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时间:2024-03-12 16:34:39 好文 我要投稿

汉字的起源【常用15篇】

汉字的起源1

  汉字从形态到内涵,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走进汉字的文化宝库,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今天,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国(国)

  甲骨文中的“国”(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国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国”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国”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在古汉字中,“国”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国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国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国家的“国”字。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国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家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这种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即使在当代,在中国一些贫穷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见。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家”字。《说文》:“家,居也。”《新华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学术流派。”

  善

  不论在甲骨文中,还是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善”字都与羊、与羊的嘴巴相关。在隶书、楷书中,善:羊+口+廿。“善”,羊头加上羊嘴。试想,羊的嘴巴只吃草,不会咬人,也不会咬其他动物。羊嘴,善之极矣。

  “善”字揭示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羊对于人类有着众多方面的“美”的本质:羊吃进去的`是草,但是挤出来的是羊奶,提供给人类的是浑身的宝:肉是鲜美的食物,羊毛可以纺成毛线做衣服,羊皮可以做成皮衣,连羊粪蛋也可以肥田。羊对人类是完全奉献,真是善莫大焉!羊不象牛马猪等大型的、比较凶恶的动物那样,对人有时有生命危险,羊对人最为温顺,因此,羊最早被人类驯化,对人类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也最大。

  牛马猪等大型牲畜,也有许多善,但是,牛会抵人,马会踢人,有时还会致人死命;而羊即使偶尔发点脾气,也很难致人死地。因此,中国古代先民把善与羊联系在一起,是最准确、最科学的造字方法。

  恶(恶)

  亚(亚)+心。“恶”字本义:鳄鱼在心中,或者是心如同鳄鱼般残忍。

  恶字的上半部分是“亚”字,“亚”是鳄鱼头部的象形字。“亚”字的中间部分是鳄鱼张开的大嘴巴,在嘴巴的左右两点,是鳄鱼眼睛,此外部分则是鳄鱼头部上下沿的样子。

  “鳄”(鳄):鱼+噩。“噩”字是鳄鱼的头部象形字,代表鳄鱼。在中国古代,人们因鳄鱼的肆无忌惮和疯狂而深受其害。因此,古汉字中,对鳄鱼的描写都是与丑恶、凶残、疯狂相联系的。

  贫(贫)

  分+贝。一个“贝”(钱)几个人来分,自然贫了;贫是缺乏钱财,拥有很少量钱财的意思。“贫”字本义是:缺少钱财,家境贫寒。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古代文明考古中,贝壳都是最为原始的钱币。因此,古汉字中“贝”就代表金钱。

  古汉字中许许多多的与“贝”字相联系的字,也都与金钱的交往相结合。比如,账目,就是金钱来往的记录。宝:宀+玉+缶+贝。能够称为宝的东西里面,贝就是其中之一,而贝就是钱。实:宀+贯。“贯”指的是被串起来的铜钱等货币。

  穷(穷)

  穴+身+弓。“穷”繁体字是“穷”,这个字上方是“穴”,下方是“身+弓”。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指出,我国先民经历从树上居住(“有巢氏”就是那些在树上筑窝居住的先民),到洞穴居住 (“穴居氏”),而后到住房居住的转变历史。

  在古汉字形成时期,人类生产力已经比起远古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平原地方居住的人们,已经不适应穴居生活,因为,平原地方雨水下来就直接奔向挖出的洞穴里,不仅洞穴里的东西会被淹没,而且,洞穴也会被浸软垮塌。这样,人们就从穴居转变为盖茅屋居住了,有势力的部落酋长还居住在大房子里,那里干爽,生活的舒适程度远远好于居住于洞穴之中。人们的生活好坏的主要标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因此,用房屋来说明人们的贫穷富裕,是一个最为简便易行,并且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居住在洞穴里的“穷”字,就成为了穷人的标志了。

  即使是当代,住房问题也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家像个家的样子,才能够摆脱“穷”的形象。

  富

  宀+一+口+田。“富”字的甲骨文、金文与隶书、楷书是不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两样东西,房屋和房屋中的酒坛子,讲的是房屋和酒坛子这两样静态的、具体的财富。而隶书和楷书的“富”字,既有静态的财富,如房屋和田地;同时,主要的是动态的财富:这主要是人口(“口”)和田地(“田”)结合后,就能够创造出新的、更多的财富来。“富”字与“穷”字相比较,富字的上边不是“穴”字头,而是“宀”(宝盖)头了。富了以后,就可以离开“穴居”生活,在平地上盖起房屋,这是一种上方有了房顶居住比较舒适的家。富字上面的“宀”加上“一”,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经有大屋顶的房子住了。

  总之,“富”字的含义是三者合一: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有不断繁衍的人口(劳动力),有可耕种的田地。

  思

  田+心。汉字告诉人们,思想的思,心中有田就是“思”。这种思很纯正,不是叫人痴心妄想的思,不是歪门邪道的思,而是干正经事情的思,即务农的思。

  在篆文中,“思”字,上有人头部的“囱门”,下有人的“心脏”。古代人把握住了人的头脑和心都有思想、思考的功能。诚然,现代医学只承认头脑才有思考的能力。在隶书、楷书中, “思”字的上部 “囱”被 “田”取代。篆文的 “思”,解释的是人的什么器官有思考的功能;而在隶书、楷书中的 “思”,则告诉人们什么叫做“思”,通过人们耕田的实践及其整个思索过程来揭示 “思”是什么。

  贸(贸)

  卯+贝。什么是卯,在中国古文化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之说。在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是卯,卯代表乙木,乙木指的是荆棘、灌木丛,而荆棘、灌木丛不是可以做栋梁之材的参天大树,而是一些低矮的枝枝丫丫 (卯的象形字)的、难以做成大材的木材,只配砍下来做烧柴。在古汉字中,与“乙木”相对应的是“甲木”,“甲木”就是那些伟岸、高耸的乔木。灌木绝大多数只能够用来做烧柴 (或者做小型的家具、生产辅助用具),而乔木则主要用于做房屋、桥梁等建筑的栋梁之材或者板材。

  “贸”字是由“卯”和“贝”组成,其含义是用烧柴(卯)来换钱,或者用钱(贝)来买烧柴,这就是贸,也叫贸易。中国这个 “贸”字,是十分传神的,紧紧地抓住了事情的关键——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贸易行为及其基本表现。

汉字的起源2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明白了汉字的起源,我来说说吧!

  汉字早在4000年前就存在了。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逐渐演变的过程。我们现在经常写楷书,因为楷书端庄,好写。大多数人更喜欢写作。楷书背后有两个草书——行书。小篆和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甲骨文史上,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是王。一天,因为王生病了,他在药店里买了一包叫龙骨的药。他在吃龙骨之前仔细观察了龙骨,这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他发现龙骨上有很多字,于是买了药店所有的龙骨,发现每个龙骨上都有字,于是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字,人们把这些字命名为甲骨文。然而,在400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现在的写作变得越来越简单。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你知道吗?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的起源。你知道什么?

汉字的起源3

  汉字的其源有种种传说,但多数说法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不过无论谁创造,早起的汉字十分形象。因此我觉得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就可以了解汉字的构造,减少错别字的产生。虽然现在的一些字失去原来的形态,但是追溯起源,总能找到汉字起源的.蛛丝马迹。

  我首先了解了“月”的由来:天空中最明显的事物就是太阳和月亮,古人很早也留意到了,所以想把月亮写出来。太阳是圆圆的形状不会变,古人就用“⊙”来表示,但是月亮也用“⊙”表示不是分辨不出来了吗?幸而,月亮的形状是会变化的,有新月、满月、半月等形状,既然不适合用满月的形状,就用新月的形状造了“月”字。甲骨文中的月字不是刚好像一弯新月吗?中国传统的历法,如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一个月,所以与月有关的字还有“期”、“望”等等。

  了解了“月”的来历,我觉得很有趣,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字无穷的魅力。除了“月”字,我还了解了“船”、“日”、“书”、“羊”。的来历,是我牢牢记住这些字的笔画,像一年级小朋友看图识字一样,增长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古人聪明的才智,让我十分敬佩。

汉字的起源4

  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

  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汉字的起源5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过程:

  引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汉字与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并称为三大古字。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惟有中国的文字生生不息,延用至今。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呢?汉字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对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书中给我们举的就是其中的一种,图画文字。

  除了图画说以外,我们要重点讲一种起源说——仓颉造字说。

  (图:仓颉,仓颉的文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其实,不管是什么起源传说,从这些传说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对以上关于文字的起源传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

  二、汉字的构造

  汉字本身是表意文字,从它最初的图画文字就可以看出,它是通过图形来表达汉字本身的意思。因此,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就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

  对汉字的构造,古人称之为六书。东汉的许慎将其解释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我们书中列举了四种。人们认为假借和专注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行了。随着人们对汉字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我们所说的造字,真正意义上的应该只有前面四种。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一个一个看。

  (一)象形——独体表义字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所要表达物体的轮廓、特征,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字的意义。象形字是最早的造字方法,这种造字法接近画图,只能表达简单的事物,对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单靠这种方法造的字很少,象形字在汉字的比例里面只占10%,但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后来的几种造字法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而创造的。

  (二)指事——指事符号表义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指事字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

  中的这几个字。此外再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木在象形字中是这样表示 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即“本” 树根的意思;在木上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梢的所在,即“末” 树梢的意思。

  (三)会意——合体表义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就是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注意,这几个形体,部件分开仍成字。

  武,从戈从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信,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人要讲实话。

  暮,从日从茻(mǎng),指日在茻中 茻,是草。傍晚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下面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些什么字?一个意义与另一个意义组合,组成新的意义,构成新的字。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

  (四)形声字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种造字方法很简单,就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形声字一般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做意符,一部分表音,叫做声符,习惯上也叫做形旁和声旁。形声字是最能产新字的一种造字法。

  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组合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形右声:

  江:《说文·水部》:“江,从水,工声。”

  这类数量最多。如“河、牦、酝、冻、租、肝、梧”等。

  B、形左声

  期:《说文·月部》:期,从月,其声。 如“都、切、劲、雌、战、攻”等。

  C、形下声

  空:《说文·穴部》:“空,窍也。从穴,工声。”如“芳、竿、宇、露、爸、翠”等。

  D、形上声

  基:《说文·土部》:“基,墙始也。从土,其声。”如“勇、袋、贷、架、劈、警”等。

  E、形内声

  病:《说文·疒部》:“病,疾加也。从疒,丙声。”如“囤、匣、裹、阁”等。

  F、形外声

  闻:《说文·耳部》:“闻,知闻也。从耳,门声。”这类形声字最少,如“瓣、辩”等。

  现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但是形声字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如“换、唤、涣”等,读音同声旁“奂”完全相同。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与读音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这些字的读音特点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如仑做声旁的字,论、轮、伦、沦、纶等。

  (五)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顾名思义,本来这个对这个语言的表达没有专门为它造字,但是在书写的时候,借用另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如,令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同样是发号命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

  有些字被假借表示另一个语素,而表示其本义的时候反而极少,以致于后人往往不知道它们的本义是什么了。如:莫,它的本义是今天的“暮”,后借来表示否定副词“莫”。而今天我们很少人知道它的本义其实是暮。

  (六)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关于转注的解释,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一般认为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一对同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解释。如老, 在异时异地由于语音发生变化而变成了考 字,两个字互相解释,成了一对转注字。

  假借和转注,从造字的角度来看都不能产生新的汉字,它们只是对一些汉字做了一定的解释,是用字的方法。这里大家只是做个了解就可以了。

  刚才主要讲的四种造字方法大家都明白了吗?下面做个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字分别属于哪一种造字方法?

  三、汉字的演变

  汉字流传至今,经历的上千年的变化,逐渐地简单化,便于书写。那么汉字是从从古至今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居多,形声字只占27%左右。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写实性很强,形象逼真。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有些字的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如“羴”字有由三个“羊”组成的,也有四个“羊”字组成的;“渔”有一个“鱼”旁的,也有四个“鱼”旁的。有些字构成成分不确定。如“牢”有从“牛”的,也有从“羊”的;“逐”字或从“豕”或从“鹿”或从“兔”。有些字书写的方向不固定。如“臣”字有正写、反写、侧写等几种写法。

  3、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这一特点与书写的工具密切相关。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书写是用毛笔,甲骨文已有“笔(聿)”字,正象手执毛笔之形。但是占卜的内容需要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刀刻写就无法保持毛笔字的笔法和笔画结构,于是因材而施,改曲笔为直笔,改粗笔为细笔。

  (二)金文

  金文是是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它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最早见于商朝后期,一直延续到战国,西周是其全盛期。金文总数有三千多,其中二千四百多字已经考定。

  金文与甲骨文是同一体系的文字,但在字体上由于书写工具和方法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金文是用毛笔书写,然后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所以充分体现了毛笔的笔法。

  金文的特点:

  1、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已占60%左右。

  2、笔画丰满圆润,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三)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大篆的特点: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粗细一致,线条圆转匀称。

  (四)隶书

  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隶书的特点:

  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隶书把小篆的圆润线条变成方折笔画,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使汉字由繁趋简,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状,使得汉字成为完全符号化的文字。

  (五)楷书

  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常用字体。

  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写方便。

  (六)草书和行书

  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今草产生与东汉末,形体连绵,变化多端,字字盼顾呼应,贯通一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接近楷书,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

  除了以上的字体,在我们的电脑上还有一些字体,如宋体、黑体,仿宋体等等。

  四、小结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五、名家书法欣赏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些名家书法

  六、小试身手

  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字形游戏,找一找图形中包含的是什么词?

  七、结束

汉字的起源6

仓颉造字的故事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汉字的起源7

  从古代仓颉造字传说到一百多年前甲骨的发现,中国历代学者都致力于解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各种说法,如“绳结”、“八卦”、“图画”、“书契”等。黄帝历史学家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古籍中也有普遍记载。现代学者认为,一个系统的写作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如果有一个真实的人,仓颉应该是一个作家或颁布者。

  最早的雕刻符号是8000多年前的'

  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先后公布了一系列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材料,比殷墟甲骨文更早。这些材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历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描绘或彩绘符号,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和石器上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汉字的起源8

  爸爸所给我讲的是汉字的起源,汉字非常有趣,有形声字,象形字,还有会意字。像汉字“休”,感觉是一个人在靠着一棵树休息,“本”像一棵树,“一”指那个点,就是人指出来的,所以,人造出来的字是很有道理的。爸爸说:“有些知识爸爸不太清楚,你还是上网查一查吧!”我就上网看了看,就查出了下面这段文字: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汉字的来历演变起源发展历史,从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

  上面的那段话我还不能完全看懂,爸爸说等我长大了,学习的知识多了就明白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也要向这些人学习,我一定也会写出这样的.研究汉字的起源文章的。

汉字的起源9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的起源10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重点

  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难点

  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国有着太多太多让外国人仰慕的东西,包括四大发明,文字等等,而汉字则是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今天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走进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第三课教案。

  二、推进新课

  北京奥运会将要举行,圣火传递仪式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奥运会的会徽。

  1、汉字的起源

  (1)结绳记事说(2)八卦说(3)书画说(4)仓颉造字说

  课堂活动:文字游戏

  2、汉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课堂活动

  3、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2)金文(3)小篆(4)隶书(5)草书(6)楷书

  课堂活动:书法欣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延伸

  课后"小试身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异体字和异形词。2.了解对汉字的使用进行规范时哪几种字不能随便写。

  3.了解汉字简化和规范的原因及方法。

  教材正文全解

  引子解释

  孔乙己卖弄"茴"字有四种写法,确实不错。不同时期,同一汉字,写法不同,就造就了"茴"字的四种写法("茴"字四种写法见"教师用书"P78)。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表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云"表示云彩的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

  活动解说

  1.用字不规范现象何其多(课本"你认识这些字吗?"补例"教师用书"P78)

  当你走在上学的路上,或节假日上街时,你也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商店的招牌用的是外国文字或繁体字,许多广告、招贴之类的错别字、生造字随处可见。如卖家具的大字招牌"家俱店",网吧门口是"一网情深",服装店门口是"衣衣惜别",饭店门口是"食全食美"。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用字混乱的现象将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对你使用汉字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

  2."繁"带来的麻烦

  乱用繁体字常常会带来令人啼笑皆非的"麻烦"。究其原因,一种情况是没有搞清楚繁体字的意义和简化字的来源。有些简化字其实并不是由繁体字形简化而来的,而是很早就已经有了,有自己的音和义,后来才又借来代替另一个繁体字。对这些简化字,应当认真辨析原来的意义和代替繁体字后的意义;另一种情况是没有搞清楚一个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情况,致使混乱。对此,应当根据意思判断究竟简化的.是哪一个繁体字,不能张冠李戴。另外,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时一定要遵守社会规范。目前,在祖国大陆,只有简化字才是法定的规范字,繁体字即使用的是本字,也是不规范的,更不能将繁体字和简化字混杂使用。

  要点解析(课本P46"汉字该怎么简化")

  1.汉字简化的方法:

  《汉字简化方案》规定汉字简化的方法,-是"省",二是"并",三是"又并又省"。

  "省",即简省字的笔画;"并",即把某几个字合并,保留其中一个笔画少的字。"又并又省",即不但合并某些单字,而且造-个新字形来表示。

  2.三种字不能随便写(课本P46-47):

  (1)不写繁体字;

  (2)不用异体字;

  (3)不写不规范的简体字。

  3.汉字简化和规范的原因:

  (1)简化字减少了字符的笔画,容易书写,节约了书写的时间,有利于人民群众掌握文化,也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

  (2)使用简化字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

  (3)繁体字难学、难认、难写、难用,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汉字机械化、信息化处理的需要。

  (4)使用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会造成汉字使用时的混乱局面。影响正常的交际和交流,减小了它的"工具"的功能。

  4.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

  根据法律规定,有些场合可以使用繁体字,如书法作品中;有些场合可以使用异见"教师用书"P78课本P46体字,如翻印古籍、姓氏等特殊情况时但绝不能因此而滥用繁体字和异体字。

  课后练习:1.(小试身手)一、二、三。

  2.补充练习:见讲义。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方块的奥妙

  教学目标

  1、掌握汉字三种构件的定义及区别

  2、掌握汉字架构的方法和拆解的规则

  3、了解汉字架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构件的定义与架构拆解的规则

  教学设计

  1、方块的奥妙

  汉字由各个部件构成,构成字的部件都合理地安排在方框内,相互平衡,使得每个字从视觉上看都疏密得当,重心平稳,结构对称,肥瘦适中。这就是方块的奥妙。

  2、汉字的构件--笔画

  汉字中最小的单位就是笔画。

  笔画指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按写字时从下笔到提笔计算。

  现行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是:

  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

  3、汉字的构件--部件

  部件是汉字基本的构形单位。

  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一方面,不管笔画多复杂,只要串在一起分不开,都可以作为一个部件看待,如"事、串、重";

  另一方面,只要能够拆开作为独立的结构单位,就可以都看作是部件,如"燃、涃"。

  4、汉字的构件--偏旁

  偏旁是构成汉字的最直接的单位。

  偏旁是对字中表义或表音成分的分析,而部件是对现代汉字内部结构系统分析的结果。

  一般说来,偏旁是指合体字(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中的表音或表意单位,独体字(象形字和指事字)不能再拆分,也就没有偏旁一说。

  5、补充:部首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专为汉字分类检索而设立的部目,即字典、词典中各部的首字。

  部首不等同于部件,如"鼻、黑、麻、鹿"等都是《新华字典》中的部首,也都可以再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部件。

  6、小结

  部件是汉字外部结构分析得到的结构单位,是字形结构中的构字成分,如"云"中的"二、厶","竖"中的"刂、又、立",都是部件。

  偏旁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的组成部分,或表音或表意。

  一般地说,部首是表义的偏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汉字的架构

  特征:都是有方有隅的方块形,所有部件都以占方占隅的形式进入这个方块形。

  在方块形中建构符号的各部件以占位、排列的方法表音表义,是汉字书写的思维方式。

  例如品字第一个口占了上方,第二个口占了左下隅,第三个口占了右下隅。

  同样是三部件建构的唱字就不一样,口占了左方,第一个日字占了右上隅,第二个日字占了右下隅。

  8、笔画组合的原则

  既讲究组合的位置,又讲究书写的顺序。

  笔画的组合位置:

  彼此分离→"二、八",

  彼此连接→"上、厂",

  彼此交叉→"十、力"。

  -9、笔顺的基本规则

  ①先横后竖:十②先撇后捺:八

  ③从上到下:六④从左到右:村

  ⑤先外后内:回⑥先中间后两边:办

  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

  教学重点

  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做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谐音现象

  1、"错"字招牌:

  课文中举的例子

  课外的例子

  2、错字"百出":

  一是乱早简化字

  二是滥用外文字

  三是生造网络字

  3、概括"错字"与"别字"的区别

  4、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A、误用声旁相同的字

  B、误用和混淆同音词

  C、不了解成语或典故的意义和用法

  补充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别字

  (见课件)

  完成课后"小试身手"

汉字的起源11

  汉字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汉字博大精深,让很多学者着迷了几千年!今天,我们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汉字的课。

  根据传说,汉字有四个起源。

  首先是打结理论。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找到文字,但他们需要记录一些事情,比如:今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所以人们用绳子打了个结。这就是打结理论。

  其次是八卦。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光明、黑暗是一体的,所以创造了这个格局,——八卦。当时,许多巫师用它来算命和占卜。经过仔细计算,八卦其实是一种图形,用“—”的不同排列来表示队形,看起来和现在的汉字很像,所以人们认为八卦和汉字的'起源有关。

  第三种是广为流传的“仓颉造词”。传说有一个叫仓颉的历史学家,在记录一些历史的时候,根据一些事物的特点造词。但是汉字是否是这样产生的,还有待考证。

  第四种比较靠谱,就是图说。很多年前发现有些洞穴里有很多符号和壁画,有些图片和最早的汉字很像。现在推断是古代人为了告诉后人什么而画的。这些图片的发现具有很大的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是四种不同的汉字起源理论。此外,随着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变迁,汉字演变成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我对汉字的魅力印象深刻。我对汉字有更深的理解,佩服发明汉字的古人!作为中国人的后代,我们应该在未来努力学习,在未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强大的汉字文化!

  这门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汉字的起源12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颌、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宇》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颌,“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颌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进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惜”。《元命苞》则说,仓颌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而后来《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甲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的发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的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河南学者董来运先生对这个问题的阐释是非常精辟的。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我认为那些应该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二里头文化中出士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汉口文化陶符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也比较可靠。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并不非常具有说服力,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应该说对于汉字起源有巨大贡献,毕竟这些是非常可靠的真凭实据,而须对为学著作中提出的汉字演变应该说都由作者主管想象的成分,且据汉字产生的年代久远,说服力毕竟有限。

汉字的起源13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见,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

  所谓甲骨文,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铜器,上面铸有很多铭文,称为钟鼎文(简称金文)。

  这两种文字,因为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称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奏同文字,于是小篆通行,说文解字一书,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

  汉朝以后,文字渐趋约易,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

  魏晋以后,字体变为楷书,楷书书写容易,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通行同时,为了书写的便利,也出现行书及草书,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 仓颉造字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

  《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很难得出结论。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确的规律。

  荀子认为,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

  因此,一般认为,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由此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

  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

  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汉字的起源14

  所谓字道,观其形,思其义,解其意。

  自看了王婷的《汉字的起源》,我对汉字有了新的了解。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古老悠久,其中,汉字,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草书潇洒豪迈,行书形如流水,楷书方正端庄,隶书圆润整齐,这都是见证历史沧桑巨变的精华。

  中国汉字,同学们也都人尽皆知。可谁又知道它的来历,它的'起源?据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数据,体现了我中华民族的高智慧。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而聪明的华夏子民又巧妙地研究出了书法,研究出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更将汉字的精华完全体现出来。

  一个字的诞生,需要观察,研究。在历史上有一种字叫做象形字,它是由祖先观察周围身边的一切事物而发明出来的字。例如“鱼”是最为熟知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也告诉大家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我们没有发明汉字的高智慧,但我们要继承祖先的优良品质—-勤观察,多思考。

  看着这些汉字,我惊叹汉字的历史悠久,赞美汉字的神奇精粹。我总是能想到很多很多,草书的潇洒豪迈,让我明白做人就要大大方方,敢做敢想,不要娇柔做作;行书的形如流水,一气呵成,更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楷书的方正端庄,昭示着做人要端庄,形式端正……这些凝聚古人的智慧精华的汉字,彰显了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带给所有人民。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的魅力,这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精粹,理应更多的人了解它,明白它。

汉字的起源15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交战甚欢,难分难解。黄帝想改变一下战术,叫仓颉拿作战地图来,但发现地图已丢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议。回营后黄帝很生气,责怪仓颉没办好。仓颉说,现在要记录的事实在太多,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实在难以应付,忙了就会出乱子。现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黄帝说,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没有解决方式?仓颉告诉黄帝,改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记录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黄帝就命仓颉着手办理这个事,不用随军打仗了。

  仓颉接受任务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还没有进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仓颉想去打猎,顺便放松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鸡、小鹿跑过,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脚印。仓颉发现,他们的脚印都不同,突然来了灵感。画山鸡的脚印就代表山鸡,画鹿的脚印,不就是鹿吗。如果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画出来,不就代表不同的东西了吗。仓颉向黄帝报告了之后,黄帝听了非常高兴。命仓颉把天下的所有东西,上至日月,下至飞禽走兽,都按不同的特征画出来,并把这种符号叫做“字”。于是,仓颉开始了造字的旅程。

  仓颉每天上观日月星辰,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来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并刻在石头和木头上。后来发现太沉重,不便携带,成了仓颉的.心病。后来有人从河边捉来一只大乌龟,请仓颉造个字,仓颉发现龟壳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个“龟”字,并刻在龟壳上。但乌龟趁人不备时逃走了。三年后,乌龟在另一个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诉仓颉,龟壳上刻的字还在,不但没被水冲掉,而且字长大了,而且更清晰。于是仓颉想到,龟壳很常见,不但很轻,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记录材料。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汉字的起源】相关文章:

汉字的起源03-12

汉字的起源汇总(15篇)03-12

人类起源作文07-22

黑茶的起源05-02

井田制的起源05-05

人类起源概说作文08-01

哀,乐的起源作文12-19

人类起源作文(荐)07-26

假话国的起源作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