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知识

时间:2022-12-15 11:40:29 雪桃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饮酒知识

  《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共二十首。诗前有序,说明作诗的缘起。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酒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饮酒知识

  汉语词语

  饮酒(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1. 喝酒。 《国语·晋语一》:“﹝史苏﹞饮酒出。” 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诰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王迁回宫,无计可施,惟饮酒取乐而已。”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 清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家素贵,无一切纨恗狗马声色饮酒六博及鐕核持筹之习,亦无狎朋昵友优伶娼交之往来。”

  2. 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 《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贾公彦疏:“谓

  目录 基本解释 饮酒风俗 错误的饮酒方法 饮酒应讲究点酒态 收缩展开 基本解释

  1. 喝酒。

  《国语·晋语一》:“﹝史苏﹞饮酒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诰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王迁回宫, 无计可施 ,惟饮酒 取乐 而已。”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

  清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家素贵,无一切纨恗狗马声色饮酒六博及鐕核持筹之习,亦无狎朋昵友优伶娼交之往来。”

  2. 古代宴会时供食毕漱口的酒。

  《周礼·天官·酒人》:“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郑玄 注:“饮酒,食之酒。” 贾公彦 疏:“谓食时有酒者,《曲礼》云:‘酒浆处右。’则此非献酬酒,是酳口之酒也。” 孙诒让 正义:“盖食礼无献酬,唯有酳口,故别谓之饮酒。”

  饮酒风俗

  我国少数民族喜欢饮酒,他们的饮酒方式多种多样,别有一番风情。

  山栏酒

  海南等地的黎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临门,便以自制的山栏酒为客人接风洗尘。他们饮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腔斧昂”,是饮酒叙情之意;第二阶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风俗要喝醉才罢;第三阶段叫“吞卓丘”,即主宾对唱当地民歌。

  肝胆酒

  水族人民素以肝胆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他们在杀猪时,一般都把猪胆留了下来。当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主人便取出猪胆,剪开管口把胆汁注入酒壶,给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轮到主人。喝酒高潮时,往往要喝交杯酒,即宾主联臂举杯,同时将对方递来的酒饮下,表示心诚。

  牛角酒

  贵州东南一带苗族接待来客要敬献醇香可口的牛角酒。苗家人都有外形美观、雕刻花纹的水牛角,客人到寨门时,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举起牛角酒敬客,同时还有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红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如果客人懂得苗家规矩,要双手捧住牛角,一饮而尽,就会顺利进入苗寨。

  青稞酒

  藏族人民十分好客,远方客人到来,都要敬献青稞酒。这种酒是将青稞煮熟后拌和酒后,放入陶罐密封发酵,酒色微黄味微甜,酒精含量约10度,被外宾称为“西藏啤酒”。喝酒时,主人斟满一杯,让客人先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这样连添三次喝三口,最后满杯喝干,这种习惯叫“三口一杯”。劝酒时,主人常诚挚地唱祝酒歌,尤为感人。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会勉强。

  错误的饮酒方法

  错误方法一:碳酸饮料伴酒喝

  很多人喝酒的同时,还喝点碳酸饮料,比如雪碧、可乐、汽水等,自认为这样酒被“稀释”了,不容易醉。其实,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伤害更快更大。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也比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造成伤害。要想真正起到稀释酒精的作用,喝水才是王道。

  错误方法二:大口喝酒慢吃菜

  喝酒的速度宜慢不宜快,饮酒快,则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尽量慢一点喝,分小口咽下。慢慢吃菜是与大口喝酒背道而驰的,其实,应该是小口饮酒大口吃菜才是对的。

  饮酒应讲究点酒态

  不少人虽然非常注意自己的妆饰打扮和言谈举止,唯恐给别人留下不良印象,但在觥筹交错的宴席上,却常常忘记保持一份文雅的酒态,狂喝滥饮者往往是酒过三巡后摇头晃脑、吆三喝四、词不达意,脸被酒精刺激得变了形,走起路来也是手舞足蹈。我国为礼仪之邦,凡事都很注意礼节,饮酒也不例外。古人饮酒,很注意有节有度,十分讲究酒态,总是努力做到不失态,总是努力做到不失态,曾为我们留下了“君子饮酒,三杯为度”的古训,即饮第一杯,表情要严肃恭敬,饮第二杯,要显得温文尔雅,饮第三杯,要神情自然,而知道进退。酒过三巡,仍无节制就叫失态。孔子也曾告诫人们:“唯酒无量,不及乱。 “意思是各人酒量不同,因此不能限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喝醉了,也就是说不能喝到”乱“的程度,现代人虽然并非要做到酒饮三杯而止,但适可而止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通过饮酒,也能考查出一个人的自制力,从而反映出一个人 素质 高低。所以不能把饮酒作为目的,而应当作为调节气氛、增进感情交流的一种手段。

  陶渊明诗词

  饮酒(陶渊明诗词)

  本词条是对晋代诗人陶渊明所作《饮酒》诗的介绍,主要包括诗文及其注释、作者介绍。

  公元416年, 刘裕 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 洛阳 ,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 晋军 收复。消息传到 江南 ,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 宋公 ,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 东晋 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 饮酒二十首 》。

  作者简介

  陶渊明 (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 南朝宋 初期诗人、文学家、 辞赋家 、散文家。东晋浔阳 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 桃花源诗 》等。从小受 儒家 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 仕途 实现自己“ 大济苍生 ”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 江州 祭酒、镇军参军、 彭泽 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 归去来兮辞 》,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 咏荆轲 》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 桃花源记 》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作者详介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 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 门阀制度 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 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 主簿 ,他也辞谢了。安帝 隆安 四年(400),他到 荆州 ,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 桓玄 正控制着 长江 中上游,窥伺着篡夺 东晋 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 江陵 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 宦途 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 建康 ,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 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 田畴 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 风俗 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 陶侃 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 刁逵 全家和无罪的王愉 父子 。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 录尚书事 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 建威将军 、江州刺史 刘敬宣 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 陶逵 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拓展: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自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始,之后唐代大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对他亦十分赞赏,“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唐·白居易《题浔阳楼》);宋代评价更高,大文学家苏轼酷爱陶诗,认为陶渊明的诗在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杜甫之上;南宋的真德秀将陶诗与《诗经》、《楚辞》并列,认为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元明清等各代对陶诗大多推崇备至,甚至认为是“宇宙间第一好诗”(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以冲淡洒脱的笔触,自然、平和的心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图画,语言朴实无华,境界高远幽邃,诗意空灵安谧,洋溢着一股恬静闲雅之气。

  《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共二十首。诗前有序,说明作诗的缘起。

  组诗中虽然只有九篇直接写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诗人酒后抒发情怀,故总题为《饮酒》。清代文人方东树说得很正确:“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这一篇是其中的第五首,是最优美、也是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名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淡淡地说出:自己的住所虽然也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之中,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和世俗的纷扰。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最核心的第四句诗“心远地自偏”顺势推出,即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平和与宁静。这四句诗,从第一句说事、第二句转折、第三句发问、第四句作答,势同流水,一气呵成,又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阐明了诗人的心理与崇尚。陶渊明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并身体力行回归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原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除了在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以外,更重要、更本质的是直接面对大自然,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是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斗,得则喜、失则忧,使得人生充满了焦虑和矛盾、缺损和痛苦。完美的生命形态应该是复归自然,才能使人生得到本质意义上的实现。诗人在这里所说的“车马喧”,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门庭若市导致的车马的喧闹,而是喻指社会的喧嚣和人世的纷扰。而“心远”的“远”,就是对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这一切世俗利害的超脱与淡然。正因为有这样的“心远”,不受尘俗烦扰,俗话说“大隐隐于市”,所居之处就会僻静而安宁,心态就会平静而闲适,身心就会陶然而自乐。

  接下来的四句诗,诗人就把自己的这些哲理的思考,以非常精妙的诗句,通过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的影像表现出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古,人们就视菊花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凛冽的秋气使百卉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幽香四溢,绚丽灿烂,因此人们尤其文人非常喜爱。陶渊明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诗中常常可以见到菊的身影,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赞美菊花坚贞秀美的英姿、卓尔不群的风貌。诗人在自己的园圃中随手采摘菊花,偶尔抬起头来,无意中目光所见,是面前那静静屹立悠然静穆的南山(即陶渊明住宅南面的庐山)。

  历代文人对这两句诗极为推崇。人恬静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人悠然、山悠然,人与自然融洽地化为一体,情与景会,悠远宁谧,一派天籁,物我皆忘。眼前的景物则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并不着力描写面前南山那些引人入胜的景物,也不写空中所见的飞鸟矫健凌空的姿态,只是概括地说萦绕山中的岚气日暮时分更加美好,一群群鸟儿相亲相爱结伴而归。在陶渊明看来,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大自然这种充沛的生意和飞鸟呼朋邀侣结伴归来的自由与自在,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陶渊明总是这样概括地描绘眼中、心中的景物,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我融于物,神与景接,从自然中去领会人生的真意,认为一切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而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还人以自然的本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明确地告诉人们,人可以也应该从大自然中去细心地体会人生的真意,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大自然的启发下领会到的理想中的生活意趣,想辩说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道家的庄子曾说过:“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有位现代作家也说:“最真实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词的。”因此,陶渊明这里的意思是:领会到的真意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

  陶渊明的这组诗题名《饮酒》,这位极其看重志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士,“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赋》),除了前面所说的缘由外,看来仍有深意:一种沉浸于物我两忘意境中的联想与追求。观照今天,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心态平和,回归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大千世界一道共奏一曲和谐的乐章,则也是地球村中现在和将来每一个人的追求。

【饮酒知识】相关文章:

饮酒12-08

饮酒礼仪11-20

饮酒的教案03-06

《饮酒》教案12-17

浅谈饮酒礼仪03-12

改写陶渊明的饮酒01-11

《饮酒》教学反思04-21

初中生饮酒期望及其与饮酒行为关系的研究12-08

《饮酒歌》教学设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