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童言稚语的背后

时间:2021-10-05 19:24:14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童言稚语的背后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侯莉敏) 

 

  有一次,我在一所幼儿园看大班区域活动。20名幼儿选择了建构区,但建构区一次只能容纳5名幼儿,于是教师和幼儿商量怎么办。有的幼儿说:“大家轮流进去。”有的幼儿立即反对:“这样不好,每个人玩的时间太少了。”于是,有幼儿提议:“昨天进去过的人今天就不要进去了。”这时,许多幼儿表示昨天没进去过。一时,场面沉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幼儿提议:“我们来举手投票,谁得的票多,谁就进去玩。”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最后教师通过统计让得票最多的5名幼儿进了建构区。至此,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大部分幼儿也离开建构区去其他区角活动了。这时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一直站在建构区旁没有离开,教师想请她去其他区角活动,她硬是不肯挪步,只见她哭着问教师:“我一次都没有进去玩过。为什么不是得票少的进去玩呀?”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星期天的上午,5岁的小明在家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动画片,妈妈的同事带了两个孩子来家玩,两个孩子一进来就要求小明换频道看另一个节目,小明不同意。妈妈走过来要求小明换频道,并教育小明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小明哭了,并问妈妈为什么要用“两个自私”换“一个自私”。

   

  成人对这类事例也许见怪不怪,认为那是童言稚语,不必深究。但实际上,小女孩和小明的哭诉表明了他们对成人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规则的不理解,这也促使我们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反思。

   

  每个孩子出生时既进入一个自然环境,也进入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儿童时期,给儿童以极大影响的是与他处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人。成人与儿童的交往方式,特别是成人对儿童的抚育方式影响儿童人格特征的形成,进而影响儿童以后的生活历程,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成人可以决定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其实,成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儿童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如果社会性教育脱离了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离开了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应该强调“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则。卢梭在教育爱弥儿要有责任感时,首先不是教爱弥儿如何对待他人,而是教爱弥儿要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在卢梭看来,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能对他人负责。但很多时候,我们只对孩子讲他们的责任,而不谈他们的权利。确实,我们总是颠倒顺序:我们还没有让孩子学会“占有”,就开始教他们“孔融让梨”;还没有让孩子“享有权利”,就开始让他们“尽义务”。这是一种“超拔自然”的教育,其结果是孩子不但没有学会“谦让”和“尽义务”,反而会用以后的时间一直“学习”如何“占私利”和“独享其成”。因此,社会性教育应该遵循“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则,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中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来源:《幼儿教育》2007.11