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的民间说法

时间:2024-03-12 10:33: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入伏的民间说法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入伏的民间说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入伏到底是怎么来的?

  古人在一年之中,有两次重要的祭祀活动,冬季打猎以祭祖,谓之“腊祭”。夏季以狗肉来祭祖,谓之“伏祭”。所谓“伏祭”,也就是杀狗以祭祖。其日子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而“腊祭”的日子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所以说:“夏至三庚为伏,冬至三戌为腊”。

  后来随着“伏腊”习俗的逐渐减少,腊祭的日子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腊八节,而伏祭的日子就演变成了入伏的开始。《蒿庵闲话》中说:“伏祭始於秦,近日已不闻举行”。最初的“夏至三庚为伏”,也变成了“夏至三庚入伏”,虽一字之差,其意义却不一样了。

  之所以要用“庚日”,就是因为“庚”字来源于白虎七宿的参宿,代表着秋季的萧杀之气。而伏祭本身就是人们杀狗祭祖的节日,“伏”与“副”同音,“副”字的本义就是用刀刨开,所以到了今天,有些地方依然把“杀狗”念成“副狗”,同“伏狗”。

  当伏祭的日子变成了入伏的开始,“庚”字的意思又发生了变化。《历忌释》中说:“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故曰伏也。伏者,隐伏避炎暑也”。

  庚代表秋季的金气,也就是少阴之气,夏季火旺,庚金遇火就要伏藏,所以庚金伏藏之日就为入伏的开始,原本是人们杀狗祭祖的日子。

  “母伏”和“公伏”指什么意思?如何判定?

  三伏天除了有30天和40天之分外,民间还有“母伏”和“公伏”之分。人们按照入伏当天阴历的时间,如果是单数,当年就是“公伏”,相反,如果是双数,当年就是“母伏”。

  比如,今年(2022年)入伏的时间是2022年7月16日,阴历时间是六月十八,属于双数,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就属于“母伏”。

  再多举两个例子,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阴历时间是六月初二,也是双数,同样属于“母伏”。而2018年入伏时间是7月17日,阴历时间是六月初五,属于单数,按照上述说法,2018年的三伏天就是“公伏”。

  “母伏”和“公伏”分别有啥说法?

  民间有俗语“公伏凶,母伏爽”, 凶和爽指的都是天气,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公伏,那么三伏天比较炎热,“凶”其实指的是天气特别热。相反,如果当年是“母伏”,那么三伏天比较凉爽,说明温度适宜,降雨相对也多一些,不会感到那么炎热。

  还有一句俗语,说的是入伏当天下雨的内容,具体是“雨淋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淋母伏头,炕头起蘑菇”。这句俗语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当年三伏天属于“公伏”,并且在入伏第一天下雨了,那么当年天气比较炎热,狗舌头都能晒破,说明了炎热程度之大。

  相反,如果当年三伏天属于“母伏”,并且在入伏第一天下雨了,那么当年降雨较多,通过炕头都能长出蘑菇的比喻方式,来说明降雨多。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三伏天的由来,为何有30天和40天之分?“母伏”和“公伏”指什么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年三伏天即将到来,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三伏天日期如何确定?为何有30天和40天之分?

  按照传统的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也就是说,夏至节气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庚日”是根据十天干十二地支计算的,每10天一个庚日。

  今年(2022年)夏至节气的时间是6月21日,当天是乙巳日,而到了6月26日就属于庚戌日,因此,今年夏至过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然后再往后推迟20天,也就到了第三个庚日,时间来到了7月16日,因此,今年入伏的时间就是2022年7月16日。

  头伏的时间是10天,末伏的时间也是10天,这是固定的,但是中伏的时间有10天和20天之分,这也就导致了三伏天有30天和40天之分。

  至于如何区分?需要看立秋的时间,头伏的时间是“夏至三庚便数伏”,末伏的时间是立秋后第1个庚日就是末伏,因此,头伏和末伏都有具体的时间,这就需要查看夏至和立秋之间的“庚日”,如果两者之间包含了4个庚日,那么当年中伏就是10天,如果两者之间包含了5个庚日,那么当年中伏就是20天。

  查询今年(2022年)夏至和立秋之间的庚日,一共是5个庚日,因此,可以判断今年的中伏是20天,而整个三伏天也就是40天。

  今年三伏天具体的时间为,头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今年三伏天有啥特点?

  庚属阳金,为十天干之一,所以每十天就会有一个庚日出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如果立秋之前还有第五个庚日,那就是第二个中伏,为“闰中伏”。

  所以每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十天,唯独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是二十天。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那就是“伏包秋”,如果立秋之后逢庚日,那就是“秋包伏”。那么今年农历的六月十八庚午日,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开始。

  今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八庚辰日就是中伏的开始,七月初八庚寅日还在立秋之前,所以七月初八就是第二个中伏的开始,为“闰中伏”。今年七月初十立秋,七月十八庚子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末伏的开始,到七月二十八庚戌日出伏。

  一、今年为秋包伏

  由此可见,今年的第二个中伏开始于立秋前两天,这就导致了立秋之后还有八天处于中伏之中,十天位于末伏之中,也就是说立秋之后还有十八天位于三伏天。要知道立秋之后,最多有十九天位于伏天,而今年的三伏天十八天在立秋之后,二十二天在立秋之前。

  所以今年不仅是“秋包伏”,而且是秋后超长版的三伏天。几乎有一半的伏天位于立秋之后,并且今年出伏之时,已经是处暑节气之后了,代表着今年立秋之后还有很长时间的炎热天气。

  俗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今年的春季的气候特征几乎被冬季的寒冷覆盖了,而秋季又被夏季的炎热覆盖了,就像是没有了春秋两季一样,这就是反常的天气,容易导致各种不顺。

  二、今年是母伏头

  古人以单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为公,阴为母,如果入伏当天为单数,就为“公伏头”。如果入伏当天为偶数,就为“母伏头”。今年农历的六月十八庚午日,就是入伏的开始,十八为偶数,所以今年就是“母伏头”。

  俗话说:“下破公伏头,晒破狗舌头;下破母伏头,炕头起蘑菇”,意思就是入伏当天为单数并且下雨的话,就代表着之后的降雨较少,天气会比较热,狗狗会伸出石头来散热,就连石头都会被晒破,代表着天气干旱。

  今年是“母伏头”,如果入伏当天下雨的话,代表着之后的降雨较多,空气潮湿,就连坑头都容易长出蘑菇,代表着容易有连阴雨。而今年的入伏当天是丁未月的庚午日,是很容易下雨的,又是母伏头,代表着之后的降雨比较多。

【入伏的民间说法】相关文章:

无数的英语说法04-26

同性的英语说法04-25

形象地的英文说法04-26

关于夏至的说法以及风俗活动03-07

民间的故事03-12

游艺民间习俗05-02

小年的民间习俗03-04

高手在民间作文10-15

关于黄河的民间典故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