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笔信

时间:2021-12-30 20:39:23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亲笔信

学苑新报·语文天地(2010-2011学年)人教课标版九年级

亲笔信

  如今“伊妹儿”和手机短信盛行,传统的信,早已经没什么人写了。据统计,现在邮局里只有不到百分之十是私人信函,这些信封和信瓤,不知又有多少是打印出来的。

  所谓传统的信,是需要自己用笔来手写。过去写信时常用的一句话,是“见字如面”,那是要看见信上亲笔写的字才是,每个人的字体都不一样,即便写的字再歪歪扭扭,也是自己写的,沾着心情和体温,让收信人亲切,一望便知,这是自己独有的。所以,过去才有“鱼雁传书”的美丽传说,才有“家书抵万金”的动人诗句。

  一个一辈子没有亲手写过一封信的人,或一辈子没有收到过别人亲笔写给自己一封信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生。如今电脑非常发达,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轻松地发出一封信。最可怕的是手机短信,它是“伊妹儿”的缩写版,那里早已经储藏着无数条短信,按你所需,任你所取。有时候,真觉得科技是人类情感的杀手,用貌似最迅速的速度和最新颖的手段,扼杀人类心底最原始的也是最朴素的诉说。

  我要说,还是要珍惜手写的家信,特别是在春节的大年夜前,起码该给自己的亲人亲手写一封平安的信、祝福的信。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呀,仅仅从电脑或手机里发出的信,还能够抵得上万金吗?

  记得20多年前,刘心武曾经写过一篇《到远处去发信》的小说,写的是干了一辈子的老邮递员退休了,给别人送过那么多的信,还没有接过别人给他自己写来的一封信,就自己写了一封,跑到老远的地方,把信投到邮筒里,让自己这辈子也收到一封亲笔信。

  即使如契诃夫写的小说《万卡》里学徒小万卡寄给爷爷那一封永远无法寄达的信,只在信封上写着“寄乡下爷爷收”,而没有写上收信人的地址,但那也是万卡用笔蘸着墨水一字字写成的呀!

  30多年前,我突然收到母亲请邻居帮忙拍来的电报,得知父亲病逝,忙从北大荒赶回北京奔丧。一路上心里都奇怪,母亲不识字,家中只剩下她独自一人,慌乱之中怎么会找到我的地址并能够一眼认出来?回到家,看见母亲的床垫底下,压着的都是我写给家里的信。母亲不认字,但熟悉的字迹让她知道那就是我,枕在那些信上睡觉,让她心里踏实。她就是拿着床垫下其中的一封信,请邻居打的电报。

  可能正是看到了亲笔信的`力量和意义所在,有人想竭力挽住已经渐行渐远的亲笔信。看最新的一期《Time Out》杂志上介绍,有一个网站,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叫做“陌生人,让我手写一封信给你”。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够给他们留下自己的地址,换取一封久违的亲笔信。因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在乎一封亲笔信。

  不管怎么说,还得是自己亲笔写的信才好。亲笔写的信,无论对于看的人,还是写的人,感觉都不一样,滋味都不一样。就像清风和电扇或空调吹来的风不一样,就像鲜花和纸花或塑料花不一样,那都是不一样的。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亲笔信,只有亲笔信,才能让你有这样的心情,才能让你如此动情。

  (选自2010年07月02日《扬子晚报》,作者肖复兴。)

  萤窗小语

  如今提笔给家人或者朋友写一封信,对方收信时定会怀了莫大的惊喜。电子邮件、短信,固然快捷,然而文字相同心意却不同。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有些温馨也渐渐消失。如今多想找回我们失去的,书要捧着读,信要亲笔写,这都是返璞归真的美好。

【亲笔信】相关文章:

南科大校长陈十一致考生亲笔信:共创新奇迹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