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随想

时间:2022-01-03 15:04:27 教育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随想

有人提议把“阅读”处理成“悦读”,这是针对当前读书的不快乐提出来的。其实,书本身就是快乐之源,智慧之源。难怪外国诗人奥马尔·海亚姆在一首诗中写道:“树荫下放着一卷诗章,一瓶葡萄美酒,一点干粮,有你在这荒原中傍我欢歌——荒原呀,啊,便是天堂!”至于为什么学生不爱读书了,大概是因为教师二次加工的原因。有时候,我这样想,我们现在是不是绑架了“语文”,在向学生“勒索”什么呢?

阅读教学随想

阅读,重在读。过去,当你找不到一个陌生地方的学校时,有两种办法很管用,一是铛铛的铃声,二是朗朗的书声。那声音是生命的跳动,是理想的抒情,也是进步的象征。而今的学校,主业似乎有点淡化,但作为语 文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应该是朗朗的读书声和默默的读书景,一节课里学生的读书时间不该小于二十四分钟,否则就是不及格。

好多老师总认为学生的成绩是教出来的,于是,苦口婆心,殚精竭虑,从开学第一天起,到临考试前的几分钟,真真切切的一个语文教材的解读者。有人曾对我说:“这样做,虽然劳累,但‘问心无愧’,我尽力了。”我们不妨研究一下魏书生、窦桂梅、孙双金等人,身为校长,仍教语文,一年间有那么多时间不在课堂,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会那么突出?我想,除了他们是人中龙凤外,还因为他们教的是语文,课文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语文课是可以离开人的。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就这样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我们真的不该过于看重教师的作用。

我赞同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的说法,语言学习的`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我还认同北大教授孔庆东的观点,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一本语文书,一个月就应该讲完,剩下的时间就该领着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他们是干语文这个行当的,这样说是表达感受而已。但使我感到惊奇的激动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谈起了阅读教学,他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这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他的话似乎就带有学者和行政的双重意思。河南安阳有个姚晓静老师,用6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带着实验班的25个孩子一起读书。山东潍坊有个韩兴娥老师,一本书两个周就教完了……他们的事迹都被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们总有一天可以说,阅读课,原来真的可以这样上,只是时间待定。

我市在进行“课内增量阅读”的实验,其目的就是想通过课堂内容“量”的变化来促进教师行为“质”的变化。这次课堂教学竞赛,选取的是“拓展阅读”课文,其用意是让老师体验放开手脚上阅读课的感觉。从理念上看,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在操作时,还是畏手畏脚。我给部分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解放自己,也就解放了学生,也就是在拯救语文。

在研究了我们的阅读课堂之后,我近来有这样的设想,是否可以分三步走:读识——读议——读练。“读”应是教学的主线,这三个“读”也具有层进性的特点,即读对,读顺,读好,在这个过程中,去识字写字,去交流收获,去积累运用,最后达到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目的。“识”分指导和独立,因学段而异。“议”着重于“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一个度。“练”侧重于积累与运用。不管识、议、练,这都应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尽量少替代。

如果我们一节课就能顺利帮学生学完一篇课文,甚至几篇课文,那么,我们就可以挤出较多的时间在课内做课外的阅读,做好了,会更有效果,为什么呢?环境好。但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怕教师所谓指导的干扰。因此,我建议在课堂上就一个内容——读议,不要读前的“导引”,不要对议论的内容设限,海阔天空,畅所欲言。那样的课,学生会有不喜欢的?不用偷偷摸摸,不用依墙靠树,有时候还能多个知音。有了对语文的兴趣,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随想】相关文章:

街头随想  街头随想作文07-20

随想10-02

随想04-22

随想~``~04-22

不要为“学生的问题”所累-“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随想录之四12-11

开学随想01-18

随想作文03-02

随想作文05-10

开学随想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