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课堂实录

时间:2023-12-07 08:56:4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Q正传》课堂实录

《阿Q正传》课堂实录1

  师:《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读完了《阿Q正传》之后,你们觉得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课堂实录

  生: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农民的典型。阿Q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深受剥削压迫,却极为糊涂落后。

  师: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阿Q是一个地处社会底层的人物了,其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生:对,阿Q是鲁迅笔下一个姓名籍贯和先前“行状”都渺茫,一个可笑又可悲可怜的普通人物。其性格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

  师:其性格十分复杂呈现在哪里?

  生: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吗?”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师:真是让人可笑可叹!

  生:让我感觉最好笑的是:阿Q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大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师:这正是《阿Q正传》深深吸引读者的原因所在了。

  生:阿Q还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D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的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

  师:阿Q的一生是可悲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不过在诸多因素中,阿Q被鲁迅所制造出来,其巨大的概括力,概括出了一个“国人的灵魂”。那是一个怎样的“国人的灵魂”?

  生:他自尊,可以用精神战胜富有、战胜名利、战胜强大。在他眼里,所有都不是强大,只有他才是唯一。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

  师: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这种“精神胜利法”体现在何处呢?

  生:每逢被人打后,他心里总是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身体的疼痛便烟消云散了,赌钱输了,他便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于是,心中的不平与怨恨便也消失了。

  生:阿Q不正视现实,不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欺,直到知道临死前,在死刑判决书上画圆,他也“立志”要比别人画的圆,结果画成了爪子模样,他还自我安慰:“孙子才画的圆呢!”我想,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一辈子被剥削压迫被欺凌,却始终处于一种麻痹状态,直至死去。

  师: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如何看待的呢?

  生1:阿Q在遭遇种种不幸后,用精神胜利法则使自己从痛苦中挣脱出来。阿Q的神胜利法则其实是一种逃避现实,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的方式。他一遇到困难,就自我安慰,而不是采取措施去解决难题,或者去改变什么。

  生2:我也赞同这种观点。在我看来,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鸵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阿Q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的种种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生3: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仅是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安慰罢了,并改变不了现实,因此,我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可取。面对现实的困难,一定要勇敢的去解决。只有这样,才不会沉醉于自己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那个,才能真正地战胜现实。

  师:看来,同学们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生:也许有人言阿Q就是个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奴才相,在自欺欺人,凭借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保住自身,我却不这样认为……

  这种超乎常人的精神胜利法苏轼也有,林语堂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乐观精神,苏轼才会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也。挨了赵太爷的巴掌,并没有生气,因为作为荣誉而感到得意,此乃快乐也。若耿耿于怀,记着仇,则无快乐可言,每天低落、消极的情绪。

  精神胜利法,简单而言就是把事物往好的方面想,从中得到快乐。文章中的阿Q每天嬉皮笑脸的,在如此昏暗的社会中,能这样生活也是一种快乐。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面对挫折,一笑而过,有的人面对挫折,心灰意冷。同样是挫折,折射出两种人。不经历挫折,怎能见彩虹呢?放下挫折所带来的不好,记住挫折后的胜利。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吗?学习阿Q的精神胜利法很重要。

  反观现在,有多少孩子挨了父母的一巴掌就离家出走?有多少人因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儿闷闷不乐?有多少人因为人生的挫折而心灰意冷?何不学习一下阿Q独有的“精神胜利法”?如果我们有这种精神,那么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算什么?因此,在遇到挫折时,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应对,认为自己是强大的,有实力的。这样,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更有意义。

  阿Q,不幸活在那时昏暗的时代。我们有幸生存在这个和平光明的时代,就应该珍惜所拥有,不抱怨生活的劣,多想想夕阳亦很美,明天会更加好。

  师:同学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精神胜利法”看法是针锋相对。正如一个硬币一样,都有着其正反两面。适当时候用一下“精神胜利法”也很重要的。那么,你们认为阿Q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源于黑暗的旧社会。在旧社会的摧残下,原本善良、纯朴的人都变成极端的、自大的、自私的人,人们之间似乎找不到一点温情,留下的只是冰冷、无情。在遭遇种种不幸后,他只好用精神胜利法则使自己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师: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于对人民的摧残封建社会。

  生:阿Q正是被摧残的千千万万民众中的一个。所以,终归到底,还是社会的错,是这没有人权的社会的错,是这黑暗的社会的错。造成他悲剧的根源,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

  师:明白了阿Q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原因,那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意义何在呢?

  生:“精神胜利法”也并不可笑,它是阿Q这可怜人能开心生活的唯一途径,它是阿Q在这扭曲的社会下能生存下去而“发明”的扭曲物,它在鲁迅笔下显得愚笨且可笑,却有着控诉旧中国残害人民罪行的内涵。作者这是利用阿Q来代表中国的劳动人民,以此来抨击中国封建制度对于人民群众的毒害。

  生: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经典角色。他代表了旧中国封建社会上愚昧无知的人们,他的“精神胜利法”更是他麻醉自己,自轻自贱的体现。殊不知,这种“精神胜利法”已把他推向黑暗社会的深渊,无法认清自己被剥削被奴役的现实。这一点,阿Q到死都没有醒悟。鲁迅正是借助阿Q的精神胜利法,批判了那个时代在思想上没有觉悟的中国人,他认为,这就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大阻碍之一。

  生:人们生在那个环境下,深深地无助与彷徨,只能依靠自我的安慰来寄托心中最后那点可怜的希望,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封建的悲哀。

  师:同学们把对阿Q的分析上升一个新的高度了。看来,大家对阿Q形象的意义越来越明了。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阿Q是个悲剧,生活在封建的社会中,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但他的生活却是通过喜剧表现出来的,《阿Q正传》仅是阿Q个人的悲剧吗?

  生: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一可笑可悲可怜的普通人形象,揭示的是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污浊,在这万恶的旧社会中存在着千千万万如阿Q这般的人,在这“人吃人”这贫穷劳动人民被地主、官员剥削压迫,许多人被迫饿死的环境下,阿Q绝不是一个特例。

  师:鲁迅曾说过,他写阿Q,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看来,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深远。

  生:阿Q就是一个身份底下却又极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他生活在旧社会,是社会最低层的人物,在那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阿Q被人任意践踏,鲁迅通过塑造阿Q一个辛亥革命时代的农民形象,揭示了当时农村阶级的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明了辛亥革命是一次不成功的革命,这场革命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而是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我从中看出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不满和对封建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毒害的痛恨。

  生:阿Q在文中是一个小丑般的人物,折射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任人宰割的小丑角色,在人情冷淡的封建社会中,只要不从思想上攻破封建的堡垒,便永远无法解救这个扭曲的中国。

  生:一个荒芜的时代,一群麻木的刽子手和一个悲剧的小丑。于是鲁迅先生使用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锋塑造了阿Q这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目的是揭露中国的病态社会,挽救愚昧、落后的大众。

  师:阿Q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了不朽的典型,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而阿Q又是辛亥革命后的人民的缩影。让我们反思过去,铭记历史,不再成为下一个阿Q。

《阿Q正传》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熟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

  一、了解写作背景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二、《阿Q正传》结构梳理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 (序幕)

  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开端)

  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发展)

  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 ”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 (**)

  第九章“大团圆”,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以后,阿Q惨遭杀害。

  课堂教学:

  一、导入: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课前小测]

  (一)、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 ),字( ),( )人。

  2、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3、( )是第一部小说集 ,收集了从1918—1922年间写的14篇小说,外加一篇《呐喊自序》。

  4、( )是第二部小说集,收集了从1924—1925年间写的11篇小说。

  5、杂文收集在 ( )、( )、( )( )、( )。

  6、散文诗集 是( ),散文集是( )、历史小说集是( )。

  (二)、正字音

  伶仃( ) 疮疤( )( )

  犯讳( ) 口讷( )

  揪住( ) 虫豸( )

  气氛( ) 醉醺醺( )

  小觑( ) 舂米( )

  擎起( ) 诧异( )

  薄饼( ) 散光( )

  三、走进阿Q,了解阿Q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第二,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第三,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归纳阿Q的个人信息:

  姓氏:

  名字:

  年龄:

  婚否:

  政治成分:

  家庭住址:

  家庭成员:

  职业:

  特长:

  嗜好:

  调戏过的对象:

  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

  打架史:

  被打史:

  命运:

  遗言:

  四、研读《阿Q正传》第二章《优胜记略》1-29段 小组讨论

  (一)、这一章主要记叙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样说,怎样想或怎样做的?(注意找关键句)

  1、与人口角时:“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2、藐视“文童”,看不起城里人: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 啦!”“这是错的”“可笑”3、瘌疮疤的故事:“你还不配… …”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 ‘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4、赌博,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二)试结合上面的事例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自轻自贱,麻木健忘

  欺软怕硬,圆滑无赖

  五、研读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一)这一章,继续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

  1、被赵太爷打了还得意

  2、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3、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 “秃儿。驴…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挨打);“反而觉得轻松些… …早已有些高兴了”

  4、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咳,呸!”“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地笑。

  (二)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盲目趋时,争强好胜

  排斥异端,奴性十足

  六、归纳:阿Q性格十大方面:

  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既是奴隶,又是暴君

  回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胜利

  丧失了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奴性的典型表现

  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 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阿Q正是如此。

  七、分析归纳阿Q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主要是指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是一种虚幻的幻想,用来自欺欺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处在优胜的地位来获得生存的精神支柱。

  具体表现:

  (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2)自尊自负,自卑无赖;

  (3)化丑陋为荣耀,化痛苦为幸福;

  (4)受尽又别人;

  (5)善于忘却。

  八、阿Q形象的意义及拓展:

  1、

  “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

  ------鲁迅

  鲁迅先生对阿Q总体感受: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阿Q形象的意义:

  像阿Q这样一个穷得只剩下万万不可脱的裤子的人,尚且有“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作为自己愚昧无知、保守落后的借口,那么其他一切境况略比阿Q好一点的人,就更有骄傲的资本,更可以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作为反对改革的理由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 Q正传》震动了整个文坛和社会,那些穷极无聊的官僚、地主、政客,惶惶不可终日,疑心阿Q写的是自己;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从中得到警醒,得到觉悟,从而得到疗救。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是永远摆脱了奴隶地位的精神枷锁。

  2、阿Q的异国兄弟:

  阿Q形象诞生不久,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这并不是说各国的“阿Q ”们以及莱伊尔本人 可以与鲁迅笔下的阿Q画等号,只不过意味着在阿Q身上 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才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广泛认同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两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和》和《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

  (法国)法朗士《克兰比尔》的同名主人公,萨特《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加缪《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甚至卢梭《忏悔录》中的卢梭本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质。

  ?(英国)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斯泰夫,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主人公布鲁姆;

  ?(意大利)的卜伽丘《十日谈》中的卡拉特林;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3、作业: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字数不少于200字。

《阿Q正传》课堂实录3

  上课。

  师:先提一个问题。上学期我们学了《祝福》这一课,主人公祥林嫂,究竟姓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甲:姓卫。

  师:为什么?

  生甲:因为她是卫老婆子介绍到鲁四老爷家来的,而卫老婆子的娘家是卫家山,和她家是邻居,所以祥林嫂该姓卫。课本上也是这么说的。

  师:很好,看书看得很仔细。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乙:我认为她姓祥,不然怎么叫她祥林嫂?

  师:她是生来就姓祥,还是出嫁后改姓祥,和丈夫一个姓?

  生乙:不知道。

  师:我想,鲁迅先生在这里很可能是搞错了。卫老婆子从卫家山嫁到鲁镇来,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她该从丈夫一个姓才行。当然,丈夫也有可能姓卫,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况且,在封建社会,同姓的男女一般是不能结亲的。(表兄妹却可以,因为他们不同姓。)

  生乙:也就是卫老婆子不该叫“卫老婆子”,而应该叫“鲁老婆子”或别的什么?

  师:对,反应灵敏。你的说法有道理,祥林嫂该姓祥才对。

  生甲:但祥林嫂生来又姓什么,该不会也姓祥吧?

  升乙:当然不会姓祥,刚才老师说了,同姓的男女一般是不能结亲的。

  生甲:那又姓什么?我认为还是应该姓卫。

  师:姓卫肯定不对,因为卫家山是她的婆家而不是娘家。我猜她应该姓林。

  生(一起):为什么?

  生丙:我知道老师的意思。香港有个陈方安生,女士,陈是她丈夫的姓,她本人姓方。

  师:很好!很会联想。的确,陈方安生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名字,但听着却象是日本名字。

  生丙:陈方是姓,安生是名,加起来就是四个字。但中国古时候的妇女是没有名字的,所以人们只叫“祥林嫂”而不叫“祥林安生”了。

  生丁:可是林黛玉不是有名有姓吗,还有王熙凤,薛宝钗.....王熙凤出嫁了不是还叫“王熙凤”吗?该改叫“贾西凤”才行啊。

  师:林黛玉薛宝钗她们都是四大家族的成员,是上流社会的女性,所以精贵些,分别有了自己的名字。其实只有名而无字,在《林黛玉进贾府》里,贾宝玉要给林黛玉取一个字,叫什么?

  生丁:颦颦。

  师:对,记忆力真好。这个细节表明贾宝玉很顽皮,但更表明贾宝玉思想上尊重女性,认为男性有的权利女性也应该有,哪怕是姓名后面的“字”。

  生丙:可实际情况是男尊女卑,林黛玉她们算幸运的,而绝大多数妇女都没有名字。张氏,王氏,就是她们的名字,翻开四大名著,都是这样。

  师:有一个相声,不知大家听过没有。旧社会有个姓马的女人嫁给了姓牛的,辛劳一生,死后墓碑上刻着她的名字——“牛马氏”。“牛马氏”三个字几乎可以说明一切。

  生戊:所以您认为祥林嫂应该姓林。可是她第二次到鲁镇来,鲁镇上的人还是喊她祥林嫂啊,她已经改嫁给贺老六了,该叫“贺林嫂”才对呀?

  师:鲁镇上的人对她的第二次婚姻认同还是不认同?

  生戊:不认同。

  师:对啊。如果认同,大家对她的态度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就没有柳妈讲的那个可怕的故事了。所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生己:老师,我觉得您的话题扯远了,我们是在上《阿Q正传》呢。

  师:对不起,是扯远了点。阿Q为什么没有名字,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己:因为阿Q孤身一人,没有父母亲戚,搞不清楚他的名字。大家都喊他阿Quei,但又不知道是哪个Quei字,于是鲁迅先生就用一个Q代替了。

  生庚:我觉得“Q”用得不对。因为“桂”或“贵”的声母为“G”,阿Q应该叫阿G才对!

  师:很好,敢于怀疑权威,而且很有道理,向你学习!我想,可能是方言造成的吧,江浙一带,“桂”或“贵”的声母读成“Q”。况且,“Q”还具有象形意味呢,像什么?

  生己:一个人的脑袋,后面拖着根小辫子。

  师:对!象征着大清国的子民,“东亚病夫”的形象。而这正是鲁迅要批判的,阿Q就是其中的典型。

  生甲:老师,未庄的人为什么不姓“未”呢?

  师:是啊,卫家山的卫老婆子姓“卫”,未庄的人为什么不姓“未”呢?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庚:未庄很大,有姓赵的,还有姓钱的,还有王胡姓王,吴妈姓吴,所以.....

  师:在阿Q所处的年代,江浙一带的农业经济较发达,农村相对于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较开放,所以一个村庄共一个姓的现象不多见。但未庄还是以姓赵和姓钱的.居多,赵太爷和钱太爷是未庄的实际统治者,两家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的。

  生丁:那地保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

  师:地保是封建政权的基层干部,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生丁:地保的官大还是赵太爷的官大?怎么地保老是听赵太爷差遣呢?

  师:赵太爷是族长。在封建社会的农村,族长的权力很大,几乎一手遮天。建议你课后读一读陕西作家陈中实的《白鹿原》,里面完整而又真实反映了中国的宗族文化。

  生丁:赵太爷的权力的确够大,一个嘴巴就把阿Q的姓打掉了。

  师: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卑微,一般没有名字,只有姓氏。男人则姓名字齐全,有的还有号。譬如苏东坡,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弟弟叫苏辙,有谁知道兄弟俩名字的来历?

  生申:我知道,来自《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见其辙”。

  师:聪明!谢谢。名和字也是有联系的,苏轼字子瞻,瞻不就是“望之”吗?还有韩愈,字退之;愈是“前进”的意思,与“退之”刚好相反,大家说有不有趣?鲁迅,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其实他最初的字是“豫山”,因为江浙方言里“豫山”读起来像“雨伞”,于是鲁迅小时候有一个绰号叫“雨伞”,长大后鲁迅就把“豫山”改成“豫才”了。

  生申:古人的名字也可以随便改吗?

  师:古人字可以改,号可以改,但是姓和名决不能乱改。姓代表的是宗族血统,是身世身份;名是父母郑重给取的,代表的是父母之命。有一句俗语叫“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乡间的男人和他人赌咒时常说:“如果...我就不姓X!”拿自己的姓当赌注,这是最高的赌注了。阿Q因为从小没有父母,地位又卑微,所以搞不清楚他的名字,他自己也“渺茫”。他原本姓赵,可是赵太爷用暴力剥夺了他姓赵的权利,阿Q在未庄也就彻底成了孤魂野鬼。吴妈有姓,而阿Q没姓,阿Q又如何配得上吴妈?阿Q此后的悲惨命运,也就成了必然的了。

  下课。

【《阿Q正传》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阿Q新传作文09-24

也当阿Q作文09-30

欢欢正传作文07-31

我的Q宝贝作文11-12

阿甘正传作文08-22

龟窝正传作文09-28

《利息》课堂实录02-27

阿黄的作文09-09

阿狸的作文08-10

《乞巧》《嫦娥》课堂实录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