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3-04 11:00:40 好文 我要投稿

【优选】《为学》原文及翻译10篇

《为学》原文及翻译1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 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 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 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 9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行动,坚持←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手法: 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为学》原文及翻译2

  《为学》的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的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 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的作品赏析

  《为学》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为学》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为学》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为学》原文及翻译3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清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鉴赏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矣手,”者认为天矣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深。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者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深因而”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的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者由此说明了“立志深的重要。所谓“立志深,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深,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深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矣事“难深与“易深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深与“易深是相对的,可变的。接矣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矣,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深“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深以及“吾资之昏深与“吾资之聪深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深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深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为学》原文及翻译4

  为学原文

  作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

  9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为学》原文及翻译5

  原文:

  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注释:

  1、资:天资,天分。之:助词。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4、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

  5、鄙:边远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

  8、钵:和尚用的饭碗。

  9、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1、自败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赏析: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为学》原文及翻译6

  《为学》原文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 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原文及翻译7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译文: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那么难的也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困难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译文: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只要去学,那么难得也容易了;如果补血,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译文:我的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译文:我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的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译文: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译文:以此而论,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吗?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译文: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译文:富和尚:“我好多年以来,想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实现。你凭借什么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译文: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译文:所以聪敏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有不可以依靠,哪些自认为聪敏而有才学但不学习的人,自己毁了自己。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昏昧和平庸,有一定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的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倦怠的人,才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为学》原文及翻译8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那么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只要去学,那么为学加点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的)亦(也)易(容易)矣(了),不为,则易者亦(也)难(困难)矣(了)。人之为学(做学问)有难易乎?学(学习)之,则难者亦易矣,不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我的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我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的才思敏捷,超过别人;但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吗?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呢?”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好多年以来,想攒钱乘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直到现在还没有去成,你凭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显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所以聪敏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敏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的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天资,天分)之昏(愚笨),不逮(及,赶得上)人也,吾材(才能)之庸(平凡),不逮人也。旦旦(每天)而学之,久(长久)而不怠(懈怠)焉,迄(等到)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超过)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摒弃。屏:同摒,摒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区别)也。圣人之(的)道(学问),卒(终于)于鲁(反应迟钝,不聪明)也传之。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昏庸聪敏之用,岂(难道)有常(常规)哉!

  蜀之(的)鄙(边境)有二僧,其(其中)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告诉,对??说)于(对,向)富者曰:“吾欲(想要)之(往,到)南海,何如(怎么样)?”富者曰:“子何(什么)恃(凭借,倚仗)而往?”曰:“吾一瓶一钵(和尚用的碗)足(足够)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雇船)而下(顺江而下),犹(还,尚且)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及,到)明年,贫者自(从)南海还(回来),以(把)告富者。富者有惭(惭愧)色(神色)。

  西蜀之去(距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到)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是故(所以)聪与敏,可恃(凭借,倚仗)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的人),自败(自己毁了自己。败:毁)者也。昏(昏昧)与庸(平庸),可限(限制)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努力)学不倦(倦怠)者,自力(自己努力学成。力:努力)者也

《为学》原文及翻译9

  [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4〕。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5〕,虽子羔、原宪之贤〔6〕,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7〕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译文]

  一个人读书做学问,如果不日日进取,就必定会一天天退步。[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难有作为。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习惯那里的世俗而不知觉醒。[如果]不幸处于穷困和偏僻的地方,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这样]可以与古人会合[一样],以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六七,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见],即使是象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最终对国家是没有帮助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凭孔子这样的对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是一种勉励吗?

《为学》原文及翻译10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作者:[清朝]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清代文学家。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逮:到,及。

  材:才能。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屏弃:摒弃,舍弃。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

  买:花钱雇用。下: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惭色:惭愧的神色。

【《为学》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为学》原文及翻译03-03

《为有》原文及翻译02-27

《薛谭学讴》原文及翻译09-01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08-10

纪昌学射原文及翻译07-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09-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03-03

满江红·为问封姨原文翻译03-01

《野望》原文及翻译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