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下水“捉鱼”促作文教学有效“授渔”

时间:2021-07-14 08:46:18 教育 我要投稿

以教师下水“捉鱼”促作文教学有效“授渔”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言,“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结论教学’,而作文教学问题尤其严重”。造成作文教学问题严重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常被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作文教学,大多数教师只是口若悬河地“授渔”,而很少去奋不顾身地下水“捉鱼”,这就缺少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影响。而用教师亲自下水“捉鱼”的方式来追求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不仅有利于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授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

  一、下水做好榜样,“捉鱼”启迪思维

以教师下水“捉鱼”促作文教学有效“授渔”

  作文教学是一种作为教学,教师的教学作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作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亲自下水写文章动感十足,一可给学生平等感,二可给学生信任感,三可给学生魅力感。教师的写作体验过程给学生的这“三感”犹如老渔夫下水“捉鱼”给新渔夫看一样,颇具真实性、亲和性和示范性,能触发学生欲体验写作的原动力,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其实,写作思维的启迪其作用远胜过写作方法的灌输。例如写人要写出特征,教师讲了很多写法,可学生就是写不出特征来。此时,教师不妨下水“捉鱼”给学生看,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如我写的《忆特逗老师》:

    记得一个方程式“CuSO4+Fe=FeSO4+Cu”,沈老师将它解释为:“铜跟硫酸根是情人,但是铁也喜欢硫酸根,于是就把她从铜的手里抢了过来。最后,铁和硫酸根结婚!”雷死人的一段“翻译”让大家都很喜欢化学课。

  还有一次上课,沈老师拿着试管在讲台上不停鼓捣着,我们坐在下面聚精会神地看着他。他举着手里的试管问我们看到了什么,有没有沉淀。按照书上的方程式,这肯定是有沉淀,可试管中是一片清澈,就像四月的阳光一般透明,我们就说没有。沈老师就用他那洪亮的方言叫道:“侬(你)伏(不)沉淀侬熬得牢?”我们当场笑翻。不过还真是被他说中了,过了一会儿,试管里变得浑浊,原来是因为离子浓度不同,反应顺序不同,才导致沉淀这么晚出现。他这一句“熬得牢”,让我记忆犹新,这个知识点也记忆犹新。

  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回忆高中时一位化学老师上课的情形,亲切自然,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得以开启,习作中出现不少佳作,如一名学生以语录形式展现的语文老师可爱而睿智的形象:

  老师普通话不怎么标准,经常问同学字的读音,但问过后仍然读错就又问了那个同学,那同学大声地说了一下,老师就说:“我以后不问飞敏了,她的大声喝斥,太伤自尊了。”

  一同学碰到一个生僻字就问老师,老师说:“我把这个字认出来了的话起码要佩服自己两三天!”

  在欣赏《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乡村景色时,老师一本正经地说:“乡村的角落,那里有很多小动物,帅得不得了!”

  二、“捉鱼”注重技法,“授渔”激发感悟

  教师亲自下水“捉鱼”的行为的确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任何单一的途径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教师每次作文教学都“捉鱼”给学生看,将产生行为疲劳和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下水“捉鱼”时,更应注重有效“授渔”,让学生感悟写作过程,积累写作经验,获得写作享受。那么教师要如何有效“授渔”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

  首先,写前点拨,辨明方向。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能自觉地从写作者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将自己的心得表达成生命的内涵,这种表达应在写作活动中得以完成。而学生在动笔写作时,往往面临审题、选材、列提纲等任务,此时教师不宜出示详细的例文,而应精心营造活动情景,将启迪思维作为主要目的。比如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构思、如何列提纲等,或者是倾听学生的交流,给予点拨,让学生悟出写作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才可能写出相应的好作文。

  其次,写中下水,营造氛围。写作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同步写作,突破“我命题你写作”的模式,可以消除学生心中被老师监视的感觉,营造一个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更多思考的情境。教师可通过“板书”的形式有意识地展示自己写作的过程,如中心的确定、材料的取舍、语言的运用等,给学生以现场的体验与借鉴。

  再次,写后互动,对症下药。教师批阅学生作文不能只停留在打分或写评语层面上,还要认真反省指导的得失,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写作的亮点,带领学生再现写作过程;然后有针对性地下水“捉鱼”和“授渔”,写出正面的示范文或反面的例文,让学生拿自己的作文与老师的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启示。如清明时节,我让学生以“清明”为话题写作,批阅学生作文后我有针对性地写了一个片段:

  四月的细雨有些凉意,细雨打湿的荒山野岭如同悲泪洗过的睫毛①,迷茫而又那么惆怅,甚至是悲伤。今年的清明我没有去扫墓,其实很多年都没去扫墓②了,却一直在心里惦念我的'那些亲人,已故和健在③的。回忆儿时扫墓,山间的杜鹃花是那么的美丽,扫墓完毕大人们总是要摘些带回家;我不熟山性④,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们离去⑤,急盼他们满载而归。也正是这样才有时间看那些闪耀在半山腰红的粉的摇摇摆摆的杜鹃花,一簇一簇,一团一团,有些三三两两,有些密密匝匝;近的我能看见花瓣上的雨滴,远的只能听见不知名的鸟在杜鹃花里传来鸣叫。

  可更多是回忆中免不了惭愧和遗憾,因为儿时有时间却不懂事的我去扫墓不解真意,而今懂事了却没时间扫墓的我只能对雨发呆。这么大的雨水啊,你是不是正滴在鲜红如血一样⑥的杜鹃花上?

  讲评学生作文时,我把这个设置了几处语病的片段拿来让学生与他们的作文对比讨论,师生互动点评:

  生:①处把“雨打湿的荒山野岭”比作“睫毛”不妥帖,最好把“荒山野岭”改成“花草”,花草沾了蒙蒙细雨更像泪洗过的睫毛。

  师:赞一个,很好。

  生:②处的“扫墓”显得重复啰唆,去掉。

  师:读得仔细,有道理。

  生:③处说惦念亲人本不错,但文章是写清明,说惦念“健在”的亲人,感觉不太符合语境。

  师:有见地,抓住了细节处理。所以,有同学写清明时节很想回家,很想父母,也不符合语境。

  生:是的。④处为何不是“山路”?

  师:这里拟人化一下,充满生气。

  生:⑤处“看着他们离去”的“离去”最好改为“去采摘杜鹃花”更简洁明了。

  师:可以,这样与后文写杜鹃花的内容衔接更自然。

  生:⑥处“一样”去掉更好,因为“如”已很好地表达了意思。

  师:高见,采纳。

  在互动点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问题,学会了修改作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互动体验过程中获得了写作感悟,这种感悟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捉鱼”看好时机,“授渔”调动情趣

  情趣是写作的天然氧吧,教师有情趣的指导方可引发学生有情趣的写作,教师“生成氛围”式的下水“捉鱼”就是一种充满情趣的写作指导法。所谓“生成氛围”式的下水“捉鱼”是指写作课上,教师选用他人文章做例文,有意把选文的“生成氛围”营造成亲身经历的一样,以情触情,让学生相信这文章的“情”“意”就是老师自己的,从而调动写作“情趣”。比如教学苏教版必修五专题二“写出你的真情实感”时,我选用一篇题为“我的第一次约会”的文章。课上,我借文创设出一幕幕亲身约会的场景,回忆自己读高中时一次“约会”的美好过程,这一招果然引爆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一面欣赏文章,一面好奇,老师居然给我们说他自己约会的情况;同时又感悟到原来“约会”并非庸俗人所想的卿卿我我,“约会”竟然可以写成这么纯情优美的文字。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那些充满真情的事件、人物、场景、时刻。结果让我很兴奋,习作中出现了很多语言优美、饱含真情的文字,如梦娇同学的《那一次,我感动得流泪了》:

  “乖孙女,快出来,”奶奶在门厅里叫喊着我,“看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她吃力地弯着腰,在被青草盖得厚厚实实的箩筐里摸索,“唉哦,跑哪里去了,找到了,找到了!”奶奶双手捧出几个桃子。

  那桃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味。由于挤在箩筐里,一些坚硬的草梗和箩筐的编条在桃子身上留下了道道深浅不一的伤痕,滴滴晶莹的泪从伤口中渗出,似乎在诉说着淡淡的心事。“唉呀,压坏了,”奶奶可惜地看着手中的几个桃子,“还好,还好,”奶奶把桃子放到桌上,“还是可以吃的,你快吃吃看,甜着呢!老王头家的那棵桃树不知被施了什么法,结的果又大又甜。我待会还要去那边割草,晚上再给你带几个来。”奶奶边说着,边走进屋里,随便拿起一只碗,从盛着水的锅子里舀了满满一碗,咕噜咕噜灌下去;又用沾满泥巴的袖子胡乱擦了几下脸,戴起斗笠,背着箩筐出去了。走到门口,她又转过身来:“快点尝尝,甜得很!”

  (浙江省长兴县第三中学;313100)

【以教师下水“捉鱼”促作文教学有效“授渔”】相关文章: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11-09

优秀家长材料-授鱼不如授渔01-2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论文03-18

育儿分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01-15

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11-09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生实习体会09-08

别欺 顾客了--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管理资料01-01

授我以渔07-3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