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

时间:2024-04-15 17:40:3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1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2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 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吗?不。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一、诗文对照,初解诗意。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无所知。初读之后,已大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欢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导的体现。

  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

  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

  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原来,诗跟人一样,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所以,多少年岁月流逝,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长江水滔滔不绝,在吟唱着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诵读,渐渐地,便分不清诗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融进这千古的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传诵着这首动人的诗。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将它改写成了一曲《烟花三月》,歌词就是一首诗,写得情意绵绵。课堂上,歌不必听,歌词却很值得一读。用心地读一读,一切尽在诗中了——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黄花瘦……

  四、读写迁移,表达真情。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在送别的三个场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意。细细回味,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与朋友间的友情,与家人间的亲情……一则小练笔,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

【《黄鹤楼送别》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掌声》教后反思10-06

《约分》教后反思03-09

《雨后》教后反思03-14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03-14

《学弈》教后反思02-27

《最佳路径》教后反思02-28

《丑小鸭》教后反思03-09

《西沙渔人》教后反思02-29

《春望》教后反思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