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藏胜迹作文

时间:2022-02-27 15:04:49 好文 我要投稿

荒野藏胜迹作文

  两千零八年一月,五十年来最大一次雪灾,降临大江南北,历时近一个月,荒野藏胜迹。丹阳没有雪,但冻雨无期,整月不开。熬到正月初六,连日罩在头顶的云翳终于坍塌了一片,露出瓦蓝的天。丽日乘空,照着山野、河流、村庄,晶晶然,如洗过一般;暖洋洋,似久别的握手。做了一个月的困兽蛰虫,我心如脱笼羁鸟,早想到山林中走走了。最后决定去五公里外的宝林禅寺。这已不是第一次造访了,但我还是怀着一颗激动无比的心前往。因为早有要为这稗草中的颓垣断碑和或举或卧的石柱写点文字的打算了。再不作一次心情的薄发,怎对得起千年的厚积?

荒野藏胜迹作文

  宝林禅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7年),原名宝林庵。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起屡经扩建,后乡宦张莹,官居礼部尚书,请旨改封宝林禅寺。鼎盛时期,全寺建筑总面积达三十余亩,僧众千人。寺宇规模宏大,中轴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阁、放生池及通道,两侧并建有伽蓝殿、祖师殿、地藏殿、钟鼓楼、藏经楼、念佛堂、学戒堂、待客堂、斋堂、方丈室、僧舍等十多座殿堂楼室,构成一处雄伟庄严的禅刹丛林,号称福建四大丛林之一。后来北宋庆历年间法诠禅师、清康熙年间隆悟大师,陆续增建化身窑、如意寮、和尚塔、普同塔、报亲塔等,宝林寺再显辉煌。乾隆十年,惨遭回禄,殿宇尽毁,唯余二十五根石柱林立废墟。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比丘德经、德泉两师,重建法堂及两厢僧房,留存于今。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悟演法师凭依石柱重修大雄宝殿,后又陆续修复僧舍、斋堂、观音阁、御碑亭等建筑。

  从集镇出发,沿国道北行三公里,依路标指示西折入水泥村道,迤逦行进。穿田畴,逾溪桥,过村庄,一路土魁荒阜。惊人眼目的仅两处:一是山林靠近石材厂的一列松树全身挂白,误为雪淞奇观;一是桥下淌着石白液体,人称“牛奶溪”。村居过尽,有两丘抵牾,一清流穿峡而出,路与流相逢狭处。此处有山门跨立车道上,土砖红烧,水泥原色,没有琉璃碧瓦,没有雕棵彩绘,显然建设复兴中。

  过狭处,入山门,际目渐宽。其中实是一域山流冲击小盆地,四围环山,畴野如茵。畴北一山,独拔一筹,领袖群峦,形似扇贝展立,东西开展,南面如板,陡峭异常,是为宝林山,因五脉拱顶,又称“五凤”。禅寺背山而筑,坐北朝南,若负画屏。畴南丘峦联肩,翠竹娟娟媚人,密林阴翳无隙。林树因皋占垄,团青簇绿,如泼,如攒,如众女螺髻,如盆栽树球前陈,绿意盈目,欲溢将滴,可掬可捧。小溪淌于前,回青倒影,山水两溶。山垄流绿,泻淌在水。水流至清,蒸霏浴绿,发寒蕴春。山灵水动,一洗尘目,这时山风送来阵阵钟梵声,疑非人世。山流自西而东,缘山脚横贯而过,与车道并列悖向。车止于寺前御碑亭。其亭雕棵画栋,檐牙高啄,八柱三开,高可八米,巍巍然,令人起肃心。碑亭门柱上镌刻着一幅对联:宝寺灵山尚书曾中鹄,林园仙境朱子喜题诗。在亭子的中央赫然矗立着一块古老的石碑,花岗岩质料,高与人等。碑文正面上款为“康熙己卯年蒲月吉旦”,正中为“敕赐大中宝林禅寺”,字体方正,古拙雄劲,系康熙皇帝御笔亲书,下款“住持比丘道远重立”。背刻“祝圣万年山”,正楷书写,圆润浑厚。

  穿过御碑亭,眼前是一片颓垣残碑,有点圆明园废墟的味道。连接碑亭与大雄宝殿的是条一米见宽的铺条石古道,长约百米,为唐代遗物。路石均微呈铁锈色,想必是花岗岩中含铁矿物锈化的结果。历经千年踏磨,石表全无斧凿痕,边角圆滑无棱,由于弱硬度矿粒风化溶解而千疮百孔,有龙钟老态。中轴石道两旁殿基沦为荒田,芜草丛生,风吹草抖,甚是荒凉。旗杆石、柱座石墩、大石槽、断柱以及各种各样叫不上名称说不出用途的石家伙,或立或倾,或完整或残破,或隐于荒田草丛,或散列道边,似“白骨露于野”,无声的告诉你昔日的繁华早已杳逝。石道尽头是一座低跨放生池的古石桥,微拱,边有石栏,保存完好。桥底放生池,蓄一塘黄泥水,昔日的鱼龟成群全然不见。僧言系后山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缘故。

  过桥绕香炉正欲拾阶上宝殿,廊底基座的浮雕牵掣了我的目光。浮雕椭圆形版面,橄榄球一般大小,内刻麒麟狮象、花鸟人物,雕工精湛,造型细腻,左右各十幅。石沿波澜流纹,有大唐风韵。廊上及殿内,石柱林立,柱高4米许,围2。25米,莲花状柱体,共计二十五根,极为壮观,实属罕见。大雄宝殿正中供释迦牟尼像,菩萨两尊侍于前,两侧分列十八罗汉,或怒目,或和颜,或翘首,或沉思,神态各异,逼真唬人。抬头上望,是一个美轮美奂的藻井,井上有各种彩绘图案,缠枝纹、莲花纹等纹饰装点其间,藻井内侧壁绘有佛本生故事图,计二十六幅。

  上十级台阶,是法堂,清代建筑风格,木结构,歇山屋顶,中央佛厅,两厢有西归祠、僧房、斋堂等三十余间。天井中还留存椭圆形大石槽,不知是哪个年代产物,有人说是装水供僧众饮用,也有的说是用于防火。东厢过道供法严三圣,其中两尊青石佛像,高一米有余,为唐代石刻制品,雕磨精细,法像庄严,裙裾飘逸,栩栩如生。这组石雕原有五尊,在历史的.演变中渐次散失,目前仅存两尊。东厢僧舍后,天井中立一块明代石碑。碑皲断为四块,已作简单修复,碑上文字依稀犹可辨。碑文曰:“敕赐大中宝林禅寺,万历甲申年秋仲月,本县正堂刘爷亲批僧妙空执照。宝林寺香灯田归户号数,共计壹拾贰亩陆分柒厘叁毫正,许付僧人妙空管业,有本里排年结证。如或有豪强意图吞占者,执此告官,依法开罪。”下面是一连串标明了地界与亩数的田产。这块碑是明万历年间,连江刘姓知县颁给当时宝林寺住持妙空的一份土地执照,相当于今日的土地证。

  穿过旧斋堂,一条水泥小路绕坡而上,直通法堂后的观音阁。阁前空地铺石,用镀锌管围成看台。台下箐竹成林,拔节而上,牵扯竞高,隐没了整个殿阁,是一个盛夏纳凉的好去处。落照侵竹,明珠泻地,若设一古筝,独坐幽篁里,定能体验王维竹里馆的诗境。

  西出观音阁,是一条通往采石场的黄土车道。顺道西行百米,于道左得一巨石,寺僧围栏其上,当是著名的“观景台”。登临台上,凭栏下瞰,脚下是一山坳,黄茅白苇漫山遍野,花序高举,迎风招展,似旌旗百万。丛莽中,山石嶙磳斗峭,雷移石、观音岩、瀑布岩、龙甲岩、鹰嘴岩、佛帽石、祖师洞、玉兔存窝、金鸡岩洞等自然景观湮没其中。心艳胜迹,苦于重岩积莽,莫可寄足。仅据史载得知,雷移石上留有朱熹手书“雷移”和“降虎峰”的摩崖石刻。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理学家朱熹避迹福建,路过宝林寺时,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期间还曾留下诗作一首:“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岩翠空蒙昼不开。一壑祗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连宵记,未许仙灵便却回。”

  记得上初中时曾游宝林寺,在此山坳中,有幸最后亲睹通天树风采。其实是一株枫香树,植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13年),树高10。6米,胸径1。59米,冠幅11。9米,树干通直,顶部遭雷电击断,树干有三个空油,树腹空心,可容纳三五人,人于树腹仰望星空,故称“通天树”。后来倒于八十年代末一场台风中。通天树历千年倒于盛世,有英雄屈死于和平的悲哀。这样的悲剧将无休止地在各地上演,以致后人复哀今人。

  寺东侧又一山坳,残存一片规模宏大的陵墓,依山累级而筑,架石成墙,附山如堡,传有南宋皇妃蓼沿刘氏金组葬于此。寺僧芟芜刊阻,焚纸于前,慈悲心肠,惠及千年香魂。感动。

  宝林寺有“背靠五凤,南朝五兽”的说法。遂有一登绝顶,探个究竟的好奇。顺着大路上山,路尽一采石场,规模惊人,如山崩半壁,崖壁上裸露着巨大石面,崖顶黄土层下几块相对较小的岩石如绕膝儿孙,环列巨岩之上。这是一个蛰伏地下亿万年的大家族,如今却被拎出来,白花花地暴尸在青天白日下。亿万年的资龄、隐迹地下的谦逊、不对任何人物构成威胁的无害人之心,都不能使它幸免于难。我终于明白白蛇娘娘为什么要镇压在雷峰塔下了。

  山顶的登高石肯定去不成了。于是在采石场将就地找个据高点,眺瞰寺前的丘峦。有心琢磨,确似三虎伏卧荒野,其后微露两个山头,加起来算是五兽。丘山密林翠竹郁郁葱葱,厚积如绒绒毛发,坳谷山田层层累梯,山青田白,绝妙地勾勒出卧虎姿态。咬扯嬉戏,狠狠有声。这是暖阳下饱食的戏兽。可惜一山头已被夷平,裸露着采石残片,日光下,分明是山兽的脑浆。目不忍睹。

  下山时,想了很多。遍观天下寺观,多建于灵山异水之地,或曰清修佳境,我以为也有附丽山水盛名的因素,与商品广告凭借明星效应原理一样。游客朝圣,更多朝拜的是大自然胜景,是厚重的人文积淀。舍却这两项,即使日后有财力修复殿宇旧貌,也难匹当年盛况。

【荒野藏胜迹作文】相关文章:

丁香作文02-26

迎春作文02-26

左邻右舍作文02-26

美食主题作文02-26

擦黑板作文02-26

杭州竹篮作文02-26

飞天魂作文02-26

他和他作文02-26

触摸科学作文02-26

老石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