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

时间:2023-12-07 13:03: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1

  师:我们进行过“观察细致才干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深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 “秋风扫落叶 ”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板书:物候)。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这位同学问得好!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协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何以见得?

  生:“预习提示 ”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师:能借助“提示 ”来理解,好!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 “揭示 ”里的话: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板书: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考虑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考虑。)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布置农事。比方: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 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 ”是什么?

  生:“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板书:

  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身的.理解

  生:原本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只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发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请大家朗读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燕子翩然归来”“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板书:

  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 ”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原本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 “归来 ”前面加了“翩然 ”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 “簌簌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 ”“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身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2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进行过“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秋风扫落叶”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板书:物候)。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这位同学问得好!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帮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何以见得?

  生:“预习提示”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师:能借助“提示”来理解,好!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A.“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揭示”里的话:“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思考)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是什么?

  生:“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板书: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产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请大家朗读第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燕子翩然归来”“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板书: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簌簌”,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对,我们决不是懒汉,我们一定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第;346页,默读戴巴棣的科学诗《大自然的语言》,看自己能读懂多少大自然的语言。

  (生默读)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生(踊跃地):“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姻,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晴蜒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开,冬天梅花开。”……

  师: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课后,我们干脆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好不好?

  生:好!

  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词语,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板书:拟人化)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课文4~12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生: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B.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C.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师:概括得好!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据下列语句来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的:A.‘,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膨.“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转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师:课文介绍物候学,从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说起,先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再说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板书:研究对象、研究意义)

  师:什么是条理?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你能以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文段)为例,说明其条理性的表现吗?

  生:能!

  生:老舍描绘济南冬天的雪景时,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按照“上课前—上课中—下课时”的时间顺序叙事的。

  生:布丰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窝一段,是按照动作完成的先后次序来说明的。

  生:我从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上读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楼吗》一文,作者从观察到的两种现象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师:由此看来,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单个文段,说话都要有条理。(板书:有条理)那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生:课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生: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师:大家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很不错。《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师: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近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

  生(踊跃):“A从学校到家里,适宜安排空间方位顺序。”“根据《路的变迁》要求,B宜于安排时间顺序,可从原先的路况,一直写到今天的路况,也可以从现实的路写起,继而回忆从前的路。”

  师:嗯(点头),安排的顺序比较合理。

  生:《预防近视》可以借鉴课文的思路从种种近视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近视,再告诉人们怎样预防近视,最后说明预防近视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师:说得真好!你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转视全班,问)《美丽的校园一角》按什么顺序说好呢?

  生;可以按照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间方位顺序描述校园一角的美丽。

  师:校园一角的“美丽”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丽”。ナΓ杭热怀つ昝览觯那还可以安排怎样的顺序?

  生: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师:好!现在就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美”展现出来,好吗?

  生:好!

  师:(板书题目、要求)下节课找同学来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书,至下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3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

  生:老师,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利息》课堂实录02-27

《乞巧》《嫦娥》课堂实录02-27

《登高》课堂实录范文02-28

母亲的恩情课堂实录03-01

认识物体课堂实录03-01

《鸟岛》课堂实录03-06

《夕阳真美》课堂实录03-06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03-04

《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录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