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4-03-27 17:34:48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全[15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1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全[15篇]

  【故事感悟】:

  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青少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关于孔子的故事2

  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关于孔子的故事3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关于孔子的故事4

  意思是: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关于孔子的故事5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关于孔子的'故事6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译名:Kongzi或Confucius,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的故事:

  1、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3、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历代皇帝授予孔子的封号】

  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

  西汉平帝称孔子为:宣尼公。

  西汉和帝称孔子为: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宣圣父。

  后周宣帝称孔子为:邹国公。

  隋文帝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称孔子为:先圣;后改称:宣父。

  唐高宗称孔子为:太师。

  唐(周)武则天称孔子为:道隆公。

  宋真宗称孔子为:元圣;后改为:至圣。

  元武宗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称孔子为:大成只剩文宣先师;后改称至圣先师。

  中华民国时期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关于孔子的故事7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关于孔子的故事8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故事感悟】:

  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年轻人在工作学习中,应当像孔子一样不厌其烦,反复揣摸,真正掌握技术精髓,成为优秀操作手。

  2、孔子后生可畏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9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聪明的读者,你知道孔子为什么犯这个“错误吗”?

  第三个故事:子贡问礼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贡坐车在各国之间旅游,来到一个深谷,深谷里有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个佩戴着玉佩的'美丽女孩正在河边浣洗,孔子和子贡停了下来。

  孔子给子贡一个杯子,说:“你去问一问那美丽的姑娘,要注意礼貌,看看这姑娘懂不懂礼?顺便弄点水来喝。”

  子贡老老实实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边,傻傻地说:“这河水真清啊!我可以舀点水喝吗?”

  女孩撇了他一眼,说:“这河水是很清,这河是很弯,但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问我干什么?”子贡无趣的端水走了。

  孔子喝了水,听完子贡的汇报,正经的点点头,说:“恩,不错,知道了,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问一问,一定要注意礼貌。”说完就把琴上的一个旋钮给取了下来。

  子贡拿着一把没有琴钮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边,害怕的说:“姑娘,你好,我这琴坏了,你可以帮忙调下琴吗?”

  女孩子翘了下眉毛,有点生气的样子,回答道:“我只是一个村妇,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姑娘,我怎么会调琴?你没事找事跑来做什么啊?找茬啊!?”

  子贡赶紧回身走了,把刚才姑娘说的汇报给孔子。孔子很高兴,说:“真是一个懂礼的好姑娘啊!”说着从车上取出几匹漂亮的绸缎,说:“把这个给姑娘送去。”

  子贡很高兴,以为这下姑娘不会在给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边。把绸缎递了上去。子贡没想到,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

  女孩子生气的说:“你怎么又跑来了,这么无聊啊?跑来跑去你不累啊?你那这些绸缎来干什么?我又不是你什么人?你还不快滚,我男朋友就在这旁边,小心你的脑袋!”

关于孔子的故事10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

关于孔子的故事11

  《论语泰伯》中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可见,出言要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确实,生活中有很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想必都是“言多必失”的结果。这也就印证了孔子的慎言观点: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阶梯的。孔子的高足子贡也说:“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③孔子一再告诫他的学生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要求子张只有在足以自信的问题上,才能谨慎地说出和做出,这样言语和行动的错误少了,官职俸禄就能拿得高了。而且,孔子还教导学生:“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谓之瞽。”⑤陪着君子说话要求就更高了:没轮到他说话不能先说,该说了就得说,不能隐瞒,先听后说,还要看君子脸色说话,否则就是瞎眼睛。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交友,孔子告诉他首先要做到“友直”,就是真诚说出朋友的过错,但态度要温和,其次,则须考量朋友的`反应,如果他不愿意接受,就表示说话的时机不恰当,不然可能自取其辱。这也强调了说话不但要谨慎,更要注意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对象。由此可见,孔子反复强调说话要谨慎。

  除了强调慎言,孔子还主张少说甚至不说。在孔子看来,少说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做到踏实诚信。有一次,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当然,孔子提出的慎言思想,提出少说甚至不说,并不是说要否定语言、否定言说,恰恰相反,他提倡慎言是对言说的高度负责和重视。孔子的慎言思想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正如高徒子贡所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孔子的这种慎言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他的学生,也深深影响着古往今来的无数中国人。至今,慎言依然是同朋友、同事、上下级、陌生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法宝。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提出的著名观点。朱熹注云:“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正是对孔子不同意浮华词藻的最好注解。那么,怎样做到言辞达意呢?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交际工具,传播者通过语言把信息清楚地传输出去,让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说清了、理解了就是做到达意了。说得清楚,就必须要使语言准确、简洁。要想表达准确,先要知道自己讲什么和怎么讲。只有心里想清楚了,口中才能说清、说准。达意对个人而言,要做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然而,有些人说话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往往巧言令色、信口开河、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言不及义。这恰恰就是达意必须反对的“巧言”、“言不及义”等不良语言倾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当然,在某些特定条件或场合下,语言并不是完全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如此,这就需要接受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言”是本质要求,而信就是对“言”的体现和约束。孔子教导学生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就要有信用,说到做到,守信约、负责任。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行事就容易捉襟见肘。说话时,要问自己是否出于真诚之心,并且一旦与人约定,就务必守信。“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则为孔子所厌恶。不仅在古代,现在也是如此,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的人则不会受别人欢迎,也不会取得成功。“言必信,行必果。”是对言而有信的最好诠释。

关于孔子的故事12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关于孔子的故事13

  大家好,我是汪梓旭,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他是春秋时期美很厉害的著名的文学家,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它有哪些很好的地方吧。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孔子要收弟子,每一次孔子决定收弟子的时候,第一批弟子里面有子路,还有更多的学生,并且还有第二批和第三批,并且还有一些掌握着大权的人,他们临死前也劝说自己的`儿子要去孔子那里学,这本故事真的很有趣,我看着真的非常的认真,并且我还看完了,当然这本书我也是最喜欢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14

  孔子问礼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人物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文学思想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关于孔子的故事15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他身为一名国家高级干部,本应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可是贪婪的私欲导致他,肆无忌惮地收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像这样的人就是贪官,我们不可以学习他。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孔子的故事】相关文章:

孔子的故事03-11

孔子的故事(优秀)03-16

关于孔子的故事03-15

孔子拜师的故事03-25

(经典)孔子的故事15篇03-11

孔子的故事(大全15篇)03-16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03-25

孔子的作文05-04

孔子的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