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寺

时间:2014-05-29 12:00:00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金台寺

广东省珠海市寺庙

金台寺(广东省珠海市寺庙)

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境内,背靠海拔583米号称珠江门户第一峰的黄杨山,乃黄杨八景之一。南宋末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丙在广东新会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

金台寺

目录 简介 历史 扩建 佛缘 收缩展开 简介

金台寺前身为金台精舍,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境内 , 背靠海拔583米号称珠江门户第一峰的黄杨山,乃黄杨八景之一。

历史

南宋末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昺在广东新会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大将张世杰率领余部突围,在南海遇上狂风舟覆而亡,其遗体漂流至黄杨山下,被村民安葬于黄杨山麓。遗臣承节侍郎赵时从、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为避元兵追杀而筑茅草隐居于黄杨山第二峰腰,取名“金台精舍”。据《清统一志》史载春秋时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以召天下仕。赵时从等人于黄杨山筑舍也自比贤士聚会,以读书吟句为名,密谋抗元为实。后赵氏后裔将“金台精舍”改名为“金台寺”作出家人修行办道之所。

扩建

清乾隆壬辰年(公元1772年),光镜大师发起扩建金台寺,有《重建金台寺碑记》以志其 详: 胜地必 待名贤而后得,名贤必择胜地而后居住。地与人之相交也往往然矣。考邑志,时赵公避宋乱而寄迹于黄杨山,光存邓公, 行 卿龚公,宋之尽臣也,与赵公友善,亦避乱而啸咏于此,则三贤之有取于斯山传,斯山亦因三贤而益着也。不有志据,鸟可考哉。 干 隆庚申年赵氏因其胜而创立一寺,为高僧行杖驻锡之所,榜之曰“金含”。然规模犹未广也。迨乾隆壬 辰年,光镜鼎新之,志而为叩募,赵氏即倡此举,四方之高人雅士亦乐为之助。高其垣墙,广其堂宇,明神显灵之地,遂大改前观。而水秀山青,云行雾合,不仅为贤士大夫游宴 之所,亦为讴吟之资哉… 扩建后的金台寺有 3000余平方米,共三进殿堂。中座为大雄宝殿、东厢 供奉南宋三遗臣像,后座为二层的魁星阁。山门刻联:“金身永在,台镜常明”。系清朝在广西任巡抚的邑人黄槐森所题。周围环境秀丽,山水夹流,瀑布百丈,下为龙潭,清冽香醇。每逢佛诞及习俗节日,山上游人如云,寺内香客如潮。百十年间,住持几易,中有东莞人直印大师于1933年进山,凡十余载。其佛学与文学颇具造诣,常与干雾香泉寺住持一峰大师谈禅论道。其诗作《金台寺》云:“金台久有鼓音传,每到朝朝集瑞烟。一段锦纹离垢地,千寻白炼湿花天。霏霏带雾清晨聚,漠漠连云晓日悬。此情此景谁会得 ,应知桐里有逃禅。”其后,金台寺屡遭兵焚,日渐寥落。大跃进三年被拆掉主体建筑,后因兴建金台水库,终剩残墙断壁 。 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人民政府保护合法宗教场所。90年代初,修复金台寺工程启动。因旧址已被水淹且交通不便,遂选新址于黄杨山南麓“将军卸甲”处,此地风景秀美,前眺崖门海口,后枕黄杨主峰;青龙山绵延于左,白虎山骑伏于右;前面一弘碧水,对岸山头高岩突兀名“登仙石”正是斗门民间传说的牛仔王升天之处。 香港善信黄永发、杨莲娇伉俪钟情于黄杨山水,乐施善款重建金台寺,经商之余上九华登普陀,诚请名寺法师南来主持重建和管理工作。当地玫府亦鼎力相助。经历几年建设,如今新金台寺已初具规模。驱车沿黄杨大道转入水库直抵山门,沿着三百多级的石阶拾级而上,只见大雄宝殿巍峨壮观,殿内菩萨塑像金碧辉煌,综合用房古色古香。而按照规划,藏经楼、钟鼓楼、天王殿、厢房、客堂、库房和功德堂等将陆续在这块风水宝地一一亮相。当那口苏州铸造的3吨重的大铜钟敲响,金台寺又奏起新的乐章。

佛缘

一九九八年八月金台寺入选《中国佛教2000年》大型画册;同年十二月在广东8百家开放寺庙中,被评为20家佛教文明寺院之一;二00一年四月入选文化部编纂的大型中英文宣传画册《中国边疆文化》;同年六月入选珠海市十佳旅游景点之一。这并非虚有其名。想当年开山建设新金台寺时“将军卸甲”成了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如今这里绿树成荫。满眼苍翠。这是金台寺僧侣与众信徒几年来绿化造林勤种善管的成果。那一弘碧水的王保水库一直供给山下几万人饮用而未受污染超标,这有赖于法师们注重环境保护。他们放生了大量鱼、鳖和飞鸟,任其繁衍生息,造就了鸢飞鱼跃、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因而登临新金台寺,令人心旷神怡。随着香客游人日多,而且成了一处旅游观光新景点,还吸引了内地和香港的影视剧组来此拍摄外景。 金台寺尚有许多建设项目需筹集资金。尽管如此,僧众仍然慈善为怀,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弘如、界心两位大师赞助安徽金寨县革命老区三名贫困学生读书已历时四载,逢年过节,法师们偕同众佛子弟下山到附近村镇向孤寡老人致送大米、油盐、水果和衣物等,几年间已送去数以万计。当河北地震,长江流域洪涝,两广水灾时,他们又先后捐助30多万元善款和2万多件衣物,拳拳爱心,乐施众生。金台寺僧人素来爱国爱教,继97年在本寺隆重举行过珠海市暨斗门佛教界八百余人喜庆香港回归虔祈繁荣稳定大法会之后,去年又参与了珠海市各界人士迎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演出活动,井以其悠悠梵音获得好评。 金台寺始建于宋末元初,相传当时有高僧行脚至此结茅而居,后经本地皇室后裔赵氏倡议兴建道场,取名金台寺。“金台”古为招贤纳士之意,以此为名,意为十方圣贤凡愚同来道场,并成佛道,广度众生。清乾隆壬辰年间,光镜法师募资扩修金台寺,“高其垣墙、广其堂宇”。后经战乱,寺宇颓废。 一九九二年弘如法师主持重建金台寺,香港两位居士捐资落成大雄宝殿。一九九五年初,建成一幢六百多平方米的综合用房及大殿,殿前为一千多平方米的花岗岩石板地面。一九九六年又修建了三面挡土墙,确保了金台寺的.安稳,雨季不再流失水土。大殿内佛像也已重塑完成。计划继续修建藏经楼、钟鼓楼、功德堂、客堂、库房、僧房、天王殿等。 著名祖师为光镜法师。现任方丈弘如法师,三十余岁,江苏人,兼任广东省佛教协会理事,斗门县政协委员。现任监院界心法师,三十余岁,安徽人。

湖北省潜江市寺庙

金台寺(湖北省潜江市寺庙)

目录 历史 现状 住持 历史

金台禅寺位于享有“湖北省十强城镇”之誉的潜江市张金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佛法兴盛。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张金儿女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把这块土地作为躯体自我故乡的同时,也把建筑在这块土地上的金台寺作为他们心灵自然本性的回归之所在,并藉以憩养自己的身心和慧命。 据《荆州府志》记载,金台寺启建自李唐,史载“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红分日刹,绿绕云房。”生动地描述了该寺奇妙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台高三千丈,为殿者九,为楼者十八,凡二百五十僧舍……殿堂楼阁,错落相连,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极尽威雄矣!”记录了该寺当年繁华兴盛的境况。据考证,自开山以来,金台寺便成为南岳系临济正宗的演法传宗之地。自南宋末年以来,这里便涌现了觉空、道安、空体、大志、悲华等一批大德高僧,他们在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金台寺便成为享誉荆楚的著名禅宗丛林。 岁月悠悠,世事无常。千余年来,金台寺走过的是一段屡兴屡废、屡废屡兴的沧桑历史,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血与火的翻腾中,该寺惨遭灭顶之灾,一时殿堂被拆、佛像被砸、法宝被焚、僧尼被赶!在此后三十余年的岁月里,这座有着一千余年历史的古刹竟被没落成“钟磬绝响、瓦砾遍地,荆棘丛生,一片荒芜”的悲凉境况。

现状

所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金台寺的重建工作,潜江市和张金镇的党政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法不孤起,杖缘方生。2001年春月,受政府之均命、四众之礼请,湖北省佛教协会理事、94级武昌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宏贵法师荣膺金台寺住持。名蓝得主,四众诚服!在法师宏深誓愿之感应下,在法师僧格威德之感召下,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联莲友之谊,敦同气之亲,广植功德花树,厚结福慧果实,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现已建有山门、天王殿、客堂、僧人寮舍等建筑,耗资近二百万元之巨。

住持

法师俗姓万,名和方,生于一九五二年二月,湖北监利人。一九七二年初中毕业后,先后从事农业生产和担任民办教师等工作,凡一十八载矣。此间,因持诵佛教典籍,深感人生苦短,若不及时理解佛法,终将空过此生。遂誓立正信出家之善念,并于一九八八年秋月礼沙市章华寺原方丈宽莲上人。 剃发染衣,取法名:宏贵,字宏法。一九九一年八月,在恩师上人的护持下,法师前往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于一诚老和尚座下圆具足戒,戒后返回章华寺随侍恩师于左右,因深受器重,先后被请为僧值、维那等职。一九九四年五月,法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武昌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阿含经》、《唯识学》、《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百丈清规》等大乘宝典,且获益匪浅,颇有建树。因品学兼优,解行相资,法师先后被推选为班长、监学、宝通禅寺监院及弘法利生基金会副主任等职,深受诸山长老及大德法师的信任和器重,并被佛学院聘为讲师,主讲《丛林清规戒律》、《比丘戒》、《沙弥戒》等课程,在此三尺讲台上,法师充分发挥自己在般若文字上的优势,以智慧宏深的辩才深得学僧的赞叹和拥戴,并多次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的表彰和奖励。一九九九年正月,法师前往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亲近得戒恩师一诚老和尚,受命住禅堂为常住大众宣讲《沙弥戒律》,历时三月之久,并记录整理讲稿十二万余字。是年冬月,法师应章华寺心继方丈之邀请协助住持日常寺务。翌年春月,应潜江市及张金镇政府和十方信众之盛情礼请,年近半百的法师出任金台寺住持,一时檀越云集,护法群拥,在法师的威德感召之下,广大的四众弟子迅即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金台寺的重建工作,四年来新建了山门、天王殿、僧人宿舍等建筑,成绩斐然。在法师的亲自住持下,千年古刹金台寺逐渐成为一座持戒精严,道风纯正的十方大丛林。

【金台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