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课堂教学的有效“三问”

时间:2022-01-04 11:05:38 教育 我要投稿

(原)课堂教学的有效“三问”

  课堂教学的有效“三问”

  11月6日,我应邀到湖北随州市为骨干教师作了一个讲座:《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3个多小时讲了三项内容(做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做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教师;做健康快乐幸福的教师。这些内容已在前几篇博文发过)

(原)课堂教学的有效“三问”

  我这里谈谈其中的一个小项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有效“三问”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只向学生提“是什么”的问题,即使是提“为什么”的问题,也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回答出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这实际上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不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作法。我们要改变这种设问模式,做到科学设问,有效设问,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智慧得到启迪。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师的最终教学目的。

  一、教师“三问”:

  1、少提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这种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仅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检查,不要多提。那些一看就知道的事物,不必让学生去思考记忆。

  例 :我见过一份小学语文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

  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词(手)的意思:

  1、我们都是神枪手。

  2、这些书发给大家人手一册。

  3、他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

  我发现,一个年级学生的考试,这一题前两个“手”,大多学生都答对了,而“他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的“手”没有一名学生答对,多数学生是空着没有作答。我想,这个“手”不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手”吗?学生怎么连自己的手都不知道呢!后来一想,我们老师能写出这个“手”的答案吗?我问了许多老师,不查字典,几乎没有一个教师能准确说出这个“手”的定义。这个“手”的标准答案是“ 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我们要思考,学生需要掌握这样“一看就明白事物”的概念吗?这样的教学,实际是无效的。

  2、多提有多个答案的问题

  有多种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求学生不受标准答案限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其思维的质量更高。

  例: 学生用“上”字组词。当第一名学生说出“上车”之后,马上就出现了“上汽车”、“上火车”、“上飞机”等词语。教师问:“还有吗?”接着又出现了“上大汽车”、“上小汽车”、“上大轮船”、“上小轮船”等词语。最后还有学生抢着说“上喷汽式飞机”、“上宇宙飞船”等等。这时教师很高兴,以为学生思维活跃。这里不能说学生的知识面不宽,但是,学生说出的这些词语,只是“上”的同一意思,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框框里。学生实际上产生了思维定势障碍。教师应及时引导,除了“上去”意思的词,还有什么呢?如“上学”......

  3、精提没有答案的问题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让学生必须知道某一具体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争论,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最后得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假设、想象、争论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升华的过程。

  例:一节思想品德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家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五个人,怎样分给大家吃?

  学生展开讨论,分别回答:

  平均切成五份,每人一份。

  切两份大的`给爷爷奶奶吃,切一份最小的给自己吃,剩下切两份中等的,给爸爸妈妈吃。

  对切成两半,给爷爷奶奶吃,爸爸妈妈和我都不吃。

  切成四份,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吃,我不吃。

  还有学生说,再去买回4个苹果,每人吃一个苹果。

  这时,有一名学生说,不用买,我们全家五人每人都得到了一个苹果!

  老师和同学都很奇怪,这怎么可能呢?

  这名学生说:“ 家中只有一个苹果,我把这个苹果给爷爷吃,爷爷不肯吃,他想,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就把这个苹果送给奶奶;奶奶也不吃,把这个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不会吃这个苹果,我把它送给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可是,妈妈也不吃,她把这个苹果留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这样,我们家每个人都得到了这个苹果。”

  这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思维训练与育人因素的有机融合。

  二、学生“三问”:

  1、学生主动向教师发问

  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总担心讲掉了什么。讲完之后,再象征性的让学生提提不懂的问题。我们亟待改变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提出自己想弄懂问题的习惯。每一内容的学习,都要给学生向教师发问的机会,一旦学生发问次数和时间超过了教师提问的次数和时间,其学生学习的效度必定会更高。

  2、学生向学生发问

  教师有意把问题的解答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是群体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取长补短,全班同学讨论会产生“1加50大于100” 的学习高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生间发问讨论,甚至有意激发争论的氛围,这比教师单一传授的效果更好。

  3、学生向自己发问

  课堂上,有机会提问,答问的学生是少数。学生能不能在没有机会发问、答问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思维训练呢? 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自己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高境界。我们要教给学生自己向自己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自问” 的学习习惯,这必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原)课堂教学的有效“三问”】相关文章:

巧用“三力”,助推有效课堂教学08-08

有效课堂教学反思06-07

有效课堂教学总结01-10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1-16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怎样的?10-03

有效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0-10

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11-18

课堂教学中的“疑—问—议—论”01-20

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