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

时间:2023-12-19 00:56:4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1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第一部分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

  《月光曲》生字:芬

  (释义)①花草的香气,也泛称一般物体的香气:那瓶花露水传来一股清芬。②形容香的:芬芳的花朵。

  (名句)清诗为题品,草木变芬菲。

  ——宋·苏轼《和段屯田》

  (清诗为题作品味,草木也会变芳香。)

  (谜语)草上盖着八把刀。

  (儿歌)

  大地回暖好春光,

  百花开放吐芬芳,

  惹得蜂飞蝶也舞,

  我们郊游多欢畅。

  (古诗)

  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宋·韩琦《迎春花》

  “随便说说”辨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生:不是。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师: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生: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使哥哥难过的话感到不安。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

  生: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

  师: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第二部分

  【评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对词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则教学片断设计,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就关键词语设问,重拳出击,重锤敲打,层层剖析,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感知了词语的丰富,感受了人物的复杂心情。

  模糊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摹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对这种心理活动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当出现在作者的写作活动中时,“言”往往不能尽“意”,留下“心折半使”的遗憾。面对这种意向的个体独特性欲语言社会共用性的矛盾造成的遗憾,作者往往无可奈何,只能以一些自认为尚可的语句将这种意象加以外化二凝固。当读者在阅读作品进行由“言”到“意”的转换时,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设身处地的去还原补充。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理解的模糊性。

  《月光曲》第二节中,学生对“幽静”一词的理解就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幽静”在字典中解释为优雅寂静,何谓优雅寂静?学生读了这个解释对幽静一词的还是不甚了了。教学中我利用模糊理解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受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小节,画出“莱茵河边”、“小镇上”、“一天夜晚”、“小路上、”等词语,同时结合平日的生活经验想象:偏僻的小镇,宁静的夜晚,无人的小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而后通过朗读体会、切己体察,学生明白了这样的环境就可以用幽静来形容。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想象,在日常生活或你的想象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幽静来形容?学生说了很多:秋天,夜晚的校园;乡村,远离村庄的和变;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常年不见阳光的山谷中,等等。至此,学生不仅了解了幽静,而且将词的转换成图示储存起来,为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做准备。

  贝多芬简介

  1770 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二十二岁起定居维也纳。当时正是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当他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曲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革新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827年3 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课文中提到的(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位音乐家。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2

  一、课前聊音乐

  T:同学们,今天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S1: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T: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

  S2: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T:(板书:音乐)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S:发现了!

  T: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S3:我的心情很高兴。

  S4: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S5: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T: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愉悦。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

  S:略。

  T: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S: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二、引入新课

  T: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T: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S1:略。

  T: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S2: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S3: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S4: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S5: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T: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读中感悟

  T: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生读课文,师巡视。T:哪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指名学生读)

  T:其他同学也想来读一读吗?可以从这三个小节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读,师巡视。)

  T: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T: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师指名评。)

  T:评的真好。你能读得更美吗?

  T:你读得也挺不错的。哪些小勇士愿意来挑战他?师指名读。

  T: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读读这一小节呀!(生齐读。)

  T:其他同学呢?你喜欢哪一小节呢?也来读一读。师指名读。

  T:这一小节这么长,你能读的这么流利。真的很了不起。其他同学也能来读一读吗?(师指名读。)

  T:同学们,在这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又是哪些句子呢!(师指名读。)

  T:老师和你一样,也觉得这一段文字特别美。其他同学也想读读吗,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也读出来呢?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生自由读。)

  T:哪位小勇士能第一个站起来读一读的?(指名读)

  T:你读的真好,能把你的体会跟大家说吗?

  T:其他同学,你们体会到了吗?能不能也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呢?(师指名读)

  T:听你读,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波涛汹涌的海边,领略到大海的雄浑壮美。你能不能来当一回作曲家,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

  S:我觉得应该是从低到高的。

  【点评】多种方式的自读、指读、评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了对月光曲的理解和体验。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而读应该是这种语言实践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注重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理解,体验,和感悟正是体现阅读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方式。

  四、音乐欣赏

  T: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想不想一起来欣赏一下。

  S:想。

  T: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板书:联想)

  (打开页面,生欣赏月光曲)

  T:月光曲美不美啊?

  S:美。

  T:听着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描绘描绘。

  T:哪位小勇士先来?师指名答。

  T: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呀?

  T:你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很强。谁还想来谈一谈吗?

  T:听着你的描绘,老师也好象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实,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想不想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来读一读刚才那段文字呢?

  S:想。

  T: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喜欢读几遍都可以。

  五、配乐朗诵

  (师打开页面,生配乐朗诵。)

  T:同学们,老师有个主意,不如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配乐朗诵,赞成吗?

  (全体同学推荐一名同学配乐朗诵。)

  T:你读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T:听了这么美的音乐,读了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着的呢?可以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来谈一谈。(板书:情感)

  S:略。

  T:是啊,所以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

  【点评】到这儿为止,老师已经把“音乐、联想、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学生对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来自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声中领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联想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和情感的理解。整个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着审美的乐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吗?

  六、联想起飞

  T:好,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想听吗?

  S:想。

  T:好的,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

  (打开页面,生欣赏音乐——《步步高》。)

  T: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S: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T: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S: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们都在敲锣打鼓的庆祝新年。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吃年夜饭,有的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很高兴。

  T:你的画面又有人又有物,还有声有色的呢!

  S: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欢度泼水节,人们你泼我,我泼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T:真不错,你的描绘也很富有情趣。

  S:我好象来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正围着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来到了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跳起了舞。

  T:听你这么一说,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现了那样美好的画面了。

  S:我好象看到了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在舞龙灯,舞狮子,鞭炮声震耳欲聋,五颜六色的烟花漂亮极了。

  T:多么热闹的新年呀。老师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乐了,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喜庆的画面。

  ……

  T: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T: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点评】听着学生们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发言,我真的很激动。没想到学生对一段他们并不熟悉的音乐会理解得这么准确,感悟得这么深刻。我觉得当我们的教学触动了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封存的记忆被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被唤醒了;他们幽闭的心智被开启了;他们囚禁的情愫被放飞了。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课堂啊!

  七、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背影》教学实录12-07

《挑山工》教学实录03-12

《社戏》教学实录12-18

《台阶》教学实录12-18

《管仲列传》教学实录12-06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12-02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12-13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12-17

《雪孩子》教学实录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