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4-03-11 20:11:40 好文 我要投稿

(经典)孔子的故事15篇

孔子的故事1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经典)孔子的故事15篇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孔子的故事2

  孔子大家都知道吧,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但是很少人知道孔子的一生发生了哪些事情。而李长之则把孔子一生的事情编写成了一本书,让我们以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来描写。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是大概是这样的: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起去洛阳。孔子觉得这是个机会,他可以去拜见拜见大思想家老子,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去迎接,又叫他的仆人把道路打扫干净,从孔子到达时,他们又谈了很久。我最喜欢的是老子最后对孔子说的几句话: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时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时是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我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会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认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这些话让我思考了许久。并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的故事3

  不知怎么挣扎到鲁镇的酒家。蓬头垢衣的他,脸上却泛起一圈红晕。小二温来了酒,自己的衣服口袋也破烂的耷拉着。

  冷!冷得出奇的气氛。没有叽叽喳喳吵着要茴香豆的孩子们,平日里拿他作笑的也一个不见,就连酒家掌柜的,也不提起他依旧欠着的十九个钱。不过半月而已,已经被这小镇遗忘了?

  抬起头时,对面门槛却坐上了客,那人宽额,长胡,面色平祥却波澜不惊,看着他笑而不语。孔乙己脸上不以为然心里却泛起层层涟漪。莫非……

  “共饮,何如?”不等孔乙己开口,那人的胡须动了动。孔乙己脑海里“不多矣”的情景挥之不去。

  “在下可知诚与仁乎?”那人端了酒,轻轻押了一口。

  “仁者,诚者,皆君子也。”孔乙己皱纹间的伤痕不安的缩缩。此人……鲁国孔丘师者也?

  “既知君子者,又何倾志于偷鸡摸狗之事?”微笑的脸没有任何变化。

  “君子固穷,读书人的事,不可谓之偷,窃乎哉……窃……”孔乙己喝过半碗酒,脸色涨红起来。

  “君子有墨水,为何要行窃?”不再微笑的脸意味深长。

  “这……不得已而为之……君子固穷……君子固穷……”孔乙己恢复了灰色的脸显得颓唐。

  “知识不过来便你处事,何以成为炫耀他人的资本?”

  孔乙己青黑的脸色里眼神灰暗。

  你可知人皆过之,而不更者,谓之过也。”

  “如之何?吾将如之何?”孔乙己眼睛里闪过一丝晶莹。

  “诚之待人,任之待事罢。岁虽寒,而松柏亦不调也,汝堪迎风而上,劲草者也?”一丝微笑又现于脸庞。

  “师者孔丘者也?”这个名字再次划过孔乙己茫然的'脑海。

  不见了平静的脸,模糊了耐人寻味的微笑。清晰的是越来越灰暗的天空。孔乙己合上那双剧烈抖动却已黯然失色的眼睛,两

孔子的故事4

  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孔子的故事5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孔子的故事6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贲(bi4)卦,长叹一声,好像心情很不平静。

  弟子子张进来,举手问道:“弟子听说贲卦是吉祥的卦,贲卦的意思就是修饰,就像人需要修养一样,这是很重要的、很应该的事,但是,夫子为什么会叹气呢?”

  孔子说:“贲卦所修饰出来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啊,所以我才叹息。”

  子张问:“难道修饰不重要吗?”

  孔子说:“我想,事物的本来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应当是正白色,黑色的应当是正黑色,贲卦所说的.修饰,其本来色彩的正色是什么颜色呢?”

  子张说:“夫子所说的意思是修养只是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是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宝珠不需要有意地装饰,为什么呢?本质本来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饰。”

孔子的故事7

  《孔子故事》是现代作家李长之所作,通篇以简洁的语言详尽地叙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本书以孔子的成长及政治生涯为主线,详尽地描述了孔子在政治和教育两大领域的成就,特别是在教育上的伟大成就。今天我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谈几点我的看法。

  分析现实教育,纵观教育历史,认真研读《孔子故事》不禁觉得孔子的教育思想自有之即发射出耀眼的光辉,经久不衰,即使是科技空前发展的今天,依然显示出他不凡的魅力!

  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仁”,“仁”即“爱人”,是教育的本真。仔细品味现代的教育现状,人们都在埋怨:如今的孩子是一代比一代自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实原因简单,因为我们的教育不知从哪一天起,就变成了只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东西“仁”的渗透与传递!过分的溺爱与过度的物欲的满足,使得孩子们觉得他们只有被爱的权力,而不知道他们更应该有“爱人”的权力和义务,久而久之,稍有不如意就会心生埋怨甚至怨恨!会干出悔恨终生的事。一个人,有了“仁”就有了责任感,有了动力了!所以“仁”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基础。 在孔子成就自己伟大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定的目标,不管目标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孔子就会坚定自己的步伐,排除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进。

  在现实中,由于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使得好多孩子都表现出精神的极度空虚,生活得特别盲目,生活没有目标,学习似乎只是要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所以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要想让孩子们真正地快乐、自主地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把坚定的大目标,分解成不同时间的小目标,逐一去实现,最终实现快乐学习。

  孔子思想,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读、学习。

孔子的故事8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孔子的故事9

  《孔子的故事》讲的是孔子一生有记录的大事,像第一次参与政治活动呀、开始教育事业呀、和老子会面呀。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会面,讲的是孔子要到洛阳去,好学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在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所以他想到那儿去好好学上几天。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话,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事态度告诉他:“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了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句是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这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句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出门应该坐车,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句是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

  老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学东西要灵活,能做到举一反三。《孔子的故事》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孔子的故事10

  大家好,我是17号郑凯文,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是一个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才写了这一本书,因此就有了这一篇读后感。

  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看待孔子的。

  这是我读完了《孔子的故事》的感想。在本书中,指出了孔子的.,信不信,正如嵇文普先生说的:“承认孔子的进步性并不是提倡尊孔读经”。毛主席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总结,去承继这珍贵的遗产”。接下来是我对孔子的个人想法。从孔子的社会性质来看孔子。孔子处于春秋时期,据我所知,春秋是和战国同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期。春秋和战国诚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在我看来,只是社会剧烈程度,表现的不同罢了。在春秋时期,社会还没有到达质的突变,而战国时期则完成了这一变革。

孔子的故事1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孔子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故事12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的故事13

  树德与树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子的故事14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

  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孔子的故事15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要请假回去。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听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就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孔子无论走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孔子的故事】相关文章:

孔子的故事03-11

孔子的作文08-05

孔子的作文05-04

给孔子的信12-01

关于孔子的作文07-28

走近孔子作文07-28

孔子的尴尬作文04-30

写给孔子的信02-27

《孔子拜师》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