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是努力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广阔舞台

时间:2021-08-07 09:31:23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是努力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广阔舞台

    叶圣陶教育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具有普遍意义、当代价值和民族风格。叶圣陶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教育改革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教为不教思想、养成习惯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教师发展思想等。  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汲取借鉴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叶圣陶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生命力,新课改需要叶圣陶教育思想来引领和指导。    一    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新课改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名言。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上有些矛盾。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而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思想,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已经颁发的语文新课标所确定的努力方向。新课程标准中,论述课程性质时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所说的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与叶圣陶所说的“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新课程标准中,介绍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的任务时又强调: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并且提倡在学习中外文学作品的活动中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这里所说的“独立阅读”“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及“积极的鉴赏态度”“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就是叶圣陶所倡导的让学生自求得之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介绍表达与交流的任务时还强调:要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这里更是强调“自主写作”“独立修改”和“主动发言”,与叶圣陶主张的“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高度一致的。    二    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新课改都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正在在进行的新课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主张: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生发展。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达到不需要教,就得在教的过程中就考虑今后的不需要教,即在教的过程中“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在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如何“导”呢?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生学习的这样一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种受益一辈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将使学生获得“自求得之”的具体方法。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一个“导”,是辅导、引导、开导,而决不是象以前那样,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灌输,丝毫没有自主的思考,主动的学习。  第三,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的。让我们的教育颂扬人性,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总之,教师的“导”,应该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教学的对象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让教师的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主体地位,就会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而要巧妙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把语文课上成诗意的语文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师要有同理心,,时刻想着如果此时处于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情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上与效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除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以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个学生都有才能,只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都能成材,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去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学生发展过程中会有“真实的残缺”,而“真实的残缺”胜过“虚假的完美”。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才是可贵的。因为是残缺的,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关心,才需要我们去引导,才需要我们去帮助学生去完善。其实残缺也是个人在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弥补残缺,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关注、呵护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成长的需求。我们经过努力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三    叶圣陶教育思想和新课改都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叶圣陶所强调的“导”。  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可有可无,即使有了导也决不是放羊式的'消极的形同虚设的导。而是应该象叶圣陶所指出的“致力于导”。  能致力于导的教师,才是我们新课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指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高素质的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能的。  《基础教育参考》(2006。1)刊载的《教师的三种专业境界》提出:依据专业水平的层次不同,教师大体可分为教书匠,名师和人师三种境界。  教书匠多深陷“此山中”的禁锢与迷绕,常自我设限,自我框死,对于教学,教书匠多唯上唯书唯教参唯教条,“匠气有余,质气不足”,容易将涌动着生命气息,千姿百态的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脸谱化。教书匠的教学往往干瘪刻板,味同嚼蜡,生气全无,是对一个人独立发展的致命捆绑与桎梏。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终非“像诗一样迷人的字眼”(康德),而是“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课堂等于一种苦役”(杜威)。对于学生,教书匠对其人生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无光;不仅不能成全学生完美发展,而且有意或无意将学生也禁限于自己受制的“旧轨道”上。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有言:“一个蕴藏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因为“平庸的教师只能限制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的能力范围之内”。(卢梭)  名师和人师确实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但教书匠却可以避免做的。新课程的实施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专业上得到长足的进步和成长,让更多的人摆脱教书匠那一套毫无生气的陈规旧律。  如果说名师是一个思考者,他反思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学生的未来趋向,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思考一切学生,一切思考学生,思考学生的一切”是名师思考的逻辑起点,也是价值终点。那么我们应该以名师为榜样,始终以人的发展,以人的终生学习为出发点。  人师则是比名师有着更深的洞悉与超脱。他不仅具有独特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而且能够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醍醐灌顶。人师是一个人格崇高的人。人师的崇高人格是一股最强大的教育力量,一种最珍贵的教育宝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陶行知),对自己从事的崇高的教育事业至死不渝。人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人。“我没有一切,只有学生”(斐斯泰洛齐),是人师博大人性世界的自然袒露。人师也因爱的无限付出而得到永生。  很显然,人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终生追求的目标、方向。叶圣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师。他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他的教育思想应该作为我们新课改的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朝着正确的教改方向,努力迈进。  因为新课程理念倡导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评价观,所以说,进行新课程,实行新课标,这恰恰是我们努力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广阔舞台!    本文是在叶圣陶教育思想课题研究活动中写成的,去年参加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省二等奖。(作者自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