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结合模式在C语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时间:2022-01-05 12:51:48 教育 我要投稿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在C语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在C语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 C语言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在C语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IT业界需求和目前教学形式的局限,通过对校企互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六个方面的阐述,找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的工学结合的C语言教学改革之路。

  以计算机科学为灵魂的信息产业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经济,改变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现状的希望之星。产业进步,教育先行,纵观我们数年来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上取得的一些成果,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产业脱节,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现象。因而在学生就业和企业揽才时就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发现在校所学的东西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在求贤若渴的同时又面临着无法找到合适人才的困境。本文尝试探索将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模式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C语言的教学改革中来解决上述问题。

  在探索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笔者不断认识到,工学结合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学生培养模式的改变,还应该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互动方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模式选择和学生实习实训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变化。

  1 校企互动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学校应该走出去,引进来。积极跟企业接触,尽量早的把企业进入到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有意向的企业,可以实行定向招生、培养计划,在招生期间学校和企业就可以联合面试和招生,在学生第一、二年在校期间,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就教材选择和师资力量上合作。比如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制”教学,学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结合产业需要共同编写教材,以及学校教师教学和企业工程师定期或远程的答疑等,探索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2 课程设置

  C语言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其它众多现代编程语言的基础,也是业界应用最多、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但是在笔者看来,目前各高校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C语言程序设计不应该仅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而是应该变成系列课程。产业界在做产品和做项目时,编程语言的运用只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存在而已,可以说同时拥有编程语言知识、平台开发知识和产品领域知识的开发者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人才。产品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会由产品经理来解决,而且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领域相关知识,这个是学校教育基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反观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其实只是解决了编程语言知识这一问题。举例来说,学生要想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开发程序,除了C语言知识外还要学习Windows的众多API、GUI知识等平台开发知识,我们在这一块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诸多空白。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觉得我们目前的C语言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把C语言程序设置成一个系列课程,就是所谓的“大C语言课程”。整体上可以按语言相关知识和平台相关知识这两块来划分,然后结合目前企业和行业发展来设置课程。对于需要Windows平台开发人才的企业,我们的课程设置在语言相关类课程上可以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平台相关类课程上可以开设“Windows程序设计”、“MFC/WTL程序设计”和“DirectX程序设计”等课程。对于需要Linux/Mac平台开发人才的`企业,可以增设“Unix程序设计”、“GTK/GNOME程序设计”、“OpenGL程序设计”和“iPhone程序设计”等课程。

  在企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绝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专才,而非通才。如桌面客户端开发和在线客户端的开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员配置。而我们当前的课程设置中,一个专业中既有《C语言程序设计》这类桌面程序开发技术的课程,又有《ASP.NET程序设计》这类Web开发技术的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培养时间加长和精力分散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完全可以进一步细分,首先在大方向上可以用桌面应用开发和Web应用开发来分专业,然后再从几个大专业上进一步划分。当然,在现实操作上,学校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不可能在所有方向上均开设不同专业,但是也可以退一步只开设传统的优势专业,从而在业界中得到认同。对于非专业课程,比如针对Web开发专业的学生,《C++程序设计》完全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凭兴趣自主选择学习。

  3 教学方式

  3.1 教材选择

  在教材选择方面,学校除了可以考察和借鉴国外同类高校的优秀教材外,还可以跟企业共同探讨选取和使用业界的优秀书籍作为教材使用,既能避免重复的编写工作,又能达到跟上业界最新发展的目的。

  目前各高校在教授C语言这门课程的时候多采用谭浩强编写的《C程序设计》或者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笔者则推荐由C语言设计者Brian W. Kernighan和Dennis M. Ritchie编写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也称《K&R》),中文译名为《C程序设计语言》,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无论从作者的资历还是内容的权威性上讲都是学习C语言的不二选择。

  3.2 环境选择

  在实验和上机环境的选择上,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Windows平台加Visual Studio的搭配。但是这种环境的缺点是费用过高,如果采购正版,那么对于高校来说仅装配实验室这一台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不进行采购又会存在版权问题。另外一个非常大的坏处就是把学生限制在里Microsoft的产品系列中,一来不利于扩展视野,二来微软的C/C++编译器历来都对C/C++标准的支持存在问题。所以笔者建议高校在准备实验室环境的时候可以大胆引进以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的开源软件,使用更好遵循标准的GCC编译器,这样不仅节约了大笔的办学经费,也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可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果学校已经采购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许可证,也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部署集成了GCC Windows版的免费IDE环境Code::Blocks,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

  3.3 教学模式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力争突破过去那种教学项目内容枯燥的模式。职称论文可以将实用化和趣味化的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模块,每个设计模块的实现必须解决多个疑点,将C语言教学的内容结合到每个疑点中,每次课内容就是由1至3个疑难点引出的C语言知识,当一个模块中所有的疑难点都解决了,相应设计模块也就实现了。在设计实现的同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拓展和优化模块设计的训练,这样能让他们更多的掌握C语言编程的技能、技巧以及经验知识,如程序编写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拓展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等,这些问题在设计实现企业产品的项目中都会遇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

  4 实习实训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当中,实习实训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的实习实训方面可以更加灵活,突破以前2+1的模式,不仅仅只在第三年才安排实习,而是每学期的都按照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来检验教学成果,同时适应企业需求。

  5 结束语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通过实际项目的制作,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企业提供适用型的人才。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在C语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相关文章:

工学结合模式在C语言教学改革中的探索论文09-1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09-20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钢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09-07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的分析论文09-28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对学习兴趣的激发10-05

对工学结合管理的探索与研究09-03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07-26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应用09-03

探索六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