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节日

时间:2024-03-25 16:40:42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侗族的节日

侗族的节日1

  1.春节

侗族的节日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2.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3.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4.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5.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6.斗牛节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侗族的节日2

  牯脏节是侗族古老的信仰类型节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亦有祝愿丰收的含义。历史上的这种活动一般每十一年举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乡。但由于它的仪式庄重、礼节繁锁、消费很大。因此,近百年来在大多数地区业已消失,惟镇远报京和剑河小广还举办过一两次牯脏活动。

  报京的牯脏节,要选出一人任牯脏头,每隔十二年过一次。在这当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举行一次“接龙”活动。接龙活动主要是从邻村稿雪寨接回一头白水牛。

  清晨,人们汇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谁家的牛吃麦苗呀!”只要听到寨上有人“哦”地应了一声,接龙队伍就顺着山梁载歌载舞地返回报京。负责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牵着白牛走在队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芦笙队,人们伴着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声中进了塘,男女老幼围在一起跳起芦笙舞和踩鼓舞,欢庆白龙归位。之后,将白牛杀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龙归位。随后将牛肉分别给各户享食,称为“吃龙肉”。

  剑河小广、锦屏彥洞等地的'牯脏节“十年两头吃”。分“议牯”、“选牛”、“吃牯脏”三个层次。“议牯”是寨上一姓氏选出一个牯脏头,组织掌管牯脏节的领班,“选牛”选角长、腿粗、毛纯威武的牛作为“开塘牛”和“扫塘牛”。“开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脏头喂养;“扫塘牛”由另一姓牯脏头来看护。选得牛后,人们放炮庆贺,并杀牛会宴议定吃牯脏日期,同时每家亦准备一头牯脏牛。

  “吃牯脏”那天清晨,头牛塘扎起彩门,摆上三张大桌,桌上点红烛,并以猪头祭祀。开塘牯脏头带着人们绕场三圈,然后登台念《牯脏词》,叙说牯脏来历。接着宣布牯脏规约,最后搬开桌子,牵着开塘牛入场绕三圈,放三炮。接着众多牯牛入场各自绕场三圈,并在每一牛头上用塘中泥土点一下,表示这头牛已送给祖先,这种仪式称“踩堂”。踩堂完毕,各自牵牛回家。早饭后,三声铁炮响,将所有牯脏牛放入场,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时分,三声铁炮,开塘牛被牵到牯脏场前宰了;人们闻炮声将各自的牛宰杀,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将外寨的姑娘接来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毕,将扫塘牛牵入场中作扫塘仪式。于是牯脏在众人欢呼声中结束。

侗族的节日3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8.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9.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10.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11.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12.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13.为也

  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规模不等,少则20xx人,多则100余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次日再比赛芦笙。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欢度35日方散。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14.为嘿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羊,盛情接待。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为嘿一般举行35天。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a href="//www./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兔硎酰以谥窀蜕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客人离寨时,主寨又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把客人欢送出寨外。

  15.为顶

  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间互相结伴走寨,互相探访,交友联谊的一种集体性的社交活动,侗家称之 为顶,亦叫吃相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间,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动的程序与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心交往,喜欢走寨的男女青年,组成侗歌队或侗戏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戏,进行各种文艺活动,借与甲寨老幼同乐之机,与甲寨男女青年进行交往。双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谈情对歌,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感情。当交往活动结束时,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的青年男女们除了用拦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还要赠送一些糖果、糕点、糯米粑粑等食物作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给客人带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请本寨的全体青年男女来共享甲寨馈赠所有食品,大家边食边歌,直到尽欢而散。有来无往非礼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则邀请甲寨男女青年来做客。这样,两个寨子的男女青年,通过轮流相邀,结伴走寨,互相探访,达到交友联谊的目的。

侗族的节日4

  侗族节日—林王节

  节日简介

  历史上的侗族先民,为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产生了千千万万难以忘怀的英雄。“林王节”就是锦屏县寨母一带的侗家人纪念明代英雄林宽的节日。洪武三十年,林宽在上婆桐举起了义旗。攻下了龙里守御千户所,大挫明军,接着又进新化、平茶,包围黎平府。明庭震惊,派楚王桢和湘王柏率三十万人马前往镇压。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林宽英 勇牺牲。侗族人民尊他为“林王”,于每年六月的第一个辰日包着又长又大的粽子祭祀。相传这种粽子是林王军队作战当干粮用的。第二天,周围的寨楼、塘栏、便幌、归宿等寨也都同时过林王节。人们到一株传说是林王倒栽的枫树下拜祭。外地客人来到时也到树下悼念英雄后方能进寨。席间,赞美林王光辉业绩的歌声不断传来。更使人们深感对英雄的无比怀念。

  祭祀时间和地点

  侗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寨母等地。为纪念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侗族人民起义俯视林宽而举行。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辰日为节期。传说,林王抵抗明军时,常以两尺长的大粽粑作为干粮。因此,每逢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包大粽粑,并在节日当天,带到林王亲手种的古枫树下祭祀。

  林王介绍

  我国许多地区都兴五月五日过端午节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然而也有例外,贵州景屏县的寨母一带的侗家,就是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寨母过节不仅包有一般大小的粽粑,还包有粗如大碗、两尺多长的大粽粑。传说当年林王领兵打仗时,常以粽粑作干粮,所以将粽粑包得又长又大。

  林王名叫林宽,出生于寨母地方,祖家原住黎平,其父林让参加过勉王起义,失败后受官兵迫害,便从黎平洪州一带顺着古州的朗洞,经青山界,过八受河搬到现在地住地。当时,婆洞一带还没有人烟,以后才陆续搬到许多侗家。由于这个寨子建得最早,被周围的寨子称为寨母。

  林王是背爷崽(其父过世后才出生),家境贫苦,从小给财主做工,砍柴割草,放牛喂马,养鱼看田水,什么活都干过。他长得高大魁梧,人品出众,力大无比,聪明能干,作起来一个顶几个,又爱帮助人,乡亲们都喜欢他。

  林王故事

  传说林王给财主在山塘里养鱼,财主叫他割草喂鱼,他就把鱼赶上坡去吃草,吃饱了,又赶回塘里放。因此他喂的鱼又肥又大。他很爱马。白天放马吃草,骑马练武,夜晚睡在马圈边,把马喂的又高又壮,后来成了他的战马。现在寨母背后还留着他当年修得石马圈,已崩了两方,还存了两方,青石板上还留着马蹄印和他的草鞋印。有一次林王给财主在山上放牛,见许多穷人没有饭吃,很不忍心,便敲死一头牛分给大家煮着吃。别人担心他叫不了差,他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叫人把牛尾巴插在岩缝里,叫一个人藏在岩洞里等着,他立即跑去叫来了财主,说有一头牛卡在岩缝里出不来了。财主急忙赶上山,一看果然只有牛尾巴露在岩缝外了。财主便去扯牛尾巴,岩洞里的人学牛叫,越扯牛越叫。结果牛尾巴断了,牛没有出来,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林王热心地位大家办好事。婆洞路边有个岩洞,洞里有一股清泉,就是流不出来,过往行人口渴没法喝到。林王知道以后,用嘴咬开一个口子,两手扳开岩板,一股清泉流了出来,行人们有水喝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现在泉边的石板上还有林王的手指印和两个膝盖印呢。

  寨母的后龙山有两个坡相互对峙,中间隔着深谷,平时到对门坡去种田,人们绕来绕去很不方便。林王便从对门坡扯出长岩石,做成一座石桥。他娘说:“你架的高桥看上去都眼花,不要害别人掉下来。”林王就一拳把桥打断,至今两边坡还留着几尺长的断岩梁。

  婆洞一带的人多田少,林王便想塞断八受河,引水过婆洞开荒造田。他一早提着大鞭赶动三个坡准备去塞河,刚好被一个老妇看见,她高声叫道:“快看三个坡会走路。”结果三个坡就停在寨母田坝中间不走了,三个坡分别叫鸳鸯坡,定便坡,报独坡,与其他坡不相连。现在已被开成梯田。

  林王长大以后,看到外地往这里逃难的人越来越多,把整个婆洞都住满了。饭不够吃,官兵还来抢粮抢人。人们没有办法,侗家没法活下去了。于是,婆洞、上洞、油洞等四十八个侗寨的寨老(寨中的长老)和辣办(青年)集中到寨母议事。寨老们说:“我们侗家世世代代被人欺凌,难道我们不能过太平日子吗?”大家决定,四十八寨每寨选举一人参加集伙选王。选王按照勉王起义的方式,每人倒栽一棵枫树,那个先活,哪个就是王。寨母推举了林宽。选王开始,四十八人在寨母寨中倒栽一棵树,林宽栽的那棵活得最快。大家一举选他为王,林王从此得名。现在寨母寨中还有一棵枫树,拔地顶天,枝干朝下,与其它树不同,据说就是林王栽的。

  林王到处联合穷人,指挥各寨打刀造箭,第二年集合十万多穷人,准备起义。

  为了起义,林王还停办了自己的婚事。传说和他相好的姑娘叫茂王,住在慕王寨,从小与林王一起砍柴、割草、唱山歌。两人长大以后,两家老人准备办婚事。然而两个年轻人很有志气,他们说:“世上这么乱,人民这么苦,我们要等解决了人们的疾苦才结婚。”老人思想不通,他们俩就约定:林王从苦里坳,茂王从慕王寨,同时从两处向扣界坳上各打一块石头,看两块石头能否碰在一起,如果碰在一起,就立即结婚,否则,就推迟婚事。结果林王的石头正好打在扣界坳上,茂王力气小一些,打不到扣界坳上,两块石头没有碰在一起,所以,他们就不急着结婚,后来都参加了起义。

  起义中林王非常勇敢,在他的.指挥下,一大早就攻破了龙里所城,大家还回到寨母洞吃早饭,接着又攻占了新化所、平茶所等地,计划打上长沙,攻到南京去,推翻明王朝。又传说他造了三支箭,差一点就把楚王射死。头晚,他叫母亲五更鸡叫的时候叫醒他。醒来后,他带着兵攻打楚王,他对准楚王的营帐连发三箭,三箭正中楚王的宝座。可是,他射得早了一点,要是等五更楚王就位再射,就能射死楚王。后来,林王被楚王的三十万大军重重包围,最后弹尽粮绝,起义军四处突围都不行,林王非常生气,把宝剑插在了岩板上,结果林王被捕了。他还被砍了头,但是林王不服气,他双手捧着头,回家叫母亲安上,又和官兵作战。后来,他被砍头两次,又安上两次,直到第三次,头再也安不上,尸体才倒了下来。

  林王起义失败以后,朝廷怕当地侗家再次起义,便派郑子龙带兵挖了林王的祖坟和龙脉,现在寨母后面龙山上纵横交错的深沟就是当年挖的。龙脉虽然被斩断,但农民起义仍就不断。十六年以后,即永乐十一年,婆洞等地农民又起义了。正统十四年,黎平、绞桥农民起义,杀死了州官,聚众三十万,围攻铜鼓卫。

  林王为大家谋福利,人们永远纪念他。他虽然被史书诬陷为”草寇“,但在侗家人心目中,他是英雄。每年农历六月逢辰日,寨母都要过节。其它杂姓也要过节。这一天是一年中除了春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据说逢辰日过节原来是为了寨母首先建寨,并纪念林家的祖先。出了林王以后,就以林王为主了。周围侗家为了尊重寨母是母寨,又全部姓林,而且林王又是寨母出生的,所以都推后一天。

  节日流程

  过节头一天,寨母就杀猪宰牛,家家放田捉鱼,磨豆腐,包粽粑,又打发孩子到相邻的寨子喊客,忙个不停,过节那天,吃饭以前,各家都先在古枫树下摆好酒肉、粽粑、烧香祭祖。客人进寨也要先到古枫树下祭拜一回,有的老人还要从古枫树上剥下几块树皮,用纸包好,带回去给孩子,祈福消灾。晌午过了以后,就开始吃饭。酒席丰盛,边吃边唱,互相祝福。吃完以后,主人邀客,孩子们就在古枫树下唱“林王古歌”。歌唱完毕,老人们就向孩子们讲林王的故事,通宵达旦,十分热闹。

【侗族的节日】相关文章:

侗族花炮节是什么时候05-01

快乐的节日02-27

家具节日促销03-12

我喜欢的节日03-04

龙抬头节日的来历05-05

《快乐的节日》教学实录03-13

《快乐的节日》同步练习03-07

赏花灯节日介绍08-31

父亲节爸爸的节日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