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时间:2024-03-08 14:36: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1

  学习目标

《荷塘月色》导学案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

  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悄悄地披了大衫”

  3、“路上阴森森的”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2、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

  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脉脉

  三、练习体会

  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

  颤动的叶和花像( )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

  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

  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四、学后感悟

  (夜游)家———小路———荷塘————家

  (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

  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他那虽轻犹重的人生忧伤,似淡还浓的孤独苦闷!

  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五、写法一得

  一篇写景的美文,必须要注意做到------

  音律美(叠词)

  措辞美

  修辞美(比喻、拟人、对比、通感)

  画面美(淡雅、朦胧、幽美)

  六、拓展延伸----古诗文中有关“月、荷”的诗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是诗人从自然引起的遐想,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而产生无限感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远隔天涯的双方都在同一时刻看到了。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唐李白《峨嵋山月歌》)这是作者早年写故乡夜景的有名诗句。高山秋月,月影江流,描绘出一幅幽美的清江山月图。暗点秋夜行船,空灵入妙。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唐·李白《把酒问月》)以月亮为见证,说古人今人来去如流水。人生有限而时间无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白:诗作于白露节夜晚。前句写见露白而叹自然时序的变迁,后句见月明而思故乡之月更明。通过心理幻觉,表现对故乡的怀念。在战乱中见露见月,更增其忆舍弟之念。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石头城》)淮水:秦淮河。女墙:城上的矮墙。通过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仍旧照着这古老荒凉的故都,抚今思昔,怎不伤感!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无赖:无奈。写扬州独占二分明月,是因望见月亮而思念意中人。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宋·晏殊《蝶恋花》)谙:熟悉,懂得。离别苦:一作“离恨苦”。到晓:因为思忆离人一夜无眠。朱户:红色的门窗。借月抒情,寄托离别的愁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但:只。人长久:年寿的长久,感情的长久。婵娟:美女。传说月中住着嫦娥,这里借婵娟指明月。这是一句传诵千古的良好祝愿,宽慰离别的双方。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荷: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大而艳丽、清香;花谢后生莲蓬、结莲子。荷又称芙蓉、芙蕖、菡萏(hàndàn)、莲。用拟人的手法写风荷(荷叶受风),恨芳时不再、美人迟暮,怀着壮志难酬之痛。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相伦:相比。尘:比喻渺小。菡萏(hàndàn:莲花。针对人们重花不重叶的偏见,以荷花为例,说明“红花也须绿叶扶持”的道理。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宋·周敦颐《爱莲说》)作者给予菊花、牡丹、莲花这三种花不同的美称,以此比喻三种不同品格的人。但以菊和牡丹衬莲,重点在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描写莲花正直、清香、洁净和高雅,称颂其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以物拟人,寓意深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才:刚。尖尖角:露出水面的荷叶尖。写泉池风光。这两句比喻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发现和喜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歌写出六月天的西湖秀色。运用碧绿的荷叶衬托鲜红的荷花,相映成趣。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碧伞:比喻荷叶。描写酷热的傍晚,观察荷花怕热的动态,体物甚微。

《荷塘月色》导学案2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导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品结构分析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

  四、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五、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回顾历史:

  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

  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七、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4.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3.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八、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背诵4~6段。

【《荷塘月色》导学案】相关文章:

秋天导学案03-02

《秋天》导学案12-17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02-28

真正的英雄导学案05-05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06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06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03-05

月球之谜导学案03-08

《马说》导学案1402-28

《苏州园林》导学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