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

时间:2022-01-02 10:45:36 教育 我要投稿

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

一、孝道、孝行和孝文化

孝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伦理的一大特色。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重视孝,在数以百计的国家中,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关注孝,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专门论述孝的经典即《孝经》。所以,孝既是我国的文化特色,也是我国的伦理特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是"家国同构",从而形成"家国一体"和"君父一体"的社会体制,对父亲的孝顺要迁移到对君王的忠诚。所以,孝还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

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伦理特征之后,孝道自然在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活动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孝道的涵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其不同的内涵,特别是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其政治利益的需要,更是赋予了孝道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涵义。即便在现代社会,在探讨孝道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对孝道的内涵也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如有人认为孝是对家庭关系的调整和规范、孝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规范、以孝治天下是孝的最高境界。[1]有人则认为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和顺行构成的,爱、敬、忠、顺是孝道的伦理本质。[2]但无论时代变迁,孝道的最基本的内涵是一贯的,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为准则来处理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也有人把孝道称之为孝德。

所谓孝行则是指个体在孝道支配下以行孝为行动目的和行为效果的道德行为。孝行的主体一般总是晚辈,而行孝的对象则是长辈。孝行应该是在孝道的支配与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孝行必须是孝的动机与孝的效果的统一。同孝道一样,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孝行的认识并不是统一的。如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但孔子则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但是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这种行为不能视作孝行,甚至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孝行有比较丰富的具体内容,但是在今天,这些内容中有许多已经过时,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等内容,在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孝道是一种以孝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规范,孝行则是一种以行孝为目的的道德行为,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孝行是孝道的外在体现和客观效果,而孝道是孝行的内在意向和主观动机,孝道支配着孝行的产生,而孝行的结果也可以丰富和提升孝道。

孝文化的外延比孝道和孝行都广,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关于孝的意识、孝的思想、孝的观念、孝的制度、孝的行为、孝的典籍、孝的礼仪、孝的艺术作品等的统称。我们可以把孝文化界定为一切关于孝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和。孝道和孝行都是孝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孝道更是孝文化的核心内容。因为孝行是在孝道的支配下进行的,所以,孝道在孝文化中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在孝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中,关于孝的观念文化是核心,而孝道是一种道德观念,所以,从孝文化的三个层面文化的比较中,也可以得出孝道是孝文化核心内容的结论。

孝道既是孝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道德,就是调整人际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孝道作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是社会个体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遵守孝道,孝敬父母,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道德底线。正因为孝道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所以,在中国古代,人们才提出"百德孝为本,百善孝为先"。

二、道德底线的内涵与道德底线教育的缺失

道德底线是人们对维护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一种形象的表述。它是守卫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和尊严的最低防线,是使人不至于堕落为禽兽的最后防线。道德底线究竟是指哪些道德规范和内容?对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提出:"何谓大学生的道德底线?讲诚信,讲正义,有责任感,遵纪守法,尊重科学、理性,信奉现代文明及礼仪,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3]"有人认为:"道德底线教育的内容,无非是人类社会共同要求的基本品质--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等。"[4]有人则认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社会崇高理想的失落,不是荣耀意识与大国精神的如何培养,而是公民道德中耻感的全面丧失。…这个道德的最低下限,便是人之为人所必须应具备的耻感意识。"[5]还有人提出:"诚信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6]由此可见,在道德底线内涵的看法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许多人在论及道德底线的内涵时都把孝道抛在一边,这种没有把孝道作为重要内容的道德底线显然是一条不完整的底线。道德是调整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与规范。在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遇到的一种人际关系。个体只有在学会正确处理亲子关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会如何调整和处理其他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很难想象他会去尊敬师长、尊重他人;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奢望他会去爱他人、爱事业、爱祖国、爱人类。所以,孝道应该作为道德底线中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道德底线中的重要规范。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道德底线教育。当年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底线教育,帕夫雷什学校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总要在一进学校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大标语,上面写着:"孩子,要爱你的妈妈!"有人认为应该挂上"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标语,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人将来不可能热爱祖国这个母亲。只有教会学生先爱自己的妈妈这个母亲,将来才会热爱祖国这个母亲。然而,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道德底线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虽然,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一直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要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放在第一位。我国的教育通常被分作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五育并重、德育为首。但实际上,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并不高。学校德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道德底线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中,过分地重视了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过分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想的完美人格而忽视了道德底线的教育。在我国的学校里,教育者总是教育学生要如何去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却很少教育学生要去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的教师总是在教导学生要怎样去关心同学、关心集体、关心祖国,却很少引导学生要去关心父母。我们的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学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目标作出贡献,但很少去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学业有成后让自己的父母过上舒适和幸福的生活。我国的教育者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都是舍己救人的英雄和大公无私的模范,基本上没有那种自食其力、孝敬父母、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总之,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还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那种培养"圣人"、"贤人"和"君子"等道德精英的传统模式。但是,在21世纪,学校教育得到了高度的普及,即便是高等教育在我国也已经步入了大众教育的时代。可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德育模式,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还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道德精英来培养,还是把每个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这显然是脱离现实的。其结果自然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楷模,不具备教育者所希望形成的完美人格,与此同时,因缺乏道德底线教育,又有许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没有形成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三、从孝道教育着手来加强道德底线教育

根据当前我国学校在德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忽视道德底线教育的现状,要提高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底线教育。孝道是道德底线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所以,孝道教育是开展道德底线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正如中国古人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以孝道教育为内容来开展道德底线教育,既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也符合中国的国情。教育者在开展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每个人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然后才会去形成其他的人际关系。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导学生去孝敬长辈、尊敬父母,是学生最容易作到的事情,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学生只有在尊敬父母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学会去尊敬老师、尊重同学;只有在学会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学会如何去处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种从孝道教育着手的道德底线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由于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亲情和血缘关系的国家,所以,教育者教导年轻一代孝顺父母、孝敬长辈,既适应每个家庭的需要,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还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能够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

在以孝道教育为途径来开展道德底线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突出培养学生对于父母的责任感。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重要体现就是要对父母负责,要对父母的躯体健康负责,要关心父母的身体;要对父母的心态和心情负责,要让父母能够做到心情舒畅;要对父母的生活质量负责,不能让父母生活在痛苦之中;要对父母对自己所寄予的期望负责,不能让父母对自己感到失望。总之,要有一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形成,能够为学生形成其他方面的责任感奠定良好的基础。责任感是现代社会每个成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而培养学生对父母的责任感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最好途径。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负责的人,怎么可能会对集体、他人、社会和事业负责。

以孝道教育为平台来开展道德底线教育,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目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不少人缺乏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淡薄。据一些媒体报道,已经过世的深圳青年歌手丛飞是一位爱心大使,他用自己义演所得的300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但是在丛飞身患绝症住院期间,那些受过丛飞资助的贫困生,包括一些已在深圳工作的大学生,竟无一人到医院看望丛飞。有人把我国一些青少年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成四句话: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已不克制。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孝道教育是最重要的途径和内容。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的父母怀有感恩意识,要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强烈的感恩情怀。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要对自己的父母怀有一种强烈的感激之情。一个学生在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的基础上,他的感恩对象会逐步扩大,他会感谢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会感谢所有帮助过他的人,最后会达到对人能感激、对事很努力、对物很珍惜、对已能克制的境界。

以孝道教育为手段来实施道德底线教育,还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是亿万个和谐家庭构成的,没有和谐的家庭,就没有和谐的社区,也没有和谐的社会。百善孝为先,家和国昌盛,遵守孝道是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重要条件,在任何时代,如果孝道不存、孝心丧失,势必造成家庭不睦、人际失和、社会不宁的局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伦理特别是家庭伦理失范现象已相当严重,在一些家庭,赤祼裸的金钱关系已经取代了家庭人伦的温情,爱而无报、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孝道教育的缺乏密切相关。所以,重视孝道,加强道德底线教育,是实现家族和睦、人际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好帖,确实好帖!

台湾活酵素

【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相关文章:

论儿童道德教育的底线07-06

关于道德底线的作文01-18

道德底线作文素材08-15

道德底线作文素材 -作文01-01

道德底线作文3篇02-17

道德底线(男女都该看)09-01

职业道德底线为何守不住?01-01

职业道德底线为何守不住01-01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读书体会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