官厚禄于不顾的故事,将晋司马昱的“濠濮间想”融于一辞。

拥翠山庄的“抱瓮轩”(图3),出《庄子·天地》篇,子贡见老人抱瓮灌园,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劝其用机械汲水,老人认为这样做了人就会有机心,故羞而不为。

网师园“集虚斋”,取《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之意,虚己、顺物,修持真道,臻于虚静空明的境界,读书养心,尽去内心尘滓,进入超功利的纯净的人生境界。

留园西部土山北亭“至乐亭”,出自《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认为,乐的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超功利性。庄子从人本哲学基础出发,认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乐必然具有无目的、超功利的性质。

《庄子·逍遥游》,阐述庄子追求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哲学,这种绝对自由,庄子称之为“逍遥游”。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要完全摆脱来自各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做到“无所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自由,就能在无穷的宇宙中任意遨游了。文中深刻的哲理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凸现出来,成为姑苏园林哲理内涵。

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鹪鹪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6),鹪鹩在深林里筑巢,不过占有一根树枝;偃鼠到大河里喝水,不过喝满一肚皮,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灭的生活真理,所以,“一枝园”、“半枝园”为苏州园林园名所乐用。如明昆山顾氏别业取其意名“一枝园”、清昆山西关外,王喆修“半枝园”,吴江城北门外徐氏园第“一枝园”,苏州枫桥也有“一枝园”,段玉裁曾寄居于此,中有“经韵楼”等。

昆山马玉麟“鷃适园”,则自比笑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且适南冥的“斥鷃”,“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之妙,在于诗”,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7)

二、楚骚情怀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8),《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开辟了“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同属于诗画艺术载体的姑苏园林,继承了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有的也用香草名园,以寄高洁。明代文震孟和文震亨兄弟都酷爱《离骚》,钟爱香草。文震孟“药圃”,“药”,楚辞中指香草“白芷”,园中至今有“香草居”(图4)一境景。

文震亨筑园名“香草垞”,有“四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斜月廊”、“众香廊”、“玉局斋”、“啸台”、乔柯、奇石、方池、曲沼、鹤栖、鹿砦与鱼床等。据明人顾苓《塔影园集》云:“所居香草垞,水木清华,房栊窈窕,阛阓中称名胜地。”

拙政园“香洲”(图5),题跋云:“文待诏(即文徵明)旧书‘香洲’二字,因以为额。昔唐徐元固诗云:‘香飘杜若洲’。盖香草所以况君子也。乃为之铭曰:‘撷彼芳草,生洲之汀;采而为佩,爱人骚经;偕芝与兰,移植中庭;取以名室,惟德之馨。’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夏中浣王庚跋。”取唐徐元固《棹歌行》“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诗句,典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明太仓王世贞的“离薋园”,《离骚》有“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用恶草“薋菉葹”比喻邪恶势力、小人。具体喻指奸相严嵩及其子严世藩,严世藩欲得王世贞父王忬所藏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未果,严嵩遂将王忬落职论死,王世贞兄弟皆匿迹家乡避祸,构此园以记其家恨。

苏州“沧浪亭”(图6)和网师园都以《楚辞·渔父》立意。苏舜钦(1008-1048)是沧浪亭的创建者。“岁暮被重谪,狼狈来中吴。中吴未半岁,三次迁里闾”(9),为避谗畏祸,不得已远离政治中心,携妻子且来吴中,遂以四万青钱买下,傍水筑亭,因有屈原一般忠而被谤、无罪被黜的遭遇,故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号沧浪,37岁的苏舜钦自号“沧浪翁”,表达他“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10)的心境!宋杰《沧浪亭》诗云:“沧浪之歌因屈平,子美为立沧浪亭。亭中学士逐日醉,泽畔大夫千古醒。醉醒今古彼自异,苏诗不愧《离骚经》。”这些足可以作为园名主题的注解。

“网师园”,同样以沧浪渔夫立意,园中“濯缨水阁”(图7),则取意《楚辞·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三、陶潜浪漫

魏晋风流的代表陶渊明,生活在“大伪斯兴”的时代,却能情真意真,随心率性。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8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便辞官归隐了:“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11)

陶渊明安贫乐道、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崇尚自然,号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以五柳先生自况:那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的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的自况,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位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逸高人,神情毕现!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今拙政园故址北宋为山阴丞胡稷言的五柳堂,蔬圃凿池为生。其子胡峄,取杜甫“宅舍如荒村”诗意,改名“如村”,后世用“五柳堂”作为堂名的很多,如以“五柳堂”名用于收藏书画等,又如陶行知弃官归田,在黄潭源村建起“五柳堂”,开始了耕读一体的传世家风。胡峄在太仓又建五柳园,内有如村轩。清代姑苏饮马桥畔清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原址为康熙翰林学士何焯的“赍砚斋”,池畔有五柳,石蕴玉更其名为五柳园,“颇具泉石之胜,城市之中而有郊野之观,诚养神之胜地也。有天然之声籁,抑扬顿挫,荡漾余之耳边。群鸟嘤鸣林间时,所发之断断续续声,微风振动树叶时,所发之沙沙簌簌声,和清溪细流流出时,所发之潺潺淙淙声。余泰然仰卧于青葱可爱之草地上,眼望蔚蓝澄澈之穹苍,真是一幅绝妙画图也。以视拙政园一喧一静,真远胜之”。(1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13)也成为姑苏园林景境构成的重要文学依据。

陶渊明是个十分浪漫的诗人,他的浪漫不是庄子式的天马行空,也不像屈原,脚踩在大地上,而将高贵的头伸向九天云外,而是似真似幻,梦境、仙境抑或人境,这就是《桃花源记》和诗创造的理想社会乌托邦。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生活在这里的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难民,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靠自己的劳动,过着和平、宁静、幸福的生活,保留着天性的真淳,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剥削、压迫。所记凿凿,但文尾的“不复得路”却透露了这个桃花源实际上不过子虚乌有,这是陶渊明理想的农耕社会伊甸园,也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理思考,这样,桃花源成了农耕社会人们理想的“仙境”。

早在宋代绍定年间,性好闲雅的儒学提举陆大猷见贾似道当国,国事日非,遂致仕归,在吴江芦墟来秀里筑园径名“桃花源”,“村郊遍植桃树”,中有“翠岩亭”、“嘉树堂”、“钓鱼所”、“乐潜丈室”等胜。奇峰怪石,屏障左右,名卉修竹,映照流水。仍有“桃园”小地名。元代常熟有桃源小隐,此后,以桃源立意者屡见不鲜,如桃花庵、桃花仙馆、桃浪馆、小桃坞、桃源山庄等园名。今留园北部“小桃坞”、西部之字形小溪及“缘溪行”砖额(图8),俨如《桃花源记》理想的再现。

明代王心一的归园田居有“联璧峰”,“峰之下有洞,曰‘小桃源’,内有石床、石乳。……余性不耐烦,家居不免人事应酬,如苦秦法,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花源,见桑麻鸡犬,别成世界,故以‘小桃源’名之。”(14)反映出对陶渊明集“美”、“善”于一体的桃花源的向往。

拙政园中部入口按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描写设计:

进“得山水趣”夹弄(图9),墙边小径,苔藓野草,是先抑后扬,引人入胜的一笔。腰门精致,入门,一座黄石假山当门而立,山势东西延绵,山上树木葱笼,藤萝漫挂。山有小口,入洞口先黑暗一片,摸索前行,仿佛若有光,出洞,只见假山东西两侧山峦连绵,山后有小池假山,绕池循小径北行,东边云墙下古榆依石,幽竹傍岩,高大的广玉兰浓荫蔽日,将主景隐而不露,依然是欲扬先抑,直到转远香堂北面平台,中部主景才豁然展现,有武陵渔人偶得桃花源的寓意。

《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归去来兮辞》反思了自己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心为形役”,今决定归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抵家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居生活自由闲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是一首辞体抒情诗,文采飞扬,节奏跌荡,如李格非所言:“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欧阳修更是推崇备至: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15)《归去来兮辞》将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的表达,“归来”主题自宋以来成为私家园林重要母题:姑苏“涉园”、“日涉园”、常熟的“东皋草堂”、“三径小隐”等主题园,都直接取意于《归去来兮辞》,其他如小隐亭、小隐堂、乐隐园、丘南小隐、安隐、招隐园、招隐堂等不绝于史,园内景境取意于此的更多,如留园西部山上的“舒啸亭”(图10)则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句意,写陶渊明弃官归田后自我陶醉的一种方式。狮子林五松园砖刻“怡颜”、“悦话”,则取“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活”等等。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日常生活诗化、哲理化。《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守拙归园田,拙政园立意深得个中之意,王心一径以“归田园居”名其园,并写五首《归园田居》和陶诗。耦园的“无俗韵轩”(图11),取“少无适俗韵”诗意。   陶渊明躬耕读书生活也颇令人神往,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16);“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17),姑苏园林多吾爱庐、耕读斋、耕乐堂、耕学斋、还我读书处、还读书斋、耕学斋等景境。

那首《饮酒》其五诗,更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城市山林的环境相似,“心远”就不必“地偏”,即使去深山隐居,还有“心存魏阙”或者藉以为“终南捷径”的假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日夕佳的山气、相与还的飞鸟,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19)

姑苏园林有“见南山园”、见山楼(图12),皆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意境,人境庐、夕佳亭(楼)也屡见不鲜。

四、诗词神韵

自《诗经》开始至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的清言妙语,都是姑苏园林景点立意的重要文学依据,其例子不胜枚举,仅就网师园景境立意为例:

取自《诗经》者有:山水园门宕“可以栖迟”(图13),出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疗)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清代苏州灵岩山的“乐饥园”亦以此诗立意。

小涧摩崖 “槃涧”(图14),取《诗经·卫风·考槃》中“考槃在涧,硕人之宽”之诗意。槃义同盘,犹盘桓之意。《孔丛子》引孔子曰:“吾于考槃,见遁世之士无闷于世,洵乎乐处涧谷而盘桓其间也。”咏隐居的贤人退处深藏山水间,赞美隐居之得其所,“读之觉山月窥人,涧芳袭袂”。清初苏州的槃隐草堂,亦取其意,清沈德潜作有《槃隐草堂记》。

小山丛桂轩取自西汉淮南小山《招隐赋》,赋中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以久留”等句。北朝庾信的《枯树赋》中有“小山则丛桂留人”句,则反淮南小山《招隐赋》之意,言可以在此隐居,额取此意。轩前小山主植桂树,秋风送爽之时,浓香四溢,游人为之驻足。额意更有对佛禅境界的暗示,与“无隐山房”同义,“无隐”取意孔子对弟子之语,此仿黄庭坚对长老之旨。晦堂禅师用桂花之香味来比喻禅道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漫,故禅道“无隐”,黄庭坚由此而悟“禅”。

取唐诗者:有“露华馆”,取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句意名馆。

“五峰书屋”,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五老峰》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一本作‘削’)出金芙蓉。”写出了庐山五老峰的险峻秀丽,犹如一幅彩色山水画,此用来形容庭院中几座造型奇特的假山石峰。

取宋诗者,有“月到风来亭”(图15),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则更耐人含味:“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竹外一枝轩”,取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句意。突出了梅花的幽独娴静之态和欹曲之美。

“殿春簃”,取宋·邵雍《芍药》诗:“一声啼鴂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宋陈师道《谢赵生惠芍药》诗云:“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

总之,徜徉在如诗似画的姑苏园林中,是心灵经过诗的熏染的过程,体味到袁枚所说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正因为如此,陈从周先生才说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20)。

【论苏州园林的诗境】相关文章:

1.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

2.《论“文章三境”》读后感

3.现代自主论和还原论的各自困境论文

4.苏州园林

5.赞美苏州园林的诗句

6.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

7.贫境(貧境)

8.苏州园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