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作文

时间:2024-05-24 17:35:51 秀雯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外圆内方作文(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圆内方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圆内方作文(精选5篇)

  外圆内方作文 1

  不少人认为父亲在教导孩子逆来顺受,父亲的回答缺乏反抗精神,与鲁迅先生所说的“不争”的中国人如出一辙。部分人认为,人应该要学会去改变这个社会,给他人提供建议可以促使他人去完善个人修养,而父亲的刻意回避非但无法给自己和他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用餐环境,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在我看来,这不是一种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反而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活准则,一种外圆内方的个人修养操守。社会是一个熔炉,里面存在各种各样的人,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生活准则。倘若我们一味强求别人来适应自己,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不欢而散。父亲的回答肯定了每个人为人处世的自由,因为我们唯一能够百分百控制的只有自己,我们强迫不了什么,只能不断地去完善个人的生活理念,改变个人的生活态度。

  外圆内方,不是处世圆滑,随波逐流,而是父亲所说:“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做到什么,却可以要求自己不去做什么。”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倘若我们外方内方,我们在生活上只会到处遇麻烦。正如河里有棱有角的石块,倘若它们不能够适应河水的冲刷,使自己的棱角消磨,它们绝不能随着河水前往远方。石子如此,人亦如此。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倘若我们不能够正确对待这些现象,我们还能够活得轻松快乐吗?但外圆内圆的做法亦是不可取的,人所以能够区分,就是因为个性化的`“方”。

  父亲的回答阐释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赞同这一方式,但在我看来,在个人修养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话题的背景下,外圆内方不失为一剂有效的处世良药。它既能坚守个人准则,也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谐;既能让我们的社会能够焕发出活力,也能让个人的魅力更有加耀眼。外圆内方的处世态度,我赞同,也值你得信赖!

  外圆内方作文 2

  章培炎的书房里曾挂着他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无可非议,我们确实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即“内方”。但我们却也应该有一些柔软,即“外圆”。

  何谓外圆?一些柔软又为何物?在我看来,能屈能伸即为其最好的注解。

  不可否认,“外方”是很多人的追求。文天祥的宁死不屈,黄道周的绝不妥协,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美谈。但很多人忽视了这样一点:他们固然为自己留下了美名,但对当时的危急情形却未有任何积极作用。他们可谓是忠臣,但未必称得上是良臣。他们也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报国的理想,却因为“外方”而壮志未酬。

  由此观之,“外方”未必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动力,但“外圆”却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如果说“外方”是一棵笔挺的大树,那么“外圆”则是低矮的芦苇。人人都敬仰威武的大树,却无人欣赏卑微的芦苇。殊不知狂风大作之时,大树会被刮倒在地,再也挺不起腰板,而芦苇却能无数次倒下又无数次站立起来,继续怀着坚定的信念对抗狂风。

  所谓过刚易折,就是这个道理。

  而你的柔软韧性,你暂时的退让,都在为你下一次重新站起积蓄力量。

  不难看出,“外圆内方”才是壮志能酬最好的助推器。也可以预见,越想有高的建树,就必须越能能屈能伸。

  究其根本,我们的“屈”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存有生力量。小不忍则乱大谋,若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谈何有所建树?

  “外圆”,绝不是屈服和依附,而是一种暂时的退让,智慧的体现。

  然而,我们绝不能让柔软变为柔弱。该“屈”时的确要“屈”,该“伸”时却也绝不能不“伸”。须知,“屈”不“屈”只是涉及外,而“伸”不“伸”却是是否“内方”的问题了。

  “内圆外圆”,不过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内方外方”,也只是不知变通,只能留下美名的愚忠之人;而“内方外圆”,才是真正知变通可建树之能人!

  外圆内方,方为处世之道。

  外圆内方作文 3

  中国的古钱币外圆内方,这难道仅仅是人们随意制造?这难道不能反映一些做人的道理?

  从古至今,有些人外圆内不方。清代的和绅便是一例,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在和府却大量收取官礼、官银,据说已抵得上半个国库。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可悲的,因为身为中国人,他们竟不知“方方正正”做人的道理,只留得千古臭名。

  相反,也有一批内方外不圆的人。李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让杨贵妃给他磨墨,言词尖锐傲慢,最后只落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似乎是文人的通病,不仅李白如此,司马迁、苏轼也如此,这样的人满腹经纶,却因为不善交际而不能施展胸中抱负、造福百姓。

  当然,优秀的人要数外圆内方了。触龙、邹忌都是古代外圆内方型的名人。这里要提的是周恩来,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为了国家事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清正廉洁,没有个人账户,也没有后代,连联合国都为他的逝世降半旗。周总理不只是兢兢业业的人民公仆,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官,他用机智敏锐,给中华民族赢得了不少荣誉,外国官员握过手洗手,他就连手帕一起丢掉;外国官员说“对牛弹琴”,他就回答:“对,牛弹琴。”让人拍案叫绝。我佩服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是最明白做人道理的人。

  生活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和交际的艺术。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中免不了与人相处,如果张口闭口都是刀枪,我想这样的人是很难立足社会的,至多独善其身,像陶渊明似的归隐,但这实属不明智的选择,如果凭机灵的嘴和方方正正的.心“兼济天下”,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个方方正正的人,然后,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努力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像纪晓岚那样的人,像诸葛亮那样的人,这样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你会少走很多路。

  外圆内方作文 4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圆有余而方不足,则缺乏支撑的筋骨,易成见风使舵的人物;圆不足而方有余,则棱角分明,刚脆易折,不免易成四处碰壁的腐儒。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人总是要有一些应该坚守的东西的,比如信念,比如尊严,这些东西都是高于生命的。方,是人格的自立,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这是一种底线,是生命中坚不可摧的一道城墙。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处在人们可以想象还是无法想象的困境,他都矢志不移、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求对人类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这便是方,是人之义。

  然而,生存于世间,各种关系如蛛网般纠结缠杂,一个人不可能对抗来自社会的种种打击与磨砺。所以,要学会入世,以一种“圆”的姿态和方式融入社会大潮。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时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在学校时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这是为什么呢?往往是因为他们忽略人生的做“圆”之道,不懂得经营关系而致。大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竞争的态势,只有自觉地融入市场,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才能有出路,如果一味的坚持所谓的原则,必将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吞噬。世人认为外圆内方,为保身之道。

  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告诉人们,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斤斤计较,否则就可能“壮志未酬身先死”。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圆”,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而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圆”是一种豁达、一种大度、一种宽厚、一种善解人意、一种与人为善。

  但是,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〇”,那就是圆滑了。所以,“圆”要张弛有度、把握分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终还是需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的。所以我们在处世圆滑的同时,一定要记住一个根本:为人诚实,诚信为本,既要执着,又会变通。

  就像狼群的处事风格:在争斗中失败的时候,会主动地向对方投降,占上风也会见好就收,从来都不贪心,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只是乐在其中,不过分的表现出来。狼的.这种生存之道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处事哲学。在生活中,我们要以“外圆”应付各种阻力,而以“内方”保持本色。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他们或雅人深致,或咏絮之才,将摄人的锋芒连同鸿鹄之志深藏于心。形于外,则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真诚。一枚铜钱是有形的财富,但如果我们拥有外圆内方的处世性格,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而且是一种用之不尽的财富。

  外圆内方作文 5

  自古以来“方圆之用”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孔子方,庄子圆,似乎在大多数人眼中“方与圆不可兼容”,必将一面方一面圆。私以为,两面性的方圆不可称为集于一身,真正将二者结合的“外圆内方”之人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何为“方正”?布鲁诺宁可于鲜花广场化身灰烬也坚持真理的光辉可谓方正;刘胡兰为保护国家和士兵闭口不透军情的坚毅不拔可谓方正;为中国几十年卫星科研献身的总工程师谢军可谓方正。方正是坚、硬、正、直、刚、强、法、棱,方正使人挺拔,使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谓“圆融”?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于医院门口创办爱心厨房的关怀善良可谓“圆融”;梭罗逃离世俗的棱角栖身湖畔的畅达可谓“圆融”;“注音心声体”的网络新生修辞的婉转智慧亦为“圆融”。圆融是圆、润、滑、柔、轻、软、智、变,“圆融”使人富有同情心,使人“以理行事,以情服人”,游于社会而不露锋芒。

  然而,集此二者于一身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应环境改变而改变的虚假“方圆之人”;二是心中以原则至上,法规为尊,外表柔和素雅,善于交际、变通的真正“外圆内方”之人。前者将形成两面性,而后者将以内化的统一尺度展现同一种人格。

  对于前者,我们不可妄加贬谪,因为其实身处社会洪流的我们,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当法律管控,或许我们待人对物展现出“方正”的一面,这是受迫的反馈,而非“慎独”;当交际于职场,或许出于利益至上原则的人又展现出圆滑的一面,这是功利趋势的应付,而非智慧通情的“圆融”。因此,基于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在环境改变、对象改变、目的改变的时候,人的两面性将暴露于世俗之下。

  于前文所言的后者,即为“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我们可标之为“大师”不过矣!唐太宗李世民即为典范,以外圣内王的原则,将方圆融于一身。秉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广开言路,兴旺社会,他也有亲民的拜访“百姓”,又有严厉的惩黑除恶,但原则至上,处事圆融,令人佩服。大师即像我们心中渴望成为的目标,但现实却是总也摆脱不了心中过多的杂虑。我们告诉自己康德的告诫:“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以此约束自己,这是好的开始。但我们若依然以世俗的功利,或工具理性为终极目的使自己成为“外圆内方”之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因此,我确信,当我们抛下众说纷纭的社会负担,努力去实现更好的自己,活出心中“方圆之人”理想的样子,靠近尼采所言“婴儿”境界或青源禅师所言“看山仍是山,看水依旧水”的畅达豁朗,方可接近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而远离“两面性”。

  方圆之用,颇具玩味;方圆相集,正身立德。

【外圆内方作文】相关文章:

作文啊作文02-11

日出作文作文10-04

我与作文作文01-01

作文11-14

我的自画像作文作文02-16

有趣的作文课作文01-07

难忘的作文课作文04-07

(精)作文啊作文3篇02-11

我与作文作文14篇(热)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