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剪图书-错了吗?

时间:2021-10-06 09:07:08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剪图书-错了吗?

剪图书—错了吗?

吴芸飞

剪图书-错了吗?

一、案例描述:

镜头一:

“哦!区域活动喽!”随着一声欢呼声中,可爱的孩子们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区,老师跟平常一样关注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语言区,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看着图书,陶醉,一个可爱淘气的孩子,他坐在自编图书的角落里认真的粘着图片,(自编图书角里,放着许多老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来的破碎的图片,供幼儿剪贴)嘴里不停地说着:“这个真漂亮啊!我把它贴在这里。”看着他那股认真劲儿,老师笑着走到另一个工作区。突然,一个孩子跑过来跟老师说:“吴老师,陶醉他在撕书。”“啊!?”老师兴冲冲的走过去一看,哦,一本本可怜的书都被他撕成了一块一块的。老师看了气不打一处来,但看到当事人那一脸无辜且委屈的样,老师强压怒火笑眯眯的说:“陶醉,你为什么要把好好的书给撕破呢?”他见我没有批评他,搔搔脑袋笑嘻嘻地说:“因为这几张图片很漂亮啊,我很喜欢它们。”老师不忍打击他的热情,于是又问:“那你准备干什么呢”“我觉得将它们贴在这里,就变成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啊。”“哦。这样啊,那老师再给你准备一些另外的也是很漂亮的图片,你如果觉得需要也可把它贴上去,然后把故事讲给老师们听好吗?”他听了后高兴地点了点头。

镜头二:

“老师,陶醉又在撕书了。”“哦?”老师快步的走过去看,只见他把昨天撕过的书又在东撕西扯了,见了老师还兴致勃勃地把他的新作展示给老师看:“好看吗?”没等老师说,他又滔滔不绝的讲述了他的故事。看着他那认真而又投入的表情,老师微笑着摸了他的头说:“你真棒啊!但是,那本书原来是很完整的,现在你看它怎么样了啊?”陶醉听了老师的话,看看被自己剪破的书,觉得不好意思的说:“吴老师,我以后不会剪那好好的书了,我会用那些筐筐里的图片的。”老师点点头笑了。

镜头三: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犯剪完整图书的行为,老师在班级里展开了讨论:我们该怎样看书,又怎样来用漂亮图案做图书,做好后不仅给自己看,更重要地是要讲给大家听。你在制作图书时会碰到什么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图案,你会怎么办?会去撕那些完整的图书吗?

二、案例分析:

陶醉这个孩子很有自己的思想,在自编图书角里,他制作了两张内容丰富的图片,但是,当他看到在另一本书上有他喜欢的,他觉得很合适的图片时,他就开始了我们通常认为不良的行为——剪图书。陶醉这样的撕、剪书的行为在老师们平常看来好像是错了,但在进一步的询问中找到了他错的原由。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孩子们也一样,他觉得那些图片剪下来可以来编自己的故事,但是他没考虑到他同时也破坏了一本书,这也说明了孩子的一种年龄的特征,所以,老师这时适时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更明白道理。“实际上在幼儿身上明显发生的现象,在成人身上也会不那么明显的存在着。虽然老师们并不真正的了解每个孩子是否有能力,老师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种行为的用意是善还是恶,但是老师们宁愿从积极的一面去相信,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但在老师们平时教育工作中往往会有不同体验和作法,才会真正明白这纲要中的理念。《新纲要》强调指出促进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强调了教育应当培养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特色。因此老师们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特点,注重他们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或能力特征。

三、案例反思:

在这次区域活动中,深刻的体会到,观察很重要,老师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主观的评价幼儿。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理解水平和发展需要,进而形成教学与研究的观点。同时也得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引导孩子发展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需求是主动性、积极性的源泉。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根据自己本性,按着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思维水平来确定学什么、不学什么。因此在活动中,去发现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一些负面行动中分析、判断出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因此在图书角老师放了一些平时破了没法补的图书、有图案的碎纸头等,而在日常能够生活中老师也让幼儿去收集一些有图案的纸片,在墙上还布置一些幼儿带来的照片,让幼儿来讲讲。

2、宽容和接纳孩子,善待孩子的“错误”

一个宽容的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孩子的良好的自老师表现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老师意识和个性,又能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宽容和接纳意味着善待孩子的“错误”。不仅仅是从正确标准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积累经验的角度,那么老师们就不会仅仅将孩子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和正确答案,而是看作是他们自己获取经验的必经途径。

3、建立明确必要的规则

老师们对孩子宽容和接纳,并不是否定规则的必要性。规则是一定要的,但却不是主观任意地制定的。在活动中,老师们要在考虑孩子的需要和理解上,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制定一定的规则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