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堂实录

时间:2024-03-15 12:33: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司马光》课堂实录

《司马光》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请同学们看一个动画片,名字叫《司马光》

《司马光》课堂实录

  师:刚才老师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生: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

  生: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

  师: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生:读。

  师:指名读。

  生:读。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把小朋友们吓哭了。

  生:有的去找大人了。

  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大家慌了。

  师:作者用什么词来描写的?

  生:有的……有的……

  师:能否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生:下课了,我们有的打口袋,有的跳皮筋。

  生:上课了,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字。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用着急的语气读。

  师:谁能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你能读吗?

  生:能读(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不流利,磕巴。

  师:那你读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

  师:此时你们会想什么办法来救司马光呢?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给水加盐,人就漂上来了。

  生:当时,没有盐,找到盐也来不及了。

  生:用绳子拉。

  生:小朋友拉不动的。

  生:没有绳子。

  生:往缸里放石头。

  生:不行,用把人砸坏的。

  生:把木板放在水缸里,司马光够着木板就得救了。

  生:没有木板。

  生:用石头砸缸。

  师:这个办法好,用石头砸缸最好了。你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一个智慧星。

  师:你带领大家唱支歌吧!

  (课中了律动)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小朋友呢?请向下读。

  生:齐读。

  师:用笔画出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小朋友获救了,高兴吗?那么谁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生:练习读。

  师:我的故事还没讲完,那么你们想不想把故事表演出来呢?

  生:(齐)想。

  师: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一演。

  生:(合作练习)

  师:(指名学生表演。)

  (教师读课文,学生表演)

  师:你们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机灵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你能说一句赞美司马光的话吗?

  生:司马光可真勇敢!

  司马光真伟大!

  司马光真聪明!

  师: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生:我们家来了坏蛋,我装作顺从的样子,然后,找机会报警。

  发生战争,我会报效祖国,不怕牺牲。

  师:我们应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惊慌。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这是一个参加了几年工作教师的课,应该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新的理念冲击下,却出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要么是一种“新鞋老路”,要么是一种“生搬硬套”。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改革,也不能偏离“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生命历程的自我体验,它建构于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以教师的理解牵动学生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实质是让学生“掉进设计好的圈套”。这种变相的主宰,没有生成真正意义的主体性教学。

  教师走进了课程意识的误区。认为阅读教学的创新就可以不遵循语文的规律,语言训练内容与语言训练的形式就可以机械的割裂开来,用“花样翻新”的形式,替代阅读教学的实质,例如: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课堂中几次出现让学生表演,然而,这样的表演是不是真正的训练了思维,获得了体验。学生是不是通过表演就生成了情感?如果认为表演是必要的,那么语言规律的感悟、积累、训练又在什么时候实践呢!是的,语文主张多元的感受,多种形式的体验,但感受与体验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因为了课堂教学的“热闹”“活跃”,而不顾语文教学的实质去建构“浮躁”的教学形式。

《司马光》课堂实录2

  (出示句子: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往缸上砸。生读句子。)

  师:老师将“搬”字换成“拿”字,大家再读一读。(生再读句子。)换掉好吗?为什么?

  (通过朗读比较。)

  生:因为是一块大石头,司马光“拿”不动,要用“搬”。

  生:我有补充,用“搬”字,说明东西很重,用“拿”字说明东西很轻。

  师:真不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是需要我们“搬”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拿”的呢?

  (课堂顿时活跃,学生踊跃发言。)

  师: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一定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生:老师,既然较重的东西用“搬”,那么司马光搬起来的那块石头一定很大,课文为什么还要说“搬起一块大石头呢”?这个“大”字应该去掉!

  师:(一愣)这个同学的想法很有道理,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摇摇头,有可能没有理解那个同学的看法。)

  师:请这个同学将你的看法再说一遍,好吗?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重述。)

  (大多数学生举手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同意他的看法,你们看,他多会动脑筋啊,敢于向书本质疑问难。那我们写封信,让编书的老师去掉这个“大”字好吗?(好!——生齐答。)有没有谁不同意去掉“大”字呢?想想看,为什么你不同意呢?

  (生认真思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举行“小小辩论赛”,同意去掉的站着发言,不同意的坐着发言,我们来听听,谁说得最有道理。

  (一场小小的`辩论赛紧张地进行着,小辩手们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觉得这个‘大’应该留着,从图上来看,公园里的石头对于小小年纪的司马光来说都是很沉的,他都得‘搬’,司马光肯定是在这些石头中挑了块最大的,因为只有用最大的石头才能砸破缸,才能救出小孩。”)

《司马光》课堂实录3

  一、引课题,交流已知,认识生字

  师:通过昨天和今天的接触,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呀,老师再带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古时候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司马光──板书课题,哪位小朋友知道司马光?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他写了一本书,名字我忘记了。

  师:这本书是《资治通鉴》。

  生:我知道他姓司马,名字是光。

  师:是的,司马是复姓。

  生:他的枕头是木头的,叫警枕。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看书知道的。

  师:看来你和司马光一样,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谁接着说?

  生:我知道他砸缸救人的故事。

  师:对,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了解了司马光这么多的情况,谁能够想出办法来记住司马光的“司”字呢?

  生:这个字比“同“字少了一竖;

  生:这个字是司机的司;

  二、初读文,练习合作,粗知大意

  师:认识了这个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课文,把不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现在请同座之间互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和词语。然后请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轮流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组长检查初读情况。

  师:现在,老师想请5个学习小组来朗读课文。

  (5个学习小组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听读。)

  三、再读文,朗读感悟、随机识字

  师:看来,我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还装满了水。

  师:你能够用这个“假”字组个词语吗?

  生:假山。

  生:真假

  ……

  师:会组词语,还要记住这个字;那谁能够想出办法来记住这个“缸”字呢?

  生:左边那个字加上一个“工”字,就是“缸”了。

  师:这是加一加的办法,左边的这个字读作“fǒu”,是古代的一种瓦器。

  生:我看到了书上的那口大水缸,就能够记住这个缸字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比一比谁的水缸大,哪口缸里的水更满。──众生练读。

  生:我还知道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师:这是你的收获。我们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出紧张与担心。)

  师:就在这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的插图,来说一说吧!

  生:有个小朋友吓哭了。

  师:那我们来记住这个“吓”字吧!读一读,再认一认。

  生:是口字旁加上一个“上下”的“下”。

  生: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可能去找大人了。

  生:有的在那里大喊大叫呢呢!

  师:我们来认识这个字──叫,我们来组个词语可以吗?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里大喊大叫的孩子,可能在喊什么呢?你能来喊一喊吗?

  生:快来人呀,有人掉到缸里了。

  生:救命呀!

  生:妈妈呀!快来呀!

  生:不好了,小明掉到缸里了!

  生:司马光,快出来吧!有人掉到缸里了!

  师:就在小朋友紧张、着急的时候,司马光在做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书中的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师:我们再来认识这个三个字“使劲砸”。和同桌说说你准备怎么记住这三个字。

  师:司马光使劲砸大水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一下子就出来了,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认识“救”字。

  四、练说话,感悟道理,书写生字

  师:掉到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这个孩子的家长赶来了,跑去找人的.小朋友也回来了,还有好多大人也来了,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你知道这些小朋友、这些大人可能说了什么呢?

  生:那个家长可能会说,你们慌什么,看人家司马光,你们得多和人家学习。

  生:家长可能会说,你们平时得多和司马光学习,别只知道玩。

  生:你们看人家司马光想出的办法多好!

  生:人家司马光平时就爱看书,看看现在,想出好办法了吧!

  生:你看你,就知道哭,哭能救人吗?

  师:是呀,遇到困难上时,不要慌张,沉着机智就会想出好办法──那我们来认识生字“别、慌”。

  师:认识了这个字,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别”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告诉大家,在写这个字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写什么吗?

  生: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

  生:这个字的“口”字一定要写在左上格的。

  生:这个字的“力”字一定要写在左下格的。

  师:那请同学们伸出食指,老师写这个字,请同学们书空。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写这个字吧,写完一个之后,同桌之间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吧!

  师: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个故事,不但被写进了我们的课本里,还被画成了连环画,绣在了丝绸上,还被邮政局画在了邮票上。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看一看,讲一讲这个故事,学一学司马光遇到事情不慌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老师,再见!

【《司马光》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司马光》教学感悟05-03

《项链》课堂实录12-08

《白鲸》课堂实录03-08

《背影》课堂实录03-03

《秋天》课堂实录02-29

赵州桥课堂实录12-18

称赞课堂实录12-19

《掌声》课堂实录03-12

《赵州桥》课堂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