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少年闰土》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13 15:14: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上《少年闰土》课堂实录

  一、导入揭题,了解预习

六年级上《少年闰土》课堂实录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海边的少年,这少年离我们有些遥远,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少年玩伴,他的名字叫什么?

  生:闰土

  师:一起来读课题,预备起——

  生:少年闰土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要课文读了几遍?

  生:我读了最起码有5遍

  生:我读了3遍

  沉醉想象,初识闰土

  1、预习检查,引导理解“古白话“词汇,了解白话文。

  师:好,那来考考你们,朗读非常重要,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还能读出感情来就更厉害,好,第一句,谁来读?

  第一句:“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指名读,师:你笑什么?

  生:他的柄读错了,钢叉和猹也念错了

  师:那我们再读一次,读好正音:柄、钢叉、猹

  师:这里的“其间”什么意思?

  生:

  师:“项带银圈”的“带”现在我们不这么写,我们现在哪个带?你说说

  师:对,“戴红领巾的戴”,我们用手来划一划这个“戴”。

  第二句: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师:我们班同学读书,那真叫一个字字清晰,句句响亮,“家景”什么意思?

  生:家境

  师:这个厉害,直接用一个现代词代替了!

  第三句: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师:什么叫“值年”?

  生:鲁迅家里每年都要祭祀,同族的人家,祭祀的时候轮到一家就叫值年

  师:前面的话都可以删掉,最后一句最要紧,他说的是什么?

  生:轮到那一家

  师:就像我们轮到你值日,就是你要干什么哪?

  生:扫地

  师:我们家做祭祀那一年,轮到我们家就叫什么?

  生:“值年”

  师:第四句谁来?

  第四句: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师:什么是“仿佛”?

  生:就是年纪相仿

  师:差不多年纪,是吧,好嘞!第五句,来(指生读)

  第五句: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师:你不仅读得流利,还很有感情,“愿心”什么意思?

  生:是心愿

  第六句: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师:“熟识”用我们现代的词叫什么?

  生:熟悉

  师:好嘞,第七句

  第七句: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师:朗读说话不要拖腔,念的时候还要准确,能再来念一下吗?

  生再读

  师:什么是“无端”?

  生:就是没有原因的

  师:就是没有缘由的,下一句

  第八句: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师:声音真好听,“素不知道”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直不知道的意思

  师:“如许”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许多的意思

  师:不准确

  师:许多前面再加一个词,“如”代表什么

  生:如此

  师:如许就是“如此许多”

  第九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是,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希”现在可不这么写,现在怎么写?

  生:加个禾字旁的稀

  师:对,是稀奇的稀,稀有的稀,物以稀为贵的稀

  2、师:看来预习真好!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的时候,所以说鲁迅先生这一批文人学者你都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读到这样的文言字,但是你们很了不起,我今天发现真了不起,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用很多方法学习:有联系上下文呀,用现代词句去补充呀,再象“愿心”,“心愿”这样换一下去理解,这是读古文的好方法。

  3、师: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

  师:请你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快速完成作业纸第一题,看看文章是按照一个怎样的写作顺序写的。你来排排序。

  生快速读课文,完成阅读练习第1题:了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读写,师巡视:写字的时候人坐正。

  生:回忆相识相熟离别

  二、直面勾勒,再识闰土

  师:我们一起来走进回忆

  1、出示第一段:

  生自由读

  指名读第1句,师评议: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不倒一字,好!

  生再读

  师:你读第一句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什么色彩?

  生:澄澈、金黄

  请再读

  再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2、3两句

  师评议:两点特好!一、“其间”后面有一个停顿,把我们带入故事中;二、“猹”读得很清楚

  再指名读,谁能读出这种浓浓的感觉

  指名读

  师范读

  再指名读

  师:说说少年给你的感觉

  生:机智勇敢

  生:身手敏捷

  生:威风凛凛

  师:这三个词你可以任选一个批注在课文纸旁边,我选其中一个词,我觉得第三个特别好,我选“威风凛凛”(师板“威风凛凛”),你也可以自己选一个

  生作批注。

  师:写好了人坐正

  师:好了,接下来这一句老师和同学们配合着读,我来读第一句,你们读2、3句,待会换过来。好吗?

  师:如果说第一句是写景,那么2、3句就是——

  生:写人

  师:如果说第一句是一种静的,宁静、深蓝的静,那么2、3句就是——

  生:写了一个很激动的能调动人心的事情,这样的话更能以静衬动,更能突出人物的威风凛凛

  师:以静衬动,如果说我第一句是静,那2、3两句就是动,激动人心的动,是不是啊?

  生:是

  师:如果说静的写景的笔触要用舒缓的语气来读,那么2、3两句动的写人物的笔触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比较激动的,激昂

  师:激昂的,那咱们来试试,要把你的体会和理解都送到句子中去啊!

  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老师读第一句,2、3两句我们直接读

  师读第1句,生读2、3句;师读2、3句,生读第一句。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相识的画面,一起看看真实的闰土到底长什么样?

  三、回味相处,烙印闰土

  1、快速读读课文,找找真实的闰土什么样的?

  交流,了解作者写人外貌方法

  出示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小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齐读

  师:眼前的这个闰土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生:天真可爱

  生:与众不同

  生:健康结实

  生:朴实

  师:好,憨厚朴实

  师:找一个刚才说的,自己心里的,也批注再书上,我也找一个(师板:憨厚朴实)

  指导感情朗读:能把他那个天真可爱的来读出来吗?谁来试试?

  师:你这么一读,天真可爱的样子就出来了

  再指名读

  师:透着一股憨厚朴实

  师:作者对闰土的描写,想想你们自己以前也写过人吗?你一般写人的外貌从哪开始写?

  生:会写他的眼睛、鼻子怎样

  生:我会从他的头开始写,再写他的眼睛怎么样

  师:但作者却写得跟你们不一样?怎么不一样

  生:作者只写了闰土“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没有从五官、从眼睛开始写,而且没有从头写

  师:我读到这的时候有一个独特的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读到这处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们中国一个著名的漫画家,他叫丰子恺,这里带来两幅他的画作,你看——

  出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

  师:你能发现这两位大师在描画人物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脸上什么东西都没画

  师:我问问你,也问问大家,这个贵妇像不像个贵妇,这个老人像不像个老人啊,这个小孩像不像个小孩啊,那这个闰土像不像个闰土啊?

  生:像

  师:当然像,秘诀是什么,那这两位大师描画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这么简单画的写的就活灵活现,到底是什么?

  生:他们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写

  师:最大的秘诀就是抓住人物特点。对于一个城里少年来讲,闰土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稀不稀奇,那稀奇的是什么呢?

  生:头

  师:我周围的朋友有没有戴小毡帽?

  生:没有

  师:他头上戴的是什么呢?

  生:银项圈

  师:这也是我周围人所见不到的,你看,原来在描画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人物什么——

  生:特点

  师:最大的特点

  师:带着这种理解我们再读这段话

  2、引导概括四件新鲜事

  师:在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中,有许多新鲜事。这些事对我来讲都是稀奇事,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有好几件事,请你快速回到课文中,找找到底有几件事。

  交流第一件:雪地捕鸟

  师:你能用这样的方式概括剩余的几件事吗?拿出笔,完成练习纸第2题:闰土跟我相处的过程中写了几件事)

  反馈:海边拾贝、看瓜刺猹

  生:潮汛来了

  师:潮汛来了没意思,有意思的是潮汛来了后可以看——

  生接:看跳鱼儿

  师:对。

  出示课件: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师:对于我这个城里少年来讲,这些事不管是哪一桩哪一件都是什么事呀?

  生:稀奇事

  师:稀奇事,新鲜事,所以这些事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拨动我的心,哎呀,太有意思啦!

  3、细读四件事,感受作者内心波动

  师:如果你观察的够仔细,读的够仔细,你会发现有一个标点,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是什么?

  生:有很多省略号

  师:第一处在哪?

  生读: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还捕了很多另外的鸟

  师:第二处呢?

  生读: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师: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了刺猹的动作

  师:第三处呢?

  生: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你觉得省略了什么?

  生:这个猹有很多特点

  师:第四处?

  生: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这些省略号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拨动着我们的心,哎呀,此时在我心里,闰土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见多识广

  生:知识丰富

  生:知识渊博

  生:无所不知

  生:聪明能干

  师:你也找一个词作批注,我找到的是“见多识广”(师板“见多识广”)

  师生合作读“四件新鲜事”

  师引导读:是的,我们读着这四件事,感受着这些省略号,我们分明感觉到这是一个见多识广,这是一个聪明能干,这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农村少年,比如,第二日我便叫他捕鸟,他说

  生接读:他说,这不能。须大雪……蓝背……

  师:哎呀,于是我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

  生接读:现在太冷……你也去。

  师:哎呦,不愧是无所不知的闰土,晚上管西瓜是管贼吗?

  生接读:不是。走路的人……你轻轻地走去……

  师:我那时便不知道这所谓的猹……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它不咬人吗?

  生接读:有胡叉呢。……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生接读:我们沙地里……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哎呀,这些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讲话那真是把我们给镇住了,是吧,此时在我的心中这个见多识广,无所不知的,这个聪明能干的闰土是多厉害呀!所以,面对这个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闰土,我不由自主的感叹——

  出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生接读

  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是情不自禁的羡慕啊,同学们

  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生接读

  师:面对着这个闰土的介绍,我的心里是不由自主地感叹和羡慕,再读这两段

  出示两段,齐读。

  师:“四角的天空”让你想到哪一个成语故事?

  生:井底之蛙

  师:还有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井底之蛙一回事,反正在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闰土面前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井底之蛙,面对他这样滔滔不绝,我的内心引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受——

  指生分别读这两段

  师:同学们,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并不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这些不知道的背后是一种不满的宣泄,是一种的慨叹,是一种真切的向往

  师:他不满的是什么

  生:对生活环境的不满

  生:对生活囚禁的不满

  师:不能说囚禁,但反正说生活是很单调的

  生:不能接触大自然

  师:不能接触大自然的有趣的生活感到不满

  师:你说他遗憾的又是什么

  生:遗憾的没有像闰土一样在海边农村里多姿多彩的生活

  师:遗憾的是没有过多姿多彩的生活

  师:你说他向往的又是什么

  生:向往像闰土一样在海边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向往像闰土一样见多识广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对他的不满,对他的遗憾,对他的向往的体会一起来再读这段话——

  再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四、缠绵离别,长忆闰土

  师:可惜正月过去了——生齐读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

  2、引导背诵第一段

  反复引读第一段

  师:但从此没再见面——虽然从此没有见面,但是到那一年的夏天,我从闰土的父亲手里接过那一包贝壳和几只好看的鸟毛的时候,我知道闰土并没有——

  生:没有忘记我

  师:他没有忘记我,想起他,我就想起那副绝美的乡村画面——

  生接读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当我有了城里孩子的新鲜玩意,想到我见多识广的农村朋友闰土可能没有,于是托人给他带去的时候,我的脑中又想起了那个少年郎,那个威风凛凛的,一个憨厚朴实的,一个见多识广的少年,我想起这样一幅画面来——

  生再接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我遭遇了丧父之痛,又外出求学,颠沛流离,孤独的时候我总想起我少年时的朋友闰土,一想起他,我的脑中就想起那一幅美丽的画——

  生再接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三十年后的一天,我又一次踏上了故乡,当母亲告诉我“你少年时的朋友闰土就要来看你的时候”哎呀,我激动呀,三十年了,我的脑海马上又出现那幅画面,来,我们能背的背,不能背的读——

  齐背: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三十年,烙印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幅绝美的画面,就是这样一个威风凛凛、憨厚朴实、见多识广的少年,就是这样一段真诚质朴的友谊,下课,同学们再见!

  课堂实录3——罗才军《少年闰土》(六年级上)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

  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离我们有些遥远,是大作家鲁迅先生儿时的玩伴,一起读课题。

  生:少年闰土。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朗读,大家都读了吧?

  生:纷纷点头。

  师:(出示)你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②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③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④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⑤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⑥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⑦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⑧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⑨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生:读第一句。

  师:真好!果然正确又流利。知道“其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在这片西瓜地中间

  师:“项带银圈”的“带”我们现在不这么写。

  生:应该是写戴帽子的“戴”!

  师:大家一起端端正正写一遍。(生练写)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

  师: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③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师:没错。轮到打扫的那一天叫“值日”,那么轮到我们家做祭祀的那一年就叫——

  生:(恍然)值年!

  (生读第④句,五行(xíng)读成五行(háng))

  师:五行(xíng)不要念错!再念一遍。“仿佛”就是——

  生:“差不多”。

  师:现在我们说的“仿佛”往往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抽生朗读第⑤⑥⑦⑧⑨句,师指导用找近义词、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愿心”、“熟识”、“无端”、“素不知道”、“如许”,明确“希”现在写成“稀”。)

  师: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这些句子。

  (生自由朗读)

  师: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代。所以读鲁迅先生这一代作家们的文章,你会碰到很多这样的词汇。不过你们很了不起,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能运用很多方法像联系上下文、用现代词汇代替、找近义词等等来读懂它们。

  (评:高段如何进行非文本核心词汇的生字词教学,此处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一是词语回归句的语境,既有助于词的理解,又很好地完成了课文初读的检测,可谓一箭双雕;二是顺势而为,顺词语之性而为,或点击词义、或正音清本、或相似比较……如创作一幅水墨,笔触轻点,看似随意,却气韵相连、无不妥帖、自成气象。)

  师: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下面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琢磨琢磨文章的写作顺序,完成作业纸的第一题。

  1、仔细朗读课文,请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排序。

  相识离别回忆相处

  (生独立排定文章写作顺序)

  师: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文章从“回忆”写到“相识”,接着是“相处”,最后是“离别”。

  (评:理清文章思路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分段,概括段意或加小标题等常见教学形式或也可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叙述结构。但这样的运作对于一篇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来说,却难免散魂失魄,课脉尽断。才军如此设计,可谓纤巧,如凌波微步、踏雪无痕,既有效突破难点,又为接下去的课堂之旅赢得腾挪的空间。)

  师: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说起这段回忆啊,的确是烙印在作者心中最深刻最神奇的记忆。(出示)请你轻轻地读一读。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谁来读?

  (生读第一句)

  师: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景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金黄的明月洒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西瓜地碧绿碧绿,圆圆的西瓜遍地都是。

  生:我仿佛看到了海边乡村夜晚的美丽景象,它有各种各样的色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

  师: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中同时就出现了句子所描绘的景象。来!就请你来读,读出那些亮丽的色彩!

  (生把描写色彩的词汇读出重音,读得很绚丽)

  师:除了这些亮丽的色彩,谁来读出那些美丽的景物!

  (生读,读得很有感觉。)

  师:你不但读了那些色彩和景物,而且把那种空间的静谧辽远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谁再来读?

  (生读。)

  师:你读出的,是另外一种海边乡村夜晚恬美宁静的感觉!来!就带着这样的静谧辽远、恬美宁静,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后边两句谁来读?

  (一生读,基本正确,但形象不鲜明)

  师:这少年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生:英勇。

  生:机智勇敢。

  师:会用四字短语来表达,真好!咱们就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这个句子旁边,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板书:英武不凡),你可以写老师的词,也可以写刚才同学说的或者自己的词,就写在句子的旁边。

  (生自由选择批注词语)

  师:谁能把少年这种英武不凡、机智勇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读得很正确,但感觉不明显)

  师:猹“将身一扭”你读得很生猛!(众笑)但少年的机智勇敢还没感觉。老师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马上联想起评书中的“开脸”!你们听过评书吗?评书中说一个武将上来了,得先有一段话来描述他,就是那种感觉。其间——注意,要停顿,这样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过来了。下面的话要读得语速稍快点,铿锵有力一些!(师范读,凸显“十一二岁”、“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

  (生自由练读,抽生读,齐读,笑声掌声)

  (评:此处引用“开脸”是神来之笔,讲述亦甚妙!)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请你们先读第一句,老师来读后两句。待会咱们再换过来。如果说刚才第一句描写的是景物,那么后两句描写的是——

  生:人物。

  师:如果说描写景物是静的笔触,那么这里写到少年和猹是——

  生:动的笔触!

  师:是的。读静的景物需要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需要——

  生:紧张的、激越的、快速的语调。

  师:景物要读出它丰富的色彩,而人物要读出他——

  生:机智勇猛。

  生:勇敢生猛。

  师:动静相生,所以我们要读出对比和变化来。

  (师生合作读,一静一动,舒缓激越,相辅相成)

  (评:以声绘色,以声绘形,以声绘人……朗读指导钩弦提要,层层铺染,十分精彩!)

  二、直面散淡的勾勒,再识那闰土。

  师:一起来见见那真实的闰土,让我们走进他们相识的片段,你看到闰土吗?

  生:读描写闰土的句子。(出示)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眼前的闰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你会用什么?

  生:健康朴素。

  生:天真可爱。

  生:憨厚老实。

  生:淳朴天真。

  师:真好,都能用这样的四字短语。请你选一个词写在句子旁边。老师也选一个写在黑板上(板书:淳朴天真)。

  (生自由选择批注词语)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那股子憨劲儿、天真劲儿来!

  (生读,把“圆脸、小毡帽、明晃晃”这些最能表现天真的词汇凸显了出来。)

  师:从作者对闰土的观察和描写上,你发现什么特点?(生若有所思)你可以回忆一下,通常我们要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往往从什么写起?

  生:眼睛或者头发。

  生: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

  师:没错。通常我们写人物外貌的时候都是从眼睛开始的,但是鲁迅先生不这样写的。你发现了吗?(生齐说发现了,若有所悟)老师读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我们中国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老师带来两幅他的画作!请看大屏幕(出示)你会发现这两位大师在描画人物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仔细观察后)他们都没有细致描绘五官。

  师:你这个发现真了不起!你看,两位大师都没有对人物五官的细致刻画。但是,我们读着这样的描写,看着这样的画作,小孩的天真感觉到没有?老人的悠闲、妇女的时髦感觉到没有?闰土的憨厚淳朴感觉到没有?不仅特点鲜明,还非常传神,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们都是抓住了人物最大的特点来写的。

  师:没错。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哪怕只有寥寥几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对于鲁迅这个城里少爷来说,与他仿佛年纪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在眼睛、头发,而是他海边农家少年独有的“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和“明晃晃的银项圈”。因为这是跟他以及他往常的朋友们截然不同的,所以你的启发是?

  生: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最大的特点,不一定要从眼睛头发开始。

  (评:此处拓展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中的相似性原理。引用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使得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描写技巧,变得可触可观,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体验当在情理之中。)

  三、感受相处的情味,烙印那闰土。

  师:闰土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他都给我讲了哪些事。

  生:闰土给我讲述了四件新鲜事。第一件是教我怎样在雪地里捕鸟。

  师:你能不能把它概括成四个字?

  生:教我捕鸟。

  生:雪地捕鸟。

  师:这样说更准确。接下来老师请你们像这位同学一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出另外三件事来,快速地完成作业纸的第二题。

  2、课文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请你用四字短语概括。

  (雪地捕鸟)—()—()—()

  (生进行概括,师巡回指导)

  生:闰土给我讲的第二件新鲜事可以概括为“海边捡贝”。

  生:第三件是“月夜刺猹”。

  生:我觉得可以说成“瓜地刺猹”。

  师:都行。能把这段文字概括成这样的四个字,真了不起!第四件事作者一笔带过,你们概括成什么了?

  生:我觉得是“沙地跳鱼”。

  生:“看跳鱼儿”。

  师:大家都概括得非常好,就是写了这样的四件事(出示)。老师有些和大家一样,有些不一样,你可以自己选择。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师:对我来说,这其中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让我觉得是——

  生:新鲜的事。

  生:稀奇的事。

  师:这些事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撩拨着我的心。而且你发现没有,在闰土每一次讲述的最后,总会出现一个标点符号。

  生:(马上发现)是省略号。

  师:找一找有几处这样的省略号。

  (生读一处,师出示一处,并请生说说省略的是什么)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师:你看,这些省略号也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撩拨着我的心哪。听着闰土娓娓道来、滔滔不绝的讲述,此时在我的心里,闰土简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神通广大。

  生:见多识广。

  生:知识丰富。

  生:聪明能干。

  师:真会用词,请你选一个写在课文纸旁边!老师也选一个(板书:见多识广)。就是这样的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比如第二日我要他捕鸟的时候,他说——

  生: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

  师:不愧是聪明能干的闰土。你可以想象,闰土在讲述这些事的时候,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

  生:很自豪,很骄傲,好像什么都知道的样子。

  师:是啊!你得表现出这种神气和自豪来!

  (生再读,很有感觉)

  师: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

  生: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月亮地下,你听……轻轻地走去……”

  师:轻着点,你这样会把猹给吓跑的!它不咬人么?

  生: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

  师:不愧是见多识广的闰土。更妙的是,我们沙地里——

  生: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

  师:听着闰土滔滔不绝的讲述,我不由自主地羡慕(出示)

  生:(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师:我又情不自禁地感叹——

  生:(齐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我不由自主地羡慕又感叹,感叹又羡慕——

  生:(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评:以引读重组文本内容,更能推动学生整体把握闰土的见多识广,从课堂节奏上看,此处是蓄势待发。)

  师:“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让你想到一个成语故事——

  生:坐井观天。

  生:井底之蛙。

  师: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

  生:(齐说)井底之蛙!

  师:因为闰土讲述的无论哪一桩、哪一件,对于我,唤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觉(出示)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什么感觉?

  生:一直一直的“不知道”。

  师:是啊,(指大屏幕)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我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我所不知道!这一连串“不知道”的背后,是一种不满的宣泄、一种遗憾的慨叹、一种真切的向往啊!你觉得作者不满什么?

  (评:此处教师语言具有极强的教学张力,助推学生走向高峰体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后半部分的语言显得教师控制欲过强,缺乏了让学生自由思维的弹性。)

  生:作者不满自己那种城里少爷的枯燥乏味的生活。

  师:你说到作者心里去了。那么作者遗憾的又是什么?

  生:作者遗憾自己眼界狭窄,像个井底之蛙,没能像闰土一样拥有广阔丰富的世界。

  师:这就叫心有灵犀啊!那么作者向往的又是什么?

  生:作者很向往闰土那种丰富多彩、无忧无虑、欢乐刺激的乡村生活。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让我们就带着这种不满,这种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

  生:(齐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四、复沓缠绵的离别,长忆那闰土。

  师:可惜正月过去了,来!捧起课文一起读最后的离别!

  生:(齐读)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师:从此没有再见面,然而在那一年的夏天,当我收到闰土托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并没有忘记我,我的脑中自然就浮现出了那美丽的乡村画面(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师:而当我有了城里孩子的新鲜玩意,想着我见多识广的农村朋友闰土可能没有,于是托人送去的时候,我的脑中又闪现了那个英武不凡的少年(出示)——男孩子一起来!

  男生:(齐读)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我遭遇家道中落、父亲病故,少年时又辗转求学、颠沛流离。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故乡这个亲切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就脑中自然就浮现了这样绝美的景象,一起来!

  生:(齐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又重新踏上了故乡这片熟悉的土地,当母亲说起闰土就要来看我时,我的脑中又闪出了这幅神异的画面!咱们能背的背,不能背的你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三十年,烙印在我心中的就是这样一幅神异美丽的画面,这样一个英武不凡、淳朴天真、见多识广的少年,这样一段真诚质朴的友谊。

  (评:课之终回扣那记忆中的闰土,宛如复沓渺远的歌谣。同是此人此景,因经历了课堂的轮回,学生的体验已然不同。言意两得,课终情未散,正是此处之妙!)

  板书设计:少年闰土

  英武不凡

  淳朴天真

  见多识广

  总评:

  十年前,我在本地执教《少年闰土》,赢得一些薄名,课堂实录经人整理在几家杂志发表,还引起过一些反响。十年后,我阅读才军的这堂《少年闰土》,才觉这才是属于语文的《少年闰土》的教学。

  通观整堂课,我觉得罗才军版的《少年闰土》最大突破在于自觉摈弃了“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努力地向“教语文”靠近。整堂课把文本内容分析压缩到似乎已不可再压缩的地步。这在以往该课的公开教学中是绝难见到的。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对于进入语文教材的作品来说,文本内容如舟,而语文价值则是舟载之物。语文教学就是要寻找这舟载之物,享用这这舟载之物。语文价值依附于文本内容,但有主次之分。才军深谙此理。

  这篇课文的语文价值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学的语文核心价值——即语文能力的培育价值在哪里?其实这篇课文的出处——人教版第五单元的导语中已经有所交代。本单元导语就语文能力领域提出了三条目标: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话虽笼统,但是已经基本给我们指定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边界。毫无疑问,才军真正地读懂了教材,读懂了编者的意图,他的许多基于文本的个性化教学创造都在围绕着这三条语文能力的核心目标努力。

  我不是教材至上论者,但教学应当有边界。尤其是公开教学,不应该成为天马行空的精神野餐,不应该成为挥洒教师深度解读和个人才华的自由舞台。如何读懂教材,如何读懂编者意图,如何确定文本的语文价值,从而构建合宜的语文学习内容,对于当前奠基孩子的语文素养,指导广大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才军的《少年闰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也值得听课教师的尊重。

  一场盛宴,光有好的原料是远不够的。好课的诞生也是如此。细读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才军对六年级的学情有着十分精细乃至精确的预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的高效生成。这体现的是名师课堂的专业技术含量。我一直认为课堂教学是需要技术的,只有技术至圆融之境方可称之为艺术。相较于《临死前的严监生》和《伯牙绝弦》,才军对于课堂教学技术的运用无疑已经更为纯熟、更为无痕、更为智慧。无论是情境推动、还是引读复沓;无论是拓展引用、还是节奏控制,才军正在逐步走向属于他的语文教学艺术之峰。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长生活于绍兴这块土地上的语文教师,对于鲁迅,对于《少年闰土》,自当有一份特殊的温情和敬意。我是,才军也是。才军这堂课,如果能在教学行进中多些许乡土认同感,或许会更具特色。当然这已是吹毛求疵了。

【六年级上《少年闰土》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03-13

人教版五上《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03-06

人教版四上:《给予是快乐的》课堂实录03-06

独上西楼梦少年作文07-25

人教版语文一上:《小熊住山洞》课堂实录03-09

人教七上:魏巍《我的老师》课堂实录03-06

人教初一上:《金色花》课堂实录03-06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课堂实录03-11

四年级上《飞向蓝天恐龙》课堂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