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体会

时间:2024-02-29 08:52:40 好文 我要投稿

浅谈教学体会

浅谈教学体会1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浅谈教学体会

  这次借着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心得,经验谈不上,有点只是一点点肤浅的体会和做法,还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们对我科组做得不好的给予批评指正,因为我们学校的领头羊是老大数学科和英语科,下面我就把我们科组的一些做法和一些老师的日常教学管理跟大家分析,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出我们学校更多优秀教师的一些做法可以学习到。

  一、及早定计划、定目标

  每个学期开学初,梁校就会组织我们科组开展好每个学期初的科组会议,我们生化科组比较特别,有初一生物的所谓大众眼中的次科,有初二生物的区会考科,还有初三竞争激烈无比的化学科,这样的学科组合,就要求我们在教师成绩和管理上要有所不同的鼓励和做法。例如初一、我们开学初就定一个目标:学期末赢兄弟学校,初二:赢兄弟学校,在区排前列;初三,赢兄弟学校,超区平均,尽量位列区前列。

  二、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科组老师,都是来自不同学校聚合在一起的,渡过磨合期很重要,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突出自己的优秀能力,例如曾淑珍、彭远向、王高桂等,他们以前都是镇的别的兄弟学校因为工作调动而调到我们科组的,初来乍到,他们有他们的个性和做法,不一定会立刻适应和跟上我在工作上的要求和习惯,而我这个人对工作有点严格,都希望每一个老师做好自己的本分,问心无愧,不管成绩好坏,只要我们看出他尽力,我就没有意见,大家都知道我的性格,可是怎样才令他们心诚口服的听指挥、统一行动,不搞个人主义,我以前也做了一点工作和丑人的,在科组会议上,该开口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而且就是以身作则,毫无私念的让所有人都看到和知道,成绩是团体的,个人再怎么好也不是好,如果尽力做了工作,个人再怎么差,也不是一个人差,我们是一个家庭,后来慢慢的,大家都毫无私心,把自己多年的资料、宝贝都拿出来,而且会觉得拿出来越多,受到大家的喜欢,自己越有价值,越自豪。这样大家齐心工作,成绩就容易上去而且工作开心。

  三、开展工作进行良性竞争和取长补短的宣扬

  我们科组的老师,大家的.实力相当,不管生物还是化学,在现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界,怎样引导大家进行平时的良性竞争又不会恶化关系?做好这一点,就能真真正正的做到团结一致对外了,生物上,王高桂和李锋,起到非常关键和核心的作用,他们两个备课组长,特别是李锋,对生物的所有资料的把关,都起好带头作用,平时要外出听课,区镇活到等等,毫无怨言的开车做司机,区里面经常有生物的各种比赛,他们都会跟我定人选,然后做思想工作,因为生物来来去去就几个老师,每一年都要比赛,大家都厌烦和无奈,所以定人选前要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踏踏实实的去参加比赛和有优越感的去准备。而化学,我们的外部竞争就真的非常激烈了,怎样才利用好我们8个化学老师的资源?把我们的真正实力发挥出来?这一点,我就经常对魏建文、杨绮琳、龙燕凤几个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表扬,其他几个老教师自然就会有紧张和压迫感,然后大家你争我赶,对每一次小测、测验、上课情况都毫无保留的拿出来交流,共同研讨学生的情况,解决的方法。除了斗低分学生差,更多的是互相比谁合格多,谁优生多,谁尖子多?

  四、踏踏实实的做好常规工作

  要出成绩,踏踏实实的做好常规,真的是没有办法可以省略的一个环节。其中,做法有:1、首先集体备课,出好合适的学案,是最重要的一点。2、尽量每天都改学生作业,发现情况互相指出;3、改好每一次小测和测验,做好总结。4、每一个班要求每一个老师吧合格、临界生的名单都定好,发给我,考试完毕核对达标情况。

浅谈教学体会2

  一个人的作文水平是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反映,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成篇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充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就尤为重要。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同时极其渴望成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欣赏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习作成功的欢乐,那作文水平一定会很快提高的。成功是学习进步之本,成功的喜悦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内驱力,成功的情感能使人在学习上产生愉快的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1从课外阅读、生活中引导入手激发学生快乐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是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优美的、经典的文章和片段,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影响,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特别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细节描写逼真感人,结构紧凑合理,很适合学生阅读、借鉴。对于这些文章,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就要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多与别人交谈,参与社会实践,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
  2注重启发和引导,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教师还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布局谋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材料。在这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朴实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写真话、写实话。初学写作的初中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来抒发感情,他们常常借用一些带情感的名词贴抒情的标签,故作姿态,无病呻吟,这些都不是抒发感情的正确方式。正确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只有带着情感反映的生活和写出的感受,才能动人。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只要作者把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某个道理在心理上的感受与感动如实地写出来,读者看了这类文章,便不由自主地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也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与感动。这就是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即是文章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只有这样的长期砥砺,才会领悟生活,陶冶性情,进而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3选好作文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如《我也追星》、《我的爸爸》、《假如我是班主任》,把《石壕吏》续写成《老妇人被抓走以后》等。这些作文命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因此,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4多形式评改,查找不足、讨论推敲、逐步提高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5赏优点、激兴趣、提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要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要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文的单元设计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适时地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想发,那么学生就能倾诉真情,写出能拨动读者心弦的文字,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浅谈教学体会3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推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这对我们刚开始课改实验区的体育教师来说是一场时代性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把初中三年划分为一个阶段,称为水平四,具体的年级、目标、内容以及各项教学内容,时间多长都给我们教师留下较大余地和空间。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一主体去展开,下面谈谈本人采取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专业素质中情感投入

  从体育与健康的性质定位来看,新课程已经跨出了单纯的学科范畴,走向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理念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围绕“如何围绕学生健康成长”来思考实施教学,不再是传授技术技能古老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体育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上投入,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语言素质,教师将通过体育教学,继续探索如何在全体学生在获取健康的道路上有所收益,努力使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是口头上说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而且要从思想上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脱离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内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提倡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一种互动与互补关系,教师可教学生,学生也可以教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心理互动沟通过程,良好心理关系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健康。因此,教师要关心学生,诚恳的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 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严中有情,严中有爱,严中有理,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可近,而不是敬而远之,教师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受到有安全感,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 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

  中学生在13—18岁阶段,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心理变化较大,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来呈现,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情感投入,发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满足并由此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畏惧、惊恐情绪,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心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帮助,设身处地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爱护他们,采取有效的语言方法换取学生的自然性。克服身体和外界的障碍,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进而化解他们的自卑、畏难、惊恐情绪。使他们增强信心,以愉悦心情快乐地学习,并且能积极自主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四 师生交流营造民主氛围

  新课程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多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交流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宽松、民主课堂环境,教师应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发表不同议论,对学生回答正确的或模仿动作准确的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强烈,更有利教师组织教学。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情感投入对完成教学目标起极大的积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只有忠诚与教育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在教育中对学生情感投入至诚,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平等共处,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投身于教育活动中,以实现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浅谈教学体会4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怎样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喜爱文言文,这是语文教师时常感到头疼的事。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学习文言文的捷径',就能使其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并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精髓。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我认为吟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文言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反复涌读,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来,读出文言文的原计原味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通读、赏读、美读三个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谓读的三种境界。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就是通过诵读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教学。具体操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课文。听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意境,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然后结合课文的注释,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顺。第二步,赏读课文。屏幕上先显出一个大大的“美”字,然后提问:“你认为桃花源美不美,美在哪儿?你能不能描绘一下。进而赏读课文,细细品味。第三步,美读课文。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和情思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去。通过反复涌读、涵养,领略文章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才思气质,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自己动手、学会积累

  俗话说得好: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所以我在诵读的墓础上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重要的文言词语,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好习惯。如我在讲授《论语十则》时,我让学生分类整理字音、重点词义、通假字、成语、 难句翻译等。学生根据我所提出的要求自行分类整理,然后交流,自行订正。又如在教授《〈孟子〉二章》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进行整理,这样学生不光很快地记住了文中的警句,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在《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字:“岁赋其二”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回忆旧知识,《岳阳楼记》也出现边一个赋'字,“到唐贤合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正是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又科学地训练了技能。

  三、愉悦学习,加深印象

  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咏雪》等一类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我把课文编成故事,让善于表演的学生拍演角色表演,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在演,同学们往往兴趣很浓,就连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被吸引,这样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政事中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印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时我让学生讲故事,结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并表扬、鼓励讲得好的同学;有时也可以根据课文,分成小组开展讲故事比赛,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再有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创设出相关情境,营造出一个使学生得到真切体验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在教学《陈涉世家》等历史回事性较强的课文时,我鼓励学生搜集、积累有关历史知识,并且彼此交流。在《小石潭记》中,有优美的景色描写,就要求学生找出有关句子,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动手画一画。总之,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浅谈教学体会5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浅谈教学体会6

  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在数学家眼中,数学就像一位恋人……

  数学家大会上,一位位数学大师用洋溢着激情的字眼描绘数学。但数学真的那么美吗?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现在,中小学里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杨乐认为,这其中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齐整,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考试模式的影响,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要考,考试指挥棒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参与制定了新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他认为:“数学并不枯燥,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不能再让孩子学得那么痛苦,要把数学的美丽还给他们。”

  这几年,我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有人认为,中国的数学“新苗”正在成长,意味着中国的数学研究前景大有希望。但也有人担心,为竞赛而刻意进行的强化训练,实际上和让孩子喜爱并且研究数学背道而驰。不光多数中小学生不爱学数学,不少大学生对数学也没兴趣,甚至连理工科大学生也往往忽略数学学习。前来参加数学大会的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在哈佛大学曾碰到一件令他十分惊讶的事情。有一天,几个从清华大学来这里念工程学的学生找到丘成桐,求教几何方面的问题,问如何把图像运动表示出来。丘成桐感到很奇怪,这不是微分几何方面的古典问题吗,原本是在读本科时就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他说:“希望即使是学工程的学生也要多花点时间在纯数学上,打破门户之见。”无论对于传统的工科、理科,还是信息、经济、管理等新兴学科,甚至于人文学科的学习来说,数学方法都是必要的基础和工具。杨乐教授说,研究生的培养、高层次人才所特别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基础。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北京师范大学刘兼教授透露,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推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拟定。新标准对目前“繁”、“难”的数学内容适当做了删减,并要求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大学的数学教育改革也正引起关注和讨论。我国的大学数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且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灵活。南开大学数学系定光桂认为,对于非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教育,必须以数学的应用和应用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要开设多门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即使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也不要将课程规定得太死,除了必修的数学基础课外,大量开设一些数学选修课,让学生们得以独立自由地发展,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下文简称新教材)终于在20xx年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论、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生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地、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柘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到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数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列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教学体会7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等,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又如在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就绝对不能忽略“等底等高”的条件;同时在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或“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都是自相矛盾的;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名词,不能使用自己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喜闻乐见,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的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

  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三是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四、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四点所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浅谈教学体会8

  拼音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不吸引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可把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首先就要从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依据一年级新生这样的认知特点,我在拼音教学中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让儿童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

  一. 大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具,开发直观性教学

  (一)创造条件辅助教学

  汉语拼音第3课是声母和拼读音节的学习。教学时,把新授拼音和相对应的图片,照教材上的样子贴于黑板即可。这一方法一般都用拼音卡片代替,但拼音卡片有个缺陷,它是图片拼音同时出示时,而且色彩也不够鲜艳,若教师自制图片的话,就可避免这些缺陷。不过自制图片需要一些时间,且较为麻烦,所以这一教学手段主要用于一些在字形或发音上较难掌握的拼音上。如单韵母o、u;声母b、d;f、t;p、q;课前做“b”的图形卡片,教学时先让学生读准“b”的音,再将“b”中的半圆改变方向,认出“d、p、q”的读音,熟练区别,加深记忆。

  (二)活动激趣法

  这种教法主要用于较难的拼读过程。把音节拼读过程以活动教具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死的书“动”起来,寓教于乐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在教学b-ɑ→bɑ时,由于这是第一次接触声韵相拼,是个重难点。于是我准备了两个大小适当的纸盒。在每个纸盒上的两个面上分别写上b和p,另一个纸盒的四面分别写上ɑ的四声。教学时,先出示b,再出示ɑ,两个纸盒相碰撞,表示声母b和韵母相拼,得出bɑ。这样的展示方法简明、有趣,学生也感兴趣,而且制作十分简便。

  2.在教学j、q、x与ü相拼时,去掉两点的规则是一个学生最难牢固掌握的内容之一。这个规则的讲解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小ü是学生,j、q、x是老师,学生见老师要脱帽行礼。可使用教具进行表演。把小ü画成一个小学生的样子,戴一顶有两个小绒球的帽子,j、q、x画成老师的模样。教师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手拿教具来表演。这样,学生即有得听,又有得看,很容易就把小ü去点的规则记住了。

  3.为了训练学生直呼两拼音节的速度,我还制作了一个“快乐大转盘”。先剪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在上面并列挖出两个窗口。在纸板的反面钉一两个圆形的纸板,分别写出下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

  二. 大力开展趣味教学,营造愉快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处于幼童期的孩子,是十分贪玩好动的。单靠图片和活动教具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不仅好看、好听、还好玩。所以上课时让他们动动手,做做知识性游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一)多开展动手练习

  动手练习的形式很多,有动笔的,有模仿老师动作的,有摆放学具的等。在这儿我想重点谈谈动手摆学具的练习。摆学具这一教学手段教学中运用得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就很少了,不过它十分适合拼音教学。前面我介绍的“快乐大转盘”是教师摆出拼音,让学生读,而摆学具则是与之相反,是教师发音,学生用拼音片摆出相对应的拼音。练习之前,只需要让学生准备好23个声母和6个单韵母,再让学生自制四个声调。外加一个小圆点(摆整体认读音节和轻声时用)。复韵母卡片不用。摆学具练习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先练习找拼音,即:老师读出一个声母或韵母,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形,而后快速地找出对应的声韵母。然后再练习拼复韵母,方法同上,用单韵母来组合。再练习摆两拼音节,最后练习较难的三拼音节和带调音节。在进行摆放练习时,可以同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也可以指名到磁性黑板上进行摆放表演或比赛。摆放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拼音知识,更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手能力,是一项十分实用的综合性教学手段。

  (二)结合游戏、娱乐来进行拼音教学

  低年级最常见的游戏就是“找朋友”。不过这个“找朋友”找不少名堂。可以复韵母找朋友(如:ɑn,一个学生拿ɑ,另一个学生拿n);可以整体认读音节找朋友,也可以两拼、三拼音节找朋友,还可以图文找朋友(如“转笔刀”,一人拿图片,另一人拿相对的拼音词语名称)。形式多样,灵活实用。除了“找朋友”,还有“摘苹果”比赛。在“苹果”后面写上音节,进行拼读比赛。还可以利用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来编成“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放松休息,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 如:(1)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2)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ɑ、o……;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shi、ri……;(3)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每次不必一次做完,只要做一段即可。

  (三)提前读写,巩固拼音,初试写话

  在拼音全部教授完之后,可以试着用拼音来练习组词、造句的练习。一开始可先用拼音来试着写词语,待熟练之后,让学生用口头说一句完整的'话,再用拼音写下来。这样的练习可以布置在周未做,用对老师说的语气来写。题为“每周一句话”。这一练习不必过于严格要求,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可以巩固、运用拼音,也可以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开展得好,今后还可以成为老师与学生互相勾通的重要渠道。

  三. 课外提供学拼音的机会

  小朋友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例如玩游戏、打电脑、听录音等。课外可引导小朋友听录音读课文中的汉语拼音,也可以让他们听听故事类的录音带,并让他们想想听到了什么,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听的能力。玩电脑也是小朋友十分感兴趣的,有条件的可让他们通过键盘的字母,教他们用拼音输入法,让他们亲自操作,感受电脑的乐趣性,从电脑中学习拼音,熟悉拼音.使小朋友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拼音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乏味,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积极合理地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内容的缺陷,同样能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的海洋。

浅谈教学体会9

  一、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兴致极高,认认真真投入实验探究了。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同学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我们就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材料要具多样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工具箱器材,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每种材料分十组)。

  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3、在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四、实验形式应具开放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实验内容、方法、设计等方面的开放性,如在学习“摆”一课时,教材中原来安排要先了解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然后再来认识什么是摆及摆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而摆、摆动的现象学生在生活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我提供了支架、细线、钩码、秒表等材料,让学生做一个摆,并达到每10秒摆动20下的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完成了摆的制作,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摆线长短、摆锤轻重的调节与摆摆动快慢的关系也一清二楚。学生做摆的过程、途径、方法不同,这些独具个性的经历、体验,说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课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成功的解决问题,这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种满足感、兴奋感的体验又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孩子在课堂上研究的经历远比原教材中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更重要。

  另一方面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蚂蚁、蟋蟀,认识叶、花、果实,认识石头、到校园里去观察土壤、到学校旁的鲥渔港研究水污染情况等,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五、实验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物体都能导电吗”实验中,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六、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我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来,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七、实验信息实现共享化

  观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实验信息交流是科学研究重要环节之一。而探究性的实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学生进行交流创造了广阔的交流机会和内容空间。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总结、表达等能力,体验不同观点的碰撞,经历人际的交往。

  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浅谈教学体会10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处于主体地位。这才符合教育的本义和宗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素质教育提出这许多年来,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改进不少,有些已基本扭转了“应试教育”的局面。但在一些“副科”中,尤其是体育教学中,却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够现代化、对体育课的重视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还未真正理解深,理解透。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体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全教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如何实现这一决定,我们认为,关键一点就是要在体育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以学生为主体。

  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是我们接受《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课题的实验目的是:在现行的学校教学作息制度下,保证全体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使学生的体质得以增强。在实验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能水平,又能有助于掌握《大纲》规定的技术内容,从而确保《两类体育课程整体改革方案》贯彻实施。要实现这一目的,势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实验研究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教指导学生学,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它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自学性、主动性。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锻炼习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家陶行之说过:“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对于居住在深圳特区城市的学生,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却反而较差,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尚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还不会玩。现代都市里的孩子课余娱乐主要是玩电脑、看电视、听音乐、逛街等,能在玩中使体魄同时得到锻炼的游戏几乎是零,这就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现代都市里的孩子娱乐项目,有很多是趋向现代化、高科技的东西,基本上可以独立进行,或者由家长指导,群体性的娱乐很少,这就造成孩子之间沟通、合作较少,有部分学生较内向、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的性格较为孤僻、忧郁。而家长们的过分保护、顺从、溺爱,也使现在的学生变得敏感、脆弱。为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我们有必要通过系列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增强体魄、发展身心。

  我们以《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课题为契机,使科研促教,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渗透到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让研究成果推动、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121健力操实验

  121健力操是《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一项重要实验内容。接到任务以后,我校马上成立了专门课题小组,集中力量,多方科研、实验,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各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先选取几个班为试点,经过一学期实验,测试数据表明,121健力操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有明显效果。目前已在全校推广普及。1999年8月,我校8人组健力操队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部分地区121健力操“永林杯”比赛,获得小学组一等奖。1999年11月我校由600人组成的121健力操队参加运会开幕式表演,赢得同行学校及上级领导的好评。

  1.实验时间、对象与方法

  1.1时间: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

  1.2对象:三(1)、(4)班、五(1)、(4)、(3)班。其中男150人,女150人。

  1.3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和《学校体育》有关资料。

  1.3.2问卷调查法:采用课题组的统一问卷,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由体育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回收率100%。

  1.3.3 数据测验法:数据测验由体育教师、校医等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得出结果。

  1.3.4 数据统计法:通过电脑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体育教师根据统计数据作出实验评价。

  2.实验讨论与分析

  2.1前、中、后期三次数据相比较,身体各项指标明显升高。(图示1)

  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单表现在各项数据指标的升高上,而且还表现在:以前每次早上集会时,总会有四、五个学生会头晕不适的现象,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出现了。在今年的校运会开幕式上,历时一个多小时,顶着烈日,却没有一个学生晕倒。由此可见学生在121健力操的作用下,体质得到明显提高。

  2.2前、中、后期三次数据与同期一个非试验班相比较,试验班的各项指标明显比没有试验的班高得多。两班测试数据相比较,得出结果是:

  2.2.1在肺活量方面,试验班的增长率(以三年级男女生平均率为例,下同)为6.73%,非试验班(以三(3)班学生为例,下同)的增长率为2.34%。由于在做121健力操的过程中运动量增加消耗养料(能量)和氧气,排出大量的废气(主要是co2),使心肺(呼吸系统)机能得到增强,心肺功能的增强,使呼吸肌增强。因而使胸围增大。同时,呼吸肌增强也自然使肺活量增大。所以试验班肺活量6.73%的增长率和非试验班肺活量2.34%的增长率,是实验的必然结果。(图示2)

  2.2.2在做121健力操过程中,上身活动较多,四肢、腰部、腹部平衡用力,健力器的伸缩、扩长力量由小到大,上肢力量的增加比徒手操锻炼效果更明显。在斜向引体测试中,试验班一年中增长率为14.46%,非试验班的增长率为7.83%。(图示3)

  2.2.3在立定跳远项目上,试验班的增长率为7.06%,非试验班的增长率为6.82%。(图示4)

  说明121健力操下肢克服各种力量弯曲较容易,消耗较少的能量,对下肢力量增长不太

  明显。希望能针对此问题加强研究,克服这一矛盾,使学生身体各机能平衡发展。

  2.3三年级试验班后期数据与五年级试验班前期数据相比较:(图示5)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三年级后期数据除肺活量与五年级前期数据非常接近外,其余均超过五年级前期数据。这有力说明了121健力操是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所在:参加了121健力操训练的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明显要好于未经训练的五年级学生。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学

  2.4存在问题:121健力操对柔韧素质提高不太明显。柔韧素质主要决定于运动幅度的大小,而从测试情况来看,不管是三年级还是五年级,在经过121健力操的训练后,柔韧度的变化不大。说明121健力操的运动幅度不大,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3.实验结论:

  实验证明:学校实行121健力操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121健力操锻炼身体的方法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推广。但现行这套操仍存在不足,如对下肢及柔韧度的锻炼不足,应进一步研究加以改进,以期使学生身体各部分机能均能得到均衡发展。

  三、“421”学校体育模式

  学校体育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心”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某一方面。“421学校体育模式“就是根据深圳特区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来的学校体育模式。具体来说是保证每周三节体育课、一节形体课,广播操和健力操,以及一节以年级为单位的活动课。

  1.体育教学课与特色教学在体育教学课上,对于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既要继承下来,又要努力浓度创新;既要注重上好每周三节最基本的教学课,又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改革教法。我们根据《大纲》和实验规定的内容,结合此次模式的实验方案,对课堂教学作了新的调整尝试。改变以往较陈旧的教学方式,实行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以技能教学为主,体能训练和快乐体育为辅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快乐体育(如呼拉圈、踢毽球、颠羽毛球等一些简单的`游戏)和一些卫生与健康基本常识。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完善各项设备、设施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如音像教育、利用幻灯分解动作进行技术指导等)进行教学。以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适当地给予品德教育,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精神、崇高的道德风尚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体育课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学生越来越愿意上体育课。问卷调查显示: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由原来的83%,上升到现在的92%;每周喜欢上三节体育课的人数由原来的77%,上升到现在的88%。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内容也由原来的看电视、打游戏机、听音乐为主,增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游泳等。

  我们还留意到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写姿、坐姿、站姿 、走姿不正确的问题,虽经校医、班主任教师一再纠正、强调,或是穿戴纠正体形的“背背佳”,效果仍不明显。为此,我们在一至三年级中每周开设了一节形体课,由学校体育老师自编一套形体教材。在40分钟的体育课时间里,设置一个体育舞台,配上柔婉的音乐,编排一些以柔韧度训练为主、力度训练为辅的动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既纠正了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学生仪态翩翩,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达到了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的效果,成为我校体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2.广播操和健力操两操指早晨的广播操和121健力操。课题组为了抓好早操,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参观了兄弟学校的早操情况,根据本校实际制定了严格的广播操管理细则。以“快静齐准”四字为要领,从出队的时间、路线到准备动作、早操、归队时间、线路都有详尽、严格的规定。这一工作得到校领导和各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常抓不懈,真正实现了课题组“使广播操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承诺。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全校推广普及了121健力操,并在做完广播操后加做一套121健力操。这样加大了早上的体育锻炼量,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从任课老师、家长、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两操的实行是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3.自由活动课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设计别开生面的,以年级为单位的每周一节自由活动课,以保证学生平均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体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双主体性”为主,但在自由活动课中,我们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学、玩“单主体性”。在活动中,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以让学生学会玩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会的游戏都可以分组或独立玩个痛快,秩序由班干部维持,教师只作安全指导和看护。这样学生放得开,玩得欢,结果在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放松了精神,还在活动中逐渐学生了“五自能力”,即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与终身体育接轨。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大大提高了积极性,还经常启动脑筋,开发思维,为教师出谋划策,想出许多有趣的游戏。目前,我校活动课的游戏主要有:一、二年级的乒乓球、颠球、投准、头顶物跑、双人跑;三、四年级的呼拉圈、乒乓球、投准;五、六年级的呼拉圈、投篮、踢毽球、颠羽毛球等。有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我们的体育活动课已经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我们决定在现有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上增设春季快乐体育运动会,并在学生中征集比赛项目,学生反应非常踊跃,已设计了诸多项目。

  我校试验统计数据表明,学生今年的发病率比去年降低了2.1%,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考核合格率也增长了2%,优秀率增长 0。9%。这些都证明了只有在体育教学上大大改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体育教学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让学生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

浅谈教学体会11

  什么是音乐欣赏呢?有人认为,一个人带上耳机,聆听录音机里的音乐或者是放着音乐,手里拿着小说,嘴里嚼着口香糖,躺在沙发上,似听非听地让音乐流过就是音乐欣赏。其实,所谓的“音乐欣赏”应该是学习理解的音乐享受。

  有的学生告诉我:“我很喜欢音乐,但是我分不出好坏来。”有的学生会说:“我没有音乐细胞,所以不会欣赏音乐。”有的干脆说:“我是音盲音痴,所以不懂音乐。”学生的这些话,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究竟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呢?

  拿破仑说过:“一曲音乐胜过百回说教”,我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竟然感动得青衫尽湿,那么音乐到底说了些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这一切 !

  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应注意训练学生有良好的音乐教养。

  从开学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这是一种文化教养的重要表现。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以安定、专注的心情去聆听、欣赏音乐。要告诉他们,烦躁不安或注意力分散,都是不可能从音乐中得到美感的,也不能真正感受与理解音乐的内涵。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在哪里,无论以什么方式聆听音乐,都要全神贯注,养成肃静地听赏音乐的好习惯。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

  1 、唱片、录影带的欣赏: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录像资料将国内或国际著名的演奏家、歌唱家、演奏团体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见闻,扩大学生欣赏的领域。这样的欣赏能获得时间与空间上的便利。

  2 、示范欣赏:通常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范唱或范奏表演。因为教师的艺术修养与人格,将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如果要进行范唱或范奏,最好在课前稍加练习,才能在课堂上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能邀请到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或演奏团体到学校来做演唱演奏,作为欣赏课的辅助,也能获得很好的示范效果。例如 20xx 年 4 月,同安一中在校园艺术节期间邀请了厦门大学的教授、著名古埙演奏家赵良山老师来校进行“中国民族管乐”的讲座,讲座进行得非常成功,赵教授精湛的演奏和曲折的艺术人生经历,震撼了学生们,学生的反响热烈。

  3 、学生间彼此的欣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唱奏表演,然后彼此欣赏,这不仅是音乐欣赏,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教育,对学生自我完成表现的.教育,使他们有勇气表现自己,也能有认真欣赏别人表演的好习惯。

  三、有效的音乐欣赏指导法:

  1 、注重欣赏气氛:音乐欣赏的气氛非常重要。音乐欣赏最好要在隔音设备极佳的视听教室内实施,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极大,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应保持认真聆听的态度,可以站在讲台上或干脆与学生坐在一起欣赏音乐,这样学生会觉得十分亲切,教师也能详细观察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种种反应。

  2 、欣赏前的讲解:我们再欣赏作品前总要进行乐曲的说明,但这些说明不宜过长,否则可能降低欣赏的情绪,因为即使最优秀的音乐教师,无论如何巧妙地说明,也无法充分表现音乐的本身,所以最佳的欣赏途径是音乐直接让欣赏者聆听。

  3 、设置欣赏焦点:在课堂欣赏中,不能让学生茫然地听,教学过程中应提示欣赏的焦点,教师研究教材,确定适合学生程度的欣赏焦点,同一首作品,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欣赏焦点,如:

  ( 1 )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 2 )这段音乐的主题是什么?你能哼出主题吗 ?

  ( 3 )这段音乐的曲式结构如何?

  4 、身体反应:音乐的要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节奏,身体的反应是把握节奏最确实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以下方法来把握节奏:

  ( 1 )以手拍节奏或用笔指挥节拍的基本动作;

  ( 2 )演奏打击乐器配合乐曲的节奏等。

  5 、描绘乐曲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之后,以说、写、画、演等形式,描绘出乐曲的感受,如欣赏完艺术歌曲《春晓》后,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写短文、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来抒发对春天的热爱。

  6 、欣赏乐曲的时间:有的乐曲完整欣赏很长,这时我们就应当考虑学生的注意力能维持多久,也许高中生注意力能集中久一点,但初中生可能会短一些,所以,不一定所有的乐曲都要完整欣赏,才认为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7 、欣赏音乐的良好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机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态度以及聆听音乐会的礼貌和习惯。有的学生因为条件的限制,从未现场欣赏过音乐会,但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怎样做一个文明的观众。如在欣赏音乐会时,应注意乐曲进行中不走动,还应关闭一切通讯设备,迟到时要等到乐曲告一段落才能进场,乐章停顿时不能鼓掌,演员谢幕后观众要注意有礼貌退场等细节。

  8 、音乐欣赏生活化:除了课堂上的音乐欣赏外,教师应促使课堂上的音乐欣赏得到延伸,得以生活化。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每天接触更多的还是

  港台的通俗歌曲,所以我们音乐教师可以适当的将广播电视方面的有教育价值的音乐欣赏节目,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增加一些欣赏的机会,这也能弥补音乐欣赏课上音像资料的不足。如每年的五一、国庆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都会举行全国的歌手大奖赛或舞蹈大奖赛,春节期间的一系列歌舞晚会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拓展欣赏的好节目。

  以上我把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做了一些交流。每个音乐教师对音乐欣赏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但不管怎样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欣赏教学应在“普及”上做文章,我们应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普通教育,在我们教育的学生中,将来去从事音乐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长大后只能成为喜欢音乐、热爱音乐的人,所以音乐教育应该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教学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去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浅谈教学体会12

  历史学科不仅担负着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而且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自愿去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关系着中学历史教学的成败。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呢?

  一、正确引导,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历史课枯燥无味,且无“实用”,在考试中特别是中考中所占份量不重。因此,有的学校领导很不重视,历史课或有或无,历史课由其他学科老师代上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领导认为历史课应尽可能地少开,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主课”的学习上。我们中学教学的功利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功利”的目标驱动下,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对历史的学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累赘”,从而也就不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至学生完全失去兴趣。其实中学历史不只表现为中考、高考的需要,其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是一种人格教育。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是“以分促学”,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而要“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从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汲取历史的精华,在“历史”宽阔海洋里徜徉,不断开阔视野、磨砺意志、培养情操,从而健全人格。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学习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教,乐其道。”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试想:一个成天板着脸,面对学生学习中的一点“小错误”便采用非打即骂方式的教师肯定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对于其所教的学科也会敬而远之,如此则会大大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建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教者应放下尊严和架子,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做朋友,关爱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思维受阻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尊重理解,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讽刺挖苦。尤其是对于少数学习上的后进生,教师应切忌正言厉色,更应关心其微小的进步,帮助其重树学习的信心。还应利用课余时间,适时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进行学科辅导,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期望,在兴趣的激发中促其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学习。

  三、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令人敬重的品格。正直、真诚、亲切、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格魅力是得到学生喜欢和尊重、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这一学科。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位资质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一位教学成绩不错,而另一位却教学成绩平平。通过调查了解,原因就在于一位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另一位是学生不喜爱的老师。学生们说,他们喜爱的这位老师“处事公正、亲切、随和、责任心强,懂得如何和我们交流沟通,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像父母一样关心体贴我们,我们喜欢听他说话、听他讲课”。正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喜欢这位老师的同时当然喜欢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了。如魏书生、李镇西等,就是由于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的师生关系,保证了他们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成就了一代名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历史教师要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建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历史课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利用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兴趣因素。首先,应运用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上历史课时,我主要用情感教育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这两种方法贯穿教学。比如为了让学生说出《窦娥冤》的作者,我让他们猜一个谜语——张学良坐牢(打一历史人物),因为张学良的字是“汉卿”,所以同学们很快就回答出来是“关汉卿”;又比如1234年元灭金,1234是自然数的顺序,根据顺序很快就记住了;讲到人物记忆时,我又把辛弃疾和霍去病变成趣味性知识——“去掉(弃)疾病,强健身体”,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两位人物。所以,将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知识,要结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结合体。当真实生活的内容进入课堂,才有可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总之,只要历史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一定能让历史课充满魅力,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

浅谈教学体会13

  随着独生子女的慢慢长大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家庭缺少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教育上的失误,从周边的许多孩子中能看出现今的许多儿童都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自私、唯我独尊、从来不会为别人考虑。从这些现象更能体现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非常重要。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的,人们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发展。但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心理都比较脆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犹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形成良好的品德、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催化剂。同时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更多的鼓励留给孩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辩证的思想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数学课堂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去促进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问质疑。

  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教学可以利用故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心理情况下发表不同的见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如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利用小游戏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观察分类,从而找出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具体分类。

  总之,数学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教师管理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因此数学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浅谈教学体会14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兴趣同样也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力,行动力,甚至能产生强而持久的意志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用富有激情的授课,亲切的笑容,风趣睿智的谈吐,提高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发自内心的动机。学习过程中能激发出自己潜能。让学生恋上课堂,才能学的更出色。

  二、赞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见一些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应该秉以平等尊重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都是独立不可或缺的'存在,老师应该点燃学生独特的天赋,塑造好学生的自尊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懂的赞美。要因势利导,以点带面,培养好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发动感情攻势促使学生全面进步的同时,更好的学习好数学。

  三、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能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学能力,是老师能教给学生携带终身的重要财富。不仅能转学生被动受学为主动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重与学生互动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提高学习成绩。

  四、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能在任何学科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中,会碰上多种多样的公式,公理。如何在教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解答。这是很多数学教学老师苦苦探索问题。这便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类型题中总结解题规律,整理学习心得笔记。灵活运用类比题型总结。平时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阶段性总结学习,时常温故知新,查漏补缺。通过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总结

  当然,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同样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其中需要学习总结的还有很多。

  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需要每个老师认真思考和行动。希望在这提出的一些拙见能得到广大师生的交流与学习。

浅谈教学体会15

  论文关键词:钳工教学学习兴趣实训目标钳工技能

  论文摘要:钳工是中等职校机电类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毕业生从事机械装配或维修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文从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和钳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钳工教学的内容,不断改进钳工教学模式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基本技能等描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目标。

  《钳工工艺》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钳工工种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同时,钳工又是机械行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许多岗位都是其他工种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凸显了其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另外还兼有抽象概念多、定义术语多、叙述内容多、研究对象种类多、需记忆的概念多、涉及的问题多等特点。因此,在钳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充分了解学情、找出问题、明确目标、改进方法、激发兴趣、强化技能等方面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多方指导下,主动去寻找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作者就自身任教钳工课程的整个过程,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充分了解专业与学情,找出问题,做到因“生”施教

  作者所任教的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是一所以中专为主,兼有高职专业班级的综合性中职学校,所涉及到的汽车和机械等专业基本上都要开设《钳工工艺》课程,并开设有与课程对应的钳工实训,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一般为一周到两周时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要完成规定的图纸作品。对于动手操作的钳工实训,学生们都能有很高的兴致,然而针对传统式的课堂理论课教学,却对许多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和挑战,那就是:这些学生很难平静认真地坐下来听教师讲解那些原本就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对照教材上的那些工具和图形也是瞧瞧而已,更不会对那些步骤和方法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大多表现为浮躁、不安分、睡觉、玩手机等问题上,是教师们头疼的问题。

  因此,针对这些特“长”生和特“困”生们,教师们就很难再继续以传统的教法来对付,而是要设想到更适合这些学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使这些原材料能充分适应教师的教法和模式,从而产生兴趣。

  二、及时改进方法和手段,明确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在对该校学生的所属专业和基本学情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作者针对这些学生所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目标,认真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发现传统的教学难以适应现在的中专生之后,作者想到:不在“填鸭式”地去灌输理论内容,而是从教具室借来相应的工具,如钢锯、锉刀、榔头、錾子等,并要求学生搬实际的台虎钳到教室。在每次课的开端,都不去说明本次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而是开篇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然后利用10到15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该零件的加工方法和步骤,而后对照几种不同的加工步骤和方法,教师再给出不同的结论,评价出最优的加工方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对照该工件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念头。此时,教师顺势而发,在教室内演示操作刚才的步骤,虽然两节课的时间不一定能加工完这个工件,但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明确目标和内容,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根据教材,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根据该班级的学情适时调整教材的内容,或增加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或减少理论的赘述等。作者在编制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时,还紧扣对应本课程的实训项目,重视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每一次课的讲解和演示都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特殊的目的和要求。即: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所要学习的训练内容,再熟悉掌握所要训练的目的和要求等。如在讲到锯削工件的边缘时,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钢锯的使用方法,以达到快速高效的锯削效果。因此,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站立姿势要正确、位置适中、手腰同时用力,在锯削的初始、中间和结尾阶段分别该如何用力等,在讲到这些内容和要点之后,学生就会联想到锯削的姿势,并且会自觉地去对照教材中的相应内容,模仿锯削的姿势来演练,从而达到了预期的讲解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三、不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兴趣,做到因势利导

  钳工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工种之一,因此技能训练应作为《钳工工艺》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让学生从提高兴趣入手,因势利导,不断强化自己的技能训练,以让理论课教学和课堂上的演示达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大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

  1.由易到难,从思维意识上让学生感觉到钳工好像是“运动锻炼身体”

  钳工课程的教学和训练都是牵涉到实践操作环节的,而且每项操作都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在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上,要首先从思想意识上去理解和接受钳工的劳动强度,由易到难逐步地学会每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且要觉得钳工好像是在锻炼身体。比如:之前举例说过的锯削训练,就可以看成是腰部和臂力的运动和锻炼,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练的时候可以站立模仿。

  在锯削时正确的握锯与站姿为:右手握紧银柄,左手轻扶锯弓前端、锯割时右手主要起控制锯弓运动的作用,左手配合右手扶稳锯弓,轻施压力,起辅助作用,推锯是工作行程.双手应对锯弓施以压力,回锯是非工作行程,不施压力。而站姿是错别站立的姿势。据锯时,操作者站在台虎钳纵向中心线左侧,身体偏转约45,左脚向前跨小半步,重心偏于右脚,两脚自然站稳,视线落在工件的锯割线上,使锯削能按照正确的`路线进行。如此反复强调这些基本的要领和动作之后,学生就会感觉到身体上各方面如同得到锻炼一样,进一步增强运动意识。

  2.自由设计,从学习兴趣上让学生感觉到是在“设计自己的工艺品”

  在钳工的教学和实训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既注意学习内容的安排,也要注意放开强制性的单一要求,而是要多方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让他们自由参与设计,当教师审核过这些自行设计的图纸之后,再按照尺寸配以相应的原料,让学生自身去安排时间进行钳工练习,当他们通过一段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之后,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好像是自己的一件“工艺品”,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因势利导,从循序渐进中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快乐中学习”

  在刚才所述的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因势利导,不断要求学生进行改进和完善图纸,循序渐进,反复练习,从而也逐步提高工件的加工难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乐趣和兴趣。而教师在讲演和指导学生练习时,要时刻纠正学生的站姿、锯锉等工具的握法,协调好身体正确的配合,调整好用力速度和大小,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能快乐地去完成训练和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作者意识到钳工课程教学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多方寻找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佳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但要想全面多方位的去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效果,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作者还将不断的学习和汲取其他有经验的同行进行学习研究,使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明全.从钳工实践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J].贵州农机化,20xx(04).

  [2]黄智华.钳工实习课教学心得[J].职业,20xx(03).

  [3]陈丽霞.激发兴趣,学好钳工工艺[J].海南矿冶,1999,12,30.

  [4]洪伟龙.技校《钳工工艺学》课程特点谈[J].现代技能开发,20xx,10.

【浅谈教学体会】相关文章:

浅谈情感投入在体育教学中体会03-13

兰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12-18

浅谈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05-03

浅谈穿越作文03-18

浅谈饮酒礼仪03-12

浅谈共享作文07-18

浅谈战略成本04-28

浅谈阅与读作文09-24

画面感浅谈作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