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

时间:2021-10-28 14:31:45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阿育王塔

南京大报恩寺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南京大报恩寺阿育王塔)

南京大报恩寺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体形硕大的宝塔金光闪闪,周身镶嵌着宝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千年之前的制造工艺令人惊叹。根据碑文、塔身文字和X光片互相印证,专家确认,宝塔内瘗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顶真骨”。

目录 简介 发掘 制作工艺 塔身图案 收缩展开 简介

发明七宝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公元955年,钱弘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七宝阿育王塔大体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将之作成“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

发掘

2008年7月18日凌晨,在南京大报恩寺考古遗址发现了金陵长干寺地宫石碑。石碑下面首次发现了铁函。 7月28日凌晨,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铁函从大报恩寺考古遗址运送到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 8月6日,举世瞩目的铁函开启,凤凰卫视和南京电视台向全球作现场直播。铁函开启后,鎏金阿育王塔露出金光闪闪的塔刹,塔的周围还发现了“金凤凰”和宝石。 8月7日-11月11日,由于铁函埋入地下近千年,阿育王塔与铁函间的空隙太小被“锁”住。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要求确保函、塔、缎都不能损坏,取塔工作陷入僵局。 11月12日,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考古专家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初步拟订了取出阿育王塔的方案。 11月18日,相关专家再次经过论证和测试,决定11月22日取出“塔王”。 11月21日,南京晨光集团专家通过X光扫描基本确定“塔王”里有“金棺银椁”。 11月22日,塔王正式出函。出土的石函上有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大中祥符四年(1001),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 体形硕大的宝塔金光闪闪,周身镶嵌着宝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千年之前的制造工艺令人惊叹。根据碑文、塔身文字和X光片互相印证,专家确认,宝塔内瘗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顶真骨”(释迦牟尼头顶骨舍利)。 2009年3月,考古人员从塔内请出两套金棺银椁。 2009年5月起,修复后的阿育王塔及部分文物在南京市博物馆公开展览。

制作工艺

七宝阿育王塔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银片制作上,先根据阿育王塔造型,将厚为0.6厘米银片作为毛料,然后取用大于银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将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时房屋青瓦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将松香加热成糊状,将瓦灰拌入松香内,搅拌成黑色胶泥,将黑色胶泥覆盖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铺平,然后将准备好的银片用火烧红,冷却后附在胶板上,用木槌敲平。 这时就可以将佛教纹样构图印到银片上,做出线条后,银片上就形成了佛教纹样的凹形线条,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期间需要不断地回火和捶打以及其他工艺,直到达到效果为止。 因为七宝阿育王塔上要嵌452枚珠宝,其中一些珠宝是异形的`,就必须先在银板上根据宝石挖出一个圆窝。将银板取下、清洗、折弯、折合成形,然后合形时要做框架,因为塔内要放金棺银椁,需要较大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采用千年不变的木材“沉香木”制作出来的,工匠们将做好含有银纹佛教纹的银片,包裹在图样大小的沉香木框架上,然后用铆钉铆成,装上各种银饰部件。最后将做好的银阿育王塔经过清洗、除迹,并将珠宝镶嵌上,再进行鎏金。 古老的鎏金工艺能不变色,且牢固,黄金灿烂光泽、华贵富饶如新。鎏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古称火镀金、汞镀金,混汞法等。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这种工艺的程序,包括杀金、抹金、开金、压光等四道工序。先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却,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这个过程俗称为“杀金”。 其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的铜锈后,用“涂金棍”沾上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统称“抹金”。 然后,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就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统称为“开金”。举例来说,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度能达到36微米。 最后,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统称“压光”。这样一件精美鎏金件便诞生了。

塔身图案

七宝阿育王塔塔身图案塔座、塔身和山花蕉叶上,每隔几厘米就镶嵌着各种珠宝,有的至今仍晶莹剔透。专家解释,这座宝塔之所以被称为“七宝阿育王塔”,是因为塔身嵌有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砗磲(一种难得的深海贝壳)、玛瑙、玻璃和水晶,其中仅水晶就有上百颗。不过,因为历经千年,很多珠宝已经脱落,把这些数以百计的宝石放回原处,是今后修复工作的一个难题。 塔身上的纹饰精美繁复,佛像姿态栩栩如生,仅一只20厘米左右山花蕉叶侧面,自下而上就有三幅高浮雕图像:白象转世、菩提树下成佛、佛祖涅盘。在其他的山花蕉叶上,还有佛祖从摩耶夫人肋下出生、鹿野苑说法等讲述佛祖生平的故事。 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图像,其中一幅是一头老虎咬住一个年轻人的脚。主持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黎毓馨解释说,这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叫作“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另外三幅分别是“光明王施首”、“快目王舍眼”和“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这与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银质阿育王塔完全一样。这些都是佛教中的本生故事,表现“舍己救人”的题材,《本生经》中这样的故事多达500个。在全国各地出土的阿育王塔中,这样的图案并不鲜见,但只有南京的阿育王塔上有文字说明,这是一个独特的发现。 塔身每面的边缘,饰有金翅鸟图案,其形状类似凤凰。佛教文化中,大鹏金翅鸟和雄狮是佛祖的左右护法,常随佛祖左右。另外,塔身上部每面都有文字,分别是“皇帝万岁”、“众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字下,有一凸出的兽首,长着鹿角,似乎是龙头。

山西省代县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山西省代县阿育王塔)

目录 简介 设计结构 简介

山西代县阿育王塔,坐落在代县城内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 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灭佛塔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龙兴”为“圆果”。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被焚,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079年)元兵南下再毁,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阿育王塔,坐落在代县城内。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 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设计结构

阿育王塔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僳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塔由主塔和附塔组合而成,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四正面通宽6.2米,四斜面宽3.5米,中央为主塔,四斜面各建一附塔,主塔与附塔之间为宽1.36米的内回廊。附塔顶原饰有小嘛塔,现已不存。下面为一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套室各斜面有影刻的破子棂窗,各面转角处有砖砌依柱,柱上配置阑额斗。四个斜面的附塔联墙构成主塔副阶,中间各辟圆拱门,单檐布瓦顶。主塔为砖雕砌的仿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4层楼阁式,残高33米。1层北壁开门,正中有条石踏垛登至2层南门。檐下设斗,2层外为副阶周匝(平座),每面三开间,表现形式是当心间为方门,次间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棂窗,下有地,圆形柱础,窗刻出障水版及柱心柱。檐柱承双杪五铺作斗以托椽飞屋面。塔心室顶部为十字形覆斗藻井。3层不设副阶,由2层屋顶承托大瓣仰莲八方形平座,塔身骤小。八面八根角柱,用地及圆形柱础,正面以青石砌方门,余者皆设假门和斜方格棂条坎窗。柱上亦为双杪五铺作斗,各铺作均出60°斜,1~3层柱头之间只用阑额一层。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锥体,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其做法是先用砖砌出内胎,略加刻制,然后在外面以泥土精心塑制。顶层为陡峻的八角攒尖,檐下在阑额之上用普柏枋,枋至角出头相交,所用斜为45°,头做成顺间斜面。刹残,现存八瓣仰莲座。3层塔心室北壁前并列2尊石雕释迦多宝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贞观二年为太宗皇帝寿诞造像的题记。3层南门边框上保存着唐代线刻云纹,表面留有宋代游人的题刻等。

浙江省宁波市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浙江省宁波市阿育王塔)

目录 简介 保护状况 简介

五代吴越国时,明州境内寺院众多,佛塔遍布,梵音不绝,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至今尚存的仅是两座造形相似,当时盛行于我国东南各地的特殊形式的塔——宝箧印经塔(因其形状似一只宝箧,内藏印经而得名),又称阿育王塔,据传是吴越王钱弘俶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840000座宝塔的故事,曾制作8400小塔以作藏经之用。其中一座系现位于鄞县阿育王寺舍利殿内的木雕舍利小塔。该塔高1.4尺,宽7寸,塔上有露盘五重,四周雕刻精细绝伦,塔内铜钟悬挂,钟内有悬舍利一颗,佛光闪耀,璀璨辉煌,成为全国著名开放寺院阿育王寺参拜朝圣之佳处。另一座则是1957年在天封塔塔顶上发现的青铜舍利塔。该塔现珍藏于宁波博物馆内,呈四方形,高虽只十几厘米,但其四周镌刻的众多菩萨像和佛传故事中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柔美,颇具质感,大有印度古典主义美学风范和神韵。这种充满对佛教崇尚的塔在五代时还远传日本,一度成为日本古塔中的一种主要类型。阿育王寺有上塔、下塔和东塔。明代御史王应鹏写有《登育王寺上塔》诗:“病眼多年慵未开,强持筋力上高台。野花正在林间发,海鹤初从何处回?天际千峰飞白日,云中万壑起晴雷。无端一霎冥冥雨,疑是双龙听法来。”下塔,位于寺西侧,故称“西塔”,它与上塔俯仰相映,称为姐妹塔。同为元代重建,通体用砖砌叠,为楼阁式砖木结构。从塔内盘旋而上,直通顶层。浙江现存的元塔不多,惟此二塔独存。新建的东塔,背靠鄮峰,面对玉几山,塔高53米,八面七层,每层有腰檐,檐上筑有望台,周围设有栏杆。登塔眺望,满目青山簇拥中的阿育王寺兀立其间。据考证,明代时日本画圣雪舟所绘的《育王山图》,曾画有此塔。1995年建成此塔。塔左为玉佛殿,右为华藏世界,塔居其中,鼎足而立,形成以东塔为主体的又一阿育王寺景区。

保护状况

阿育王塔,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阿育王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阿育王塔内结构设计原型便来源于他的外形轮廓,二、三、四层的护栏为累叠的八角形制,顶部同样使用了八角攒尖式作为自然采光。阿育王塔与现代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虚怀若谷,将阿育王塔千百万年来的文明展示于世界人面前。

浙江省杭州市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浙江省杭州市阿育王塔)

江苏省连云港市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江苏省连云港市阿育王塔)

陕西省扶风县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陕西省扶风县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相关文章: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朱存,阿育王塔的意思,阿育王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宁波阿育王寺 -资料01-01

阿育王寺导游词01-24

塔塔国的塔作文03-08

孕妇能吃塔塔粉吗01-12

文明峰塔与华表峰塔06-03

黄山塔,黄山塔陆游,黄山塔的意思,黄山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登塔,登塔陆游,登塔的意思,登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屈原塔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